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免疫分析摘要:放射免疫技术(radio immunoassay ,RIA)类型主要包括经典的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和免疫放射分析或免疫放射度量分析( 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
由于受接触放射性物质,损害操作人员的身体,测定完成后放射性材料的处置等问题的存在,再加上80年代初出现的非同位素标记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放射免疫技术的应用有下降的趋势。
0引言:放射性核素依衰变方式分α、β、γ三种,用于放射性标记的有β和γ两类;分别用液体闪烁计数器及γ计数器测定。
目前常用的是γ型放射性核素,如125I、131I、51Cr和60Co,以125I最常用;β型放射性核素有3H、14C和32P,以3H最常用。
关键词:结构,原理,临床应用1检测的基本结构原理、结构及其探测原理核射线探测仪器由射线探测器和后续电子学单元两大部分组成。
核射线探测器是个能量转化器,其检测原理是当射线作用于闪烁体,闪烁体吸收了射线的能量而引起闪烁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激发,当受激的原子或分子退激时,则发出光子进入光电倍增管光阴极,转换为光电子,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电场作用下到达阳极,形成电脉冲。
转换模式是放射能→光能→电能→脉冲。
液体闪烁测量是在闪烁杯内进行的,放射性样品主要被溶剂和闪烁剂分子包围,射线能量先被溶剂分子吸收,受激溶剂分子退激时释放出能量激发闪烁剂,当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到达光阴极,光阴极产生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的电场作用下,在阳极获得大量电子,形成脉冲信号,输入后读分析电路形成数据信号,最后由计算机数据处理,求出待测抗原含量。
放射性活度测定方法放射免疫分析中经抗原抗体反应和B、F分离后通过检测放射性量来反映待测物的含量。
放射性量的检测需特殊的仪器,放射免疫分析仪实际上就是进行放射性量测定的仪器。
测量仪器有两类,即晶体闪烁计数仪(主要用于检测γ射线,如125I、131I、57Cr等)和液体闪烁计数仪(主要用于检测β射线,如3H、32P、14C等)。
无论是晶体闪烁计数仪还是液体闪烁计数仪都是将射线(放射能)与闪烁体的作用转换成光脉冲(光能),然后用光电倍增管将光脉冲转换成电脉冲(电能),电脉冲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即仪器记录的cmp值)反映了发出射线的频率,而电脉冲的电压幅度则反映了射线能量的高低。
计数单位是探测器输出的电脉冲数,单位为cpm(计数/分),也可用cps(计数/秒)表示。
如果知道这个测量系统的效率,还可算出放射源的强度,即dpm (衰变/分)或dps(衰变/秒)。
2 晶体闪烁计数器组成和工作原理晶体闪烁计数器又称γ放射计数器,主要用于检测如125I、131I、57Cr和60Co 等产生的γ射线。
2.1 仪器组成及工作原理(1)闪烁体闪烁体是将核辐射能激发分子转化成可探测闪光的荧光物质。
常用的有有机闪烁体、无机闪烁体和特殊闪烁体等。
(2)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的作用是有选择性地把闪烁体发出的极弱闪光的一部分转换成电信号。
光电倍增管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光电转换、电子倍增和电子收集装置三个部件。
在医学检验中,用于体外样品放射性测量的井型NaI、Tl、)闪烁探测装置中的晶体及光电倍增管等是装在一只有盖的铅室中的。
由于探测效率和探头相对于样品的几何位置关系十分密切,测量中要特别注意。
还要避免样品对探头的污染,一旦造成污染,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去污处理,以免使仪器本底增高,影响装置性能指标。
(3)多道脉冲分析器多道分析器(MCA)是进行能谱分析的重要仪器,现代的MCA与通用微型计算机有许多共同特性,是现代核探测分析及放射影像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脉冲高度分析器的基本原理比例放大器、甄别器和反符合电路三部分组成了典型脉冲高度分析器的主体。
由光电倍增管产生的输出脉冲与γ射线等在NaI、Tl等闪烁体内失去的能量成正比。
将此脉冲信号输入放大器进行放大,由于输入脉冲高度与输出脉冲高度是按比例设计的,该放大器称比例放大器。
经比例放大的脉冲信号再被送入甄别器。
由上限和下限两个甄别器组成,分别让脉冲高度高于下限甄别器预定电压U的信号及高于上限甄别器预定电压U+△U的信号送入反符合电路。
反符合电路有选通特性,输入脉冲只有一路进入时,便输出一个脉冲,否则电路无脉冲输出。
于是整个电路只选取了脉冲高度在U和U+△U的信号进行计数。
如果设定△U值,逐渐变换U并读出计数值,便可获得γ射线在晶体内所失出的能量分布状态,即能谱。
其中U称阈电压,△U称窗电压或窗宽。
②多道分析器(MCA)多道分析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模-数变换器(ADC)和存储器。
每个存储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进入分析器的所有脉冲按多路定标方式以幅度大小安排在各个存储单元中计数,直到全部存储器都被寻址为止。
这种工作方式的净效应就是提供和分析器道数相等数量的一些独立的计数器进行脉冲高度分析计数,各计数器再把每一顺序时间间隔内的总计数记录下来,完成多路定标的脉冲高度多道分析。
③γ能谱分析γ射线可以通过光电吸收、康普顿散射、电子对产生三种机制与物质发生作用。
NaI、Tl等闪烁体可以将作用时损失的能量在能谱仪中记录下来。
能谱的横坐标为脉冲高度,纵坐标为一定时间内所测到的各个脉冲高度(在一定宽度范围内)的频数。
能谱中高峰部位是由光电吸收而形成的光电峰,又称全能峰,是放射性核素的标识峰。
能谱中占份额较大的是康普顿坪。
高能γ射线还会形成电子对产生的逃逸峰。
峰的面积和γ射线的强度成正比,γ能谱分析就是根据能谱中各标识峰面积的相对比例来测定样品中放射性的组成,因此根据峰的位置和面积可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2 γ-辐射计数器(1)工作原理γ辐射计数器主要用于125I、131I等以及能量在400KeV以下γ或X放射线的探测。
γ-辐射计数器以NaI,并掺入少量的铊(Tl)晶体为探测元件。
使用铊激活的晶体对γ辐射的吸收高,荧光产额高,时间分辨能力强。
当样品位于晶体井内时,晶体吸收125I释放的γ射线能量后,使闪烁晶体处于受激状态,受激的原子或分子在退激过程中将以闪光形式释放能量。
晶体发出这一短暂的闪光称为光脉冲。
光脉冲照射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打击出光电子,再经打拿极逐级放大,最后在光电倍增管的阳极获得电脉冲。
(2)系统组成整机可分作采样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
采样部分由探头、换样装置、高低压电源、放大器及单道组成。
数据处理部分由接口、计算机、输入输出装置等组成。
(3)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①γ仪的机器效率一般用125I标准源(其放射性活度(用dpm为单位表示)由仪器制造厂提供)。
放到测量井记下cpm值后算出的效率(效率=cpm/dpm)乘上1.25倍就得125I的效率,其效率一般应大于70%。
若不到70%,首先微调高压到计数最大值,如仍达不到,则应对仪器作检查;②要防止探头部分的NaI晶体碰坏,晶体受潮后会发黄使效率下降。
3液体闪烁计数器基本结构和应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放射性测定仪器,多用于蛋白质(如细胞因子、激素等)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或分泌表达蛋白质能力的研究。
由于它是将样品混入闪烁体溶液内的,不存在样品中的射线自吸收,并可进行4π立体角的测量,成为3H、14C等低能β射线及α射线的最适宜的辐射探测装置。
3.1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基本结构液体闪烁计数器的结构和性能不断发展,目前多采用双管快符合对称系统多独立道分析,与微机联用,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1)基本电子线路液体闪烁计数器的电路图主要由双管快符合、相加电路、线性门电路及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等组成。
(2)自动换样器自动换样器的使用不仅节省时间,还可使样品有足够的暗适应和温度平衡时间。
样品传送机构类型较多,一般使用继电器控制的传送带、升降机、轮盘等。
为了做到可靠的光密封,测量位置通道口设有快门、迷宫和转轮等。
有的自动换样控制器还具备一定的识别功能,适应多用户需要。
(3)微机操作系统多数仪器都可用微机进行工作条件选定、各种参数的校正、读取数据等操作。
由于多采用键盘操作,并伴有显示屏指令提示,操作容易掌握。
3.2液体闪烁计数器的使用(1)样品-闪烁液反应体系建立样品和闪烁液按一定比例装入测量瓶,向光电倍增管提供光信号。
(2)猝灭样品、氧气、水及色素物质等加入闪烁体中,会使闪烁体的荧光效率降低,出射荧光光谱改变,从而使整个测量装置的测量效率降低的过程称为猝灭。
为减小猝灭,可在闪烁液中通氮气或氩气驱氧;将样品pH值调至7左右,避免酸的猝灭作用;对卟啉、血红蛋白等着色样品进行脱色处理等。
(3)计数效率测定液体闪烁计数器通常用于放射性的相对测量,即通过样品的计数率与标准样品的计数率的比较来测定样品。
由于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的猝灭情况不同,就需要对猝灭进行必要的校正来求出每个具体样品相对于标准样品的实际计数效率。
常用的校正法有内源法,外源法和道比法等。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外部标准源校正法。
4 放射免疫分析仪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由于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高、可测定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所以在医学检验中应用极为广泛。
常用于测定各种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胰岛素等)、微量蛋白质、肿瘤标志物(如AFP、CEA、CA-125、CA-199等)和药物(如苯巴比妥、氯丙嗪、庆大霉素等)等。
各种检测项目均有试剂盒供应,所以被广泛采用。
近年来其他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如酶免疫分析、发光免疫分析等在技术上有飞跃的进展,放射免疫分析有被取代的趋势。
但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中,新发现的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对它们的研究也是基础医学科研中的热门课题。
研究这些新的活性物质和某些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需要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其中放射免疫分析技术仍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