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坊七巷,福州还有15条惊艳古巷,排在第一的是。
(本文由福州人家出品,转载请在开头保留这行字,字体不得变异,文末带本我大福州不仅有三坊七巷还有许多有味道的小里弄里弄中也保留着不少有故事的建筑走吧,跟着小编一起去探寻上下杭自2013年,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启动改造,目前已基本完成传统历史风貌建筑的修复。
这里已形成具有浓厚的福州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的福州闽商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
△隆平路△建郡会馆旧址△福州商务总会八角亭△隆源行旧址△台江书院△老商铺外立面△采峰别墅一头连接福州繁华的东街口,一头延伸至百年老街卫前街的三牧坊,宽不足4米,长不到240米,是福州古代闽县内最著名的一座坊。
三牧坊走出了数不胜数的福州籍名人。
福州清代全省性的四所书院,其中二所凤池与正谊均在三牧坊花围内,1902年两所书院合并更名为“全闽大堂”,成了福建最早的公立学校。
1951年改名为福州一中。
福州一中英才辈出。
校友中有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仁人志士,如林觉民、陈盛馨等。
校友中有15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三牧坊最美丽的莫过于天桥上的紫藤花。
紫藤花每年早春开花,序状的花朵垂在紫藤纤细的藤蔓下,微风吹来,像是紫色的瀑布。
”华侨新村穿过象山隧道,从军区总院大门往前走几百米,就到了西二环路旁的华侨新村。
提起福州的华侨新村,过去,它就是个富贵的象征。
华侨新村是六十年代印尼排华时,福州政府接纳华侨的一处高档住宅区。
一座不大的小山坡,高低错落的布满许多的小院落,那一幢幢小楼房,形态各异,色彩华丽,很是吸人眼球。
如今,这里群集各种私房菜馆、茶馆、会所、画室、小收藏展馆,成为福州闲聚会友的好地方。
(网友“自由飞翔”拍摄)康山里康山里(拍摄:安早)康山里,它是马厂街的支巷。
民国时期康山里兴建了一批带有独立花园的洋房别墅,康山里老洋房的门面不起眼,却各有“来头”。
梦园的主人是叶见元,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据传孙中山来福州时还曾在这里住过。
距离梦园不远的以园是叶见元弟弟的宅子。
康山里(拍摄:leocobra)与以园紧邻的叫可园,一代才女林徽因回福州度蜜月时,曾在这里住过一个月,可园因此带上了浪漫的色彩。
据悉,这是林徽因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回乡之旅。
此外,可园还曾走出过原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徐君藩、梵语专家罗世方等文化名人。
爱庐(拍摄:池志海)康山里1号- 爱庐(爱园)建于民国时期(约1930-1932),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爱庐是建筑建造者刘道岸听取其子刘祁端的建议设计,原拟作为诊所使用,但建筑尚未完工,刘祁端就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因救护伤员惨遭日军射杀。
此后,该建筑始终作为刘氏家族住宅使用。
可园(摄影:池志海)康山里5号- 可园建于民国(约1928年前后),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
梦园(摄影:池志海)康山里13号梦园,后门在马厂街,由两座建筑组成。
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面阔三间,木桁架小青瓦歇山屋顶。
正座西侧为后来加建的三层斜角碉楼,顶部现为小青瓦双坡顶,但坡度极缓,明显为后加的,可能原为平顶,损坏后加的瓦顶。
以园(摄影:池志海)康山里12号- 以园为叶氏家族私宅。
原主人叶氏为梦园主人叶见元之弟。
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朴素英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占地390平方米。
建筑建筑装饰较为简单,门窗均不发券,用木百叶门窗;顶部开有数个老虎窗,为一大特色。
马厂街马厂街(拍摄:池志海)福州市仓山区桃花山上的马厂街,曾是朱熹的叔叔朱槔笔下的“世外桃源”,又在明朝时戚继光来福州剿灭日本倭寇时,率军驻扎在桃花山脚一带,开辟了军营驻地和马厂。
马厂街因此得名。
马厂街(拍摄:池志海)晚清,马厂街成为洋人、官宦、富豪的中西别墅集中区。
民国时期,马厂街及其支路康山里一带被开发商统一改造,建成花园式里弄住宅多座,并按照传统别墅方式进行命名。
国府主席林森、海军司令陈绍宽、孙中山秘书黄鲁贻的身影常常出没此地。
拓庐(拍摄:池志海)马厂街4号拓庐是曾经就职于英国大东电报局(旧址在川石岛)的金文泳退休归来,在原对湖江南金氏(乾隆末年迁居对湖,已经传至第十代)的茉莉花园上建起来的。
拓庐(拍摄:池志海)拓庐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
一层窗发券,外廊采用的木质仿铸铁拱廊保存完好,在仓山地区也不多见。
硕园(拍摄:池志海)马厂街8号-硕园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西式建筑。
建筑内为单元式公寓,所有厨房均设在楼后的附属楼中,与主楼间有双层木连廊连接。
硕园(拍摄:池志海)建筑平面近似方形,南立面设置外廊,开间大小相间,四大三小,圆形砖柱;侧面及背面设拱券窗,窗上方有半圆形叠涩线脚遮雨檐口,不开窗的部分则做成凹入式的窄券假窗,每层间也设置了复杂的叠涩线脚。
忠庐(拍摄:小飞刀)马厂街11号-忠庐(中庐)原为曾在“电光刘”(光禄坊刘家开办的福州电气公司等)任会计师的许省庵先生建造的私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亦在此居住了10年。
忠庐(池志海摄)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底层带有外廊的近代西洋式建筑,青砖砌筑;山墙有一组对称的烟囱,并挑出三层露台。
建筑一层外廊发券,窗均做平过梁;建筑立面除腰线外未做过多装饰,檐口也没有福州近代建筑常见的叠涩线脚。
忠庐(拍摄:小飞刀)鼎庐(拍摄:池志海)马厂街12号-鼎庐二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带有较大院落。
据后代回忆,原为李德鼎所有,鼎庐亦因他而得名。
建园(拍摄:池志海)马厂街17号-建园曾名“玉庐”,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
建于1919年前后,原主人林璞臣先生原为民国邮政系统(大东电报局)的高级职员。
现为林氏后裔居住。
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丁汉波教授幼时也曾住此。
宜园(拍摄:池志海)马厂街22号-宜园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立面呈类似殖民式风格,共四个开间,一楼券廊、二楼拱窗,装饰朴素,仅一二层间及檐口处有叠涩线脚装饰。
原主人叶赞林先生,曾在华林坊(今华林路)基督教道原堂担任牧师。
槐荫里麦园路的槐荫里得名于曾位于附近的琅琊王氏(即开闽王王审知的家族谱系)“三槐堂”。
王氏素有“槐荫连云”、“槐荫满堂”等说法,有些王氏祠堂亦名“槐荫堂”,槐荫里因而得名。
槐荫里两边的老房子也是历经了时代的沧桑变化。
槐荫里4号槐荫里4号早期曾为大阪商船株式会社使用,在1932年到1942年期间福州地区中共地下党的发报电台曾经秘密设在此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英等国形成同盟,本建筑也曾经作为盟军联络处使用。
民国时期电影皇后胡蝶也曾经在此小住过。
槐荫里4号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近代建筑。
采用红砖砌筑,两层带地下室,一厅三房式布局,前卧室做八角形突出;立面有多道叠涩线脚装饰,屋顶为木桁架小青瓦屋面。
万春巷万春巷上的陈芷汀故居(拍摄:池志海)'万春巷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道路,西连公园路,东接上藤路。
该巷原名“大埕中”,因巷口有“万春京果店”而得名“万春巷”。
万春巷西南在清代原有“太古洋行”,早期称为“太古坪”,曾有日本小学、国立音专(现址为仓山小学)、亚细亚火油公司、大罗天剧场等一批公共建筑。
如今这些建筑都已消失,沿路的历史建筑仅剩位于万春巷8号的陈之麟故居。
陈芷汀故居(拍摄:nenva)万春巷8号房主为福州著名华侨领袖陈之麟(陈芷汀)先生的故居,建于1920年代初。
主体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洋房,但在顶部又有一个小阁楼屋顶四角发戗,带有教会中国式的意味;北部另有二层砖木结构的附属用房,并带有面积较大的庭院。
院门用块石砌成,带有一定的哥特式特征。
整组建筑规模宏大、中西合璧,是仓山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洋楼之一。
陈芷汀先生,漳州龙海人,是民国期间著名的实业家、华侨领袖,历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商办福建铁路总公司经历、福建都督府财政部长、国会参议院议员、福建美丰银行副理等。
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执行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特邀代表等。
汇丰弄里在塔亭路边原汇丰弄里。
同治六年(1867年),英商在仓山大岭顶设立汇丰银行福州分理处,次年改为汇丰银行福州分行。
清静的塔亭路,一百多年前曾因“五口通商”,一时十分繁华。
商贾云集、名流进出,旁边的里弄始称“汇丰弄”。
现已围入梅坞路上坡路旁“聚龙明珠”二期楼盘“尚书院”之中,靠近塔亭路。
只余下英式风格的独立厅和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旧址独立厅坐东朝西,为双层抹灰洋楼一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郑祖荫等人组织“桥南公益社”,以发展体育、查禁鸦片、义务救火等活动作掩护,建立组织、宣传革命,当年鼓吹民主革命的《建言报》就是在这里创刊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该社团成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策划政治、军事行动。
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到福州曾在此发表演说,并题写了“独立厅”的牌匾。
七星巷(摄影:@飞舟)七星巷是一条已经无处寻觅的小巷,唯有仓山程埔头附近的老人才知道七星巷的位置。
但许多人都知道林森公馆,公馆位于原七星巷的2号,隔壁的七星巷3号是林森之弟林为桢故居。
(摄影:@飞舟)林森公馆建于1920年代(准确时间不详,一说为1921年),由福州乡亲江屏藩(1881-1933,曾先后任大元帅府建设部交通局局长、闽海关监督兼福建省建设厅厅长等)等人集资筹建。
建筑呈“T”字形,占地380平方米,座北朝南,中西式三层白砖楼房,中间大厅,左右厢房。
解放初改作民房,陈列品全部散落。
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森曾在晚年暂短居于此。
林森原名林天波,福建闽侯县人。
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1932年起接替蒋中正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
东山里(摄影:0591蜗牛的温暖)复园路东山里1-8号是脩庐(“脩”通“修”)建于1927年,原为谢为霖(冰心堂哥)产业。
脩庐曾经居住过许多名人,如陈伯流(曾任上海金城银行经理、华侨大学校董等)、林涛(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过继之孙)、清末帝师陈宝琛侄子陈博鲜等。
脩庐是砖木结构的典型的近代联排式公寓建筑,高9米,面阔八间(37米),进深三间(15米)。
建筑前后有庭院,外围以砖墙,大门开于右隅,门楼有“脩庐”(“脩”通“修”)匾额。
每户人家拥有其中一“直”(一个开间),从底楼拱廊进入均有内楼梯,可上二、三层。
另外,脩庐南侧的边套修有独立的外楼梯。
积兴里积兴里(拍摄:池志海)积兴里是福州仓山公园路东部的一条街巷,取“积德兴旺”之意而名。
文革时曾改名为“勤建六弄”、“勤建四弄”。
另有一说,其得名可能典出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兴里看端庐1(拍摄:池志海)积兴里是福州近现代建筑分布较密集、保存状况较好的地段,形成近代建筑群落,对研究福州近现代历史风貌街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