・42・ 2010年 第6期FENG SHUI AND GARDENS LANDSCAPE【摘 要】“风水”这门古老的学说产生于古人选择理想栖居地的实践活动中,风水的本质就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人们选择居住的地方,总喜欢刻意追求山清水秀、阳光充足,追求空气好、有水源、地形好,无地质灾害、人气旺的风水宝地。
风水学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结构思想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同向性。
比如风水之注重“水”、“风”、“土”、“气”种种有关论述乃至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就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动物植被等有一致性。
【关键词】 风水;园林;景观;天人合一;阴阳【Abstract 】"Feng shui", the China's ancient art stems from the ancients’ practices on choosing the ideal dwelling place. The essence of Feng Shui is people's survival and the pursuit of 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When people choose where to live, places with beautiful view, abundance of sunshine, fresh air and water without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always the best choice. Study of Feng shui shows astonish-ing similarity and synchrony with the ecology structure of modern landscape. For exampl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water", "wind", "soil" and "gas", a variety of expressing way has consistency with water circulati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oil lithosphere, vegetation and animal of the biosphere, etc.【Key words 】Feng shui; garden; landscape; harmony; yin-yang刘 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风水与园林景观在一个极其重视生存智慧的国度里,中国人通过体察自然界江河竟流、山川俯仰的变化,从而格物致和、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形成了专门研究居住环境与营建布局之间的学科,即风水学。
风水学最初是作为帝王的御用术,应用于指导城邑、宫殿、陵址等修建中。
风水学自唐宋而兴盛,并且根据周易原理,乘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前身司南的流行而流行,形成了以理法为主的福建派及以形法为主的江西两大派,逐渐导入民间,而风水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在社会的文明进程中作用凸显,中国传统的各类形制的建筑都留下了风水深刻的痕迹,风水美学思想也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风水相关著作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著名典籍收录珍藏。
1 风水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1.1 风水的演变及文化内核风水又称堪舆,或称青乌、形法、地理、山水之术等。
探析它的渊源沿革,见载于中国最早文献《尚书》、《诗经》等若干篇章,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宫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
风水理论真正形成体系,始于三国时管骆的《管氏地理指蒙》。
其后郭璞有《葬书》,王徽有《皇帝宅经》,唐代杨筠有《青囊奥旨》,明代刘基有《堪舆漫兴》。
风水是先民对于自然与人类直觉经验的总结。
长期以来,人们或对它青睐有加,凡事必焚香净身,占卜求卦,盲目崇拜。
亦或对它不屑一顾,认为是方士骗人的把戏,甚至是邪恶的禁地。
为了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避凶就吉的心态,风水师们又编织了越来越庞杂的谎言笼罩其上,使本来具有朴素科学原理的东西变成了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是要对其清理,去其荒诞的外壳,揭示其合理的内核,回复其原来意义的古代环境工程学的面貌,从而在一个侧面来反映悠久的中华风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能动地选择居住与生产环境了。
从现有的出土遗迹来看,古人的聚落遗址多位于背坡面水、河流沼泽的边缘地带,最初这种选择模式也许只是受到一定功利实用因素的影响,而朴素的经验素材要上升至一门系统的学问,就离不开一定思想理论的指导。
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荣的学术氛围为风水理论的形成埋下了深刻的伏笔,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气论思想,成为后来风水发展框架性的指导思想。
至汉代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原有的相地术开始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结合在一起,为风水整合了较为完整的哲学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或许是山水画的发展使得人们格外注重山水的组合、形式和格局,形法派这时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晋人郭璞的《葬书》为代表作。
唐宋时期则是风水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风水流派、代表人物及著作纷纷涌现,如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理气派的代表作《宅经》。
宋朝时,风水受到程朱理学的拥护而大行其道。
明清后期,风水理论稍有发展,但并无太大突破。
“风水”这门古老的学说,同一切传统学术一样,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它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
然而,正因为它的准科学性,它的直觉感知性,使它少了一些还原论和辩证论的干扰而具有有机性、整体性,这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结构思想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同向性。
比如风水之注重“水”、“风”、“土”、“气”种种有关论述乃至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就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动物植被等有一致性。
我们比较风水说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希望能探析一条跨越地域、历史、民族,沟通古今、中外之路,从人类文化历史的脉络中,寻索到瞻望未来发展的共识。
1.2 宗教的辩证观对风水理论的推动及影响儒、道、释对风水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老子》之道,还是《周易》之道,都从宇宙观的高度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论,而由此派生的五行、八卦学说也为理气派提供了方法论的作用,这也造成了历史上许多道士颇谙相地之术的现实。
儒家思想对风水的影响在风水格局中也有直接的体现,如唐代《雪心赋》“迢迢山发迹,由祖宗而生子生孙”,无不体现封建宗法伦理制度的统治地位。
曾经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孔子可算作风水移情作用论的鼻祖。
而释迦牟尼的佛教所倡导的超然于度外的理想境界,与风水所追求的封闭的类似于“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环境颇有几分相通,从而在客观上使风水获得广泛的民俗基础而得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1.3 建筑及景观环境风水文化的宗旨风水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在不停息的应用,特别是传统风水的美学思想在建2010年第6期・43・・44・ 2010年 第6期筑及景观环境设计中的价值,普遍被人们所重视。
由于风水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其内涵相当丰富与舒展,因而其生命力不仅在中国体现,也逐步被世界的部分地区和人们所接受和研究。
就建筑及景观环境风水文化而言,非常好理解,通俗地说,就是对建筑环境的空气和水源及地形的讲究。
人们选择居住的地方,总喜欢刻意追求山清水秀、阳光充足,追求空气好、有水源、地形好,无地质灾害、人气旺,这是基本的要求,所以称其为风水宝地。
再说,地球有磁场,房屋住宅有磁场,人身也有磁场,要把三者调理一致,才对人身有益,才称得上是健康住宅。
人是自然之子,应当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和谐的理念,即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建筑及景观环境风水文化的基本宗旨。
实际上,中国建筑及景观环境风水文化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工程学、宇宙星象学、气象学、磁场方位学、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特色传统文化。
2 风水美学与古典园林2.1 风水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魅力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水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风水美学思想的有机自然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环境设计中得到充分展示。
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经过历代造园意匠对风水美的历史探索于设计之后,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造园之路,形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让世界为之惊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任何人只要身临其境,或多或少地都被其渗透出的传统风水美所感染。
究竟是什么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具的壮观景象呢?那就是传统的风水理论。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其他建筑类型一样,从选址、规划、设计、营造,无不受到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除去风水迷信的外衣,它具备科学的环境观和美学思想与传统的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相用,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产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2 风水美学与气论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渗透风水的目的就是觅得一处生气之所,加入能够达到聚气效果的局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营造建筑,才能人丁昌盛,生机盎然。
所谓“气乘则散,界水则止”,由于风水的所有方法都由“气”而展开,而风和水由于有着“散气”和“聚气”的重要功能,以至于“风水”也就成为后世堪舆地术的代名词了。
在“气”论思想的影响下,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同源相生,所谓“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如是。
基于这样的观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的地位在古人眼里是完全平等的,此外,长期以来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也使得古人格外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即使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古人们也已觉察到“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这使得他们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时,必以顺应天道自然为基本准则,有时这种谨慎可能会稍嫌保守,但正是所怀这份对自然可贵的敬畏,使得数千年人与自然界的发展始终处于和谐统一的整体关系内。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与营造都较为妥当地体现出这种风水与传统的有机自然观。
2.3 中国古典园林的阴阳之美阴阳的概念,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最初以见日为阳,反之为阴。
阴阳一词典出,最早见于《诗经》之《公刘》章“既景乃冈,相其阴阳”一句,此章描绘了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勤勉勘察山川地势与水土之宜,辨方正位,进而规划营宅,使周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
这一辨方正位的职业活动为历代风水家传承。
后来古代哲人发现,天地于人世万物都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老子》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庄子》则更进一步把阴阳视为万物本原,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于是阴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并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尤其是风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