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为9个课题,44个专题,聘请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宗泽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成工程组,进行科研活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1)工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准确纪年;(2)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依靠两条途径建立年代体系:(1)整理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其中天文、历法的纪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发掘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期,取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2)2000年9月,工程通过验收。
成果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
把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
主要数据如下:夏:公元前2070-1600年商:公元前1600-1046年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夏商时期文献资料比较丰富。
《尚书》“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篇属于商代遗文;《左传》不少追述夏商史事;《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具体记述夏商王朝的兴亡、重大事件和人物。
考古资料有遗址、墓葬、青铜器,特别是大量甲骨文的发现,提供研究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一、夏朝的建立1、夏族起源华夏集团成员,姒姓。
据《史记》记载,禹是黄帝四世孙。
禹的父亲崇伯鯀,是帝颛顼的儿子。
其部落称有崇氏。
禹成为该部落首领时,迁移到夏(今山西夏邑),称作夏后氏。
夏后氏活动中心在晋南、豫西地区。
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禹王像2、禹在历史上的功绩(1)治水,提高威信,顺利成为联盟首领。
《诗·商颂·长发》帝尧时代,“洪水茫茫”;《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帝舜即位,用鲧治水。
鲧用“堵”(修高堤坝)、“塞”(堵塞缺口)方法,治水失败,被流放到羽山。
禹采用疏导为主。
《国语·晋语》:“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积聚)水丰物”。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2)征三苗,解除威胁。
《墨子·兼爱下》:“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蠢兹有苗,用天之罚。
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解除华夏集团的威胁(3)合诸侯:涂山之会《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国语·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显示禹由联盟首领向王权过渡。
(4)画为九州:四正、四隅、中央《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5)任土作贡,定赋税《尚书·禹贡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种种现象表明,禹已经具备了王权,国家形态已经出现了。
3、启与夏王朝的建立启为大禹之子,其母为涂山氏女。
怀远涂山的启母石,相传是启的出生地。
夏启绘像(1)启是不是夏朝的建立者?从取得政权方式来看,禹是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临终前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
《史记·夏本纪》:“(禹即位)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伯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启破坏禅让传统,用武力夺取政权。
《韩非子·五蠹》:“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后来夏启传位给儿子太康。
“传贤”与“传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从行使权力来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禹是“社会公仆”。
《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
”启生活奢侈,追求享乐,“成为一种处于社会之外和社会之上的东西”。
生活奢侈,“好酒耽乐”。
《山海经·大荒西经》:“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上。
”二人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风貌。
(2)夏代王权的巩固夏启改“禅让”为“传子”,取得政权后,同姓部落有扈氏起兵反抗。
启率兵讨伐,在甘举行誓师,作《甘誓》: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维恭行天之罚。
《淮南子》评论:“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启仿照涂山之会,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会盟各部落首领,史称“钧台之享”。
王权至此巩固起来。
4、《礼记·礼运》对政治变迁的描述《礼运》反映了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
其中描述了五帝时代和三王时代的社会背景。
大道(指儒家理想)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谓“大同之世”,反映了五帝时代社会状况。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小康之世,反映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巨大变迁。
五帝时代,帝位传贤,人们地位平等;三王时期,王位传子,有国家机构,有法律制度,有国防设施。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二、夏朝的国家机器国家与氏族:氏族制度的基础是血缘关系。
国家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居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禹时,已按地区来划分居民。
《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
《左传·哀公四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公共权力”在夏代也相当完备。
1、政权机构《礼记·明堂位》:“夏后氏百官”。
中央有六卿(又称六事之人)。
民师、祭师、畜正、庖正、车正、羲氏、和氏。
啬夫。
地方上有“牧”。
2、军队夏禹称其军队“济济有众”。
启讨伐有扈氏使用战车。
《越绝书》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世本》“季杼作甲”。
3、刑法《尚书·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监狱,称作圜土、夏台。
《史记·夏本纪》,夏桀“召汤而囚之夏台”。
夏代有赎刑。
4、赋税《孟子·滕文公》:“夏后氏五十而贡”。
赋税称“贡”。
机构、刑法、鉴于、军队,都属于公共权力。
三、夏代的经济和文化1、二里头文化1958年以后,在豫西晋南“夏墟”地区发现许多文化遗址,以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有名,称作二里头文化。
遗址分四期,年代为公元前1900-1600年,处于龙山文化和郑州早商文化之间,与夏朝年代相当。
二里头遗址一、二期出土了青铜器,有刀、锥、钻等,还有兵器和礼器,如戈、镞、戚、爵、铃等。
石器最多,还有陶器。
墓葬随葬品多少不等,显示阶级对立和贫富差异。
遗址三期发现宫殿建筑,面积有1万平方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合金铜爵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2、农业和手工业农业工具:木耒、石刀、骨耜、蚌镰,还有少量青铜器。
重视农业。
《论语·宪问》:禹“躬耕而有天下”;《论语·泰伯》:禹“尽力乎沟洫”。
杜康造酒。
《说文解字》卷七:“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
”手工业上最有成就的是青铜业。
青铜是铜、锡合金,含有少量的铅。
陶器、玉器业也有发展。
3、文化上的成就夏代有无文字?殷墟甲骨文相当成熟,“汉书六体”已经具备。
以此推测,夏代可能已经有文字。
《夏书》和《夏训》。
先秦诸子经常引证,可能是夏代典册。
《尚书》有“夏书”四篇:《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
天文、历法。
夏代有天象记载。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这是一次日食记录。
《竹书纪年》:帝发七年,“泰山震”。
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
干支的采用。
以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月、日;帝王以干支为名字,如孔甲、胤甲、履癸。
夏时和《夏小正》。
夏时即夏朝的历法,一年分为十二月。
以一月(建寅月)为岁首,即建寅月为岁首;商朝以十二月(建丑月)为岁首;周朝以十一月(建子月)为岁首;秦朝以十月(建亥月)为岁首。
《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西汉戴德《大戴礼》有一篇《夏小正》,据称为夏代历书,按十二月顺序记载各月星象、气象、物象、天象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事。
四、夏朝的发展与灭亡夏朝纪年。
《竹书纪年》谓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刘歆《三统历》谓432年。
《夏商周年表》确定为公元前2070-1600年。
1、夏朝初年的动荡(自禹即位至少康中兴)社会动荡不定。
启本人“好酒耽乐”,继位者太康“娱以自纵”,引起人们不满。
内部权位之争不断,先有“五子争立”,后有“武观之乱”,削弱夏后氏统治力量。
东夷部落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因夏民以代夏政”,从太康手里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不久被伯明氏的寒浞所杀。
后羿、寒浞统治历时四十年,后来启的曾孙少康重新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
2、夏朝的巩固与发展从少康中兴到孔甲乱夏,这是夏代历史中期。
少康之子季杼多次出兵征讨东夷,控制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杼作甲”。
3、夏朝的衰亡从孔甲开始,社会矛盾激化。
《史记·夏本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国语·晋语》也提到:“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孔甲三传至履癸(桀)。
《史记·夏本纪》:“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画像夏桀统治不因引起人们不满,也导致东方诸侯的反抗。
商族首领汤乘机起兵,双方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会战,夏桀失败后逃往南巢,忿忿不平。
《史记》: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4、夏后氏后裔夏朝灭亡后,汤封大禹后裔东楼公于杞,称杞公。
杞国最初在今山东新泰,后来多次迁移,最后定居在今河南杞县境内。
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消灭。
另据《史记·匈奴列传》,夏朝一支后裔迁移到沙漠地区,这就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