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

人文地理典型试题分析山东省高青县高青一中李兴防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地球、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和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

其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时代性强、动态变化大,答题时不容易把握要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突破人文地理知识复习的难关。

一、结合时事热点,以新颖的图表为素材,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理图像的重要性,有人将地图形象地称为地理学的“眼睛”,因此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图像所占比例大大增加。

目前全国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权威性,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并不拘泥于某个版本的教材,而是趋向以热点为切入点,利用新颖的图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规律、原理的运用上。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⑴~⑵题。

⑴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⑵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解析:本题隐含了有关粮食的热点问题,考查了农业地域分布、农业区位变化等主干知识。

(1)由题干“当地1月平均气温3℃”可知该地是我国的南方地区,1985年种植业盛产水稻、油菜,而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

(2)从1985年到2005年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较快,这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具有城郊农业特色,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⑴B ⑵A例2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左图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右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⑴读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⑵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借用新颖的图表考查城市化过程、特点,不同城市规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

(1)由左图中城市化水平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开始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东、中、西城市化差异明显,东部经济水平最高,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

由右图可以看出,与1980年相比,2004年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都有所增加,其中中小城市增加速度最快、数量最多,并占主体地位。

⑵我国西部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也有弊。

若回答为“合理”,则可利用“中心地理论”从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来回答,着力强调大城市能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若回答为“不合理”,则可从大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入手,强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城市化水平,再加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薄弱,极力发展大城市会带来很多问题。

答案要点:⑴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⑵答案一:合理。

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

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技巧点拨,触类旁通⑴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答案),并弄清楚信息之间的联系。

假如信息缺少联系,则需从背景知识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变化过程等)里有选择性地提取出来,通过联想进行链接。

⑵由图例入手,分析、对比图表中各个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正确进行图文转换,搭建解题的“桥梁”。

⑶对易混的地理概念要分清楚,如大农业与小农业,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布局形式等。

⑷各区位因素及其评价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点,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

解答模式是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国防等)、环境因素等方面考虑,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与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⑸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社会热点,缩小地理复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用热点带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但同时还要切忌盲目追从热点。

⑹遇到新颖图表不要慌乱,一定要冷静思考,细细分析问题与图表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思路要开阔,必要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

二、以自然地理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地”主要是为了“人”的需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人类在从事产业活动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如坡地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为了改造坡地,人们建造了梯田,但是只能在缓坡上才适宜建造梯田。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例3 右图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

完成⑴~⑵题。

⑴推测P地属于A.草原区B.森林区C.都市区D.农耕区⑵图示区域可能位于A.美国B.法国C.澳大利亚D.巴西解析:本组题通过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⑴图中等值线向北弯曲,中心点P处土壤表层解冻日期在3月29日以前,解冻时间早,四周解冻时间晚,说明该地与同一纬度相比温度回升快,气温高,表示城市热岛效应。

⑵图示平原大部分地区在3月29日以前土壤表层气温在0°C以下,冬季寒冷,而澳大利亚、巴西都位于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温度逐渐降低。

法国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在0°C以上,只有美国国土辽阔,中央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有结冻现象,3月份以后,随着春季的到来,逐渐解冻。

答案:⑴C ⑵A例4(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⑴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

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⑵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气象对交通的影响和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即从自然地理入手考查人文地理知识。

⑴由材料可知浓雾是冷空气平流形成的,一是地势低,冷空气容易进入;二是近地面水汽充足,有利于浓雾的形成。

⑵由图示可知乙路段海拔在50米以下,比甲路段海拔低,且接近河流,水汽充足。

结合浓雾的形成条件,得出乙地浓雾形成的频次更多,时间更长。

⑶聚落扩展需要考虑平地是否开阔,相邻山地的陡缓,是否易发生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答案要点:⑴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⑵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2.技巧点拨,触类旁通⑴明确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组成:地形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地势高低、地形类型,气候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土壤主要包括组成、肥力等。

这些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针对问题分别进行解答。

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应遵循全面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决不能片面、孤立地思考问题。

⑶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思考,在进行人类活动时要扬长避短,使地理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三、以某一区域(或模拟区域)为背景,考查区位选择、区位条件评价及人地关系,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

因此,高考中的许多试题,特别是综合题都是借助地理区域为背景进行考查的。

1.感悟高考,体验经典例5 (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

完成下列要求。

⑴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__________。

⑵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解析:图示区域不能具体进行空间定位,但由题干可知该地是中纬度半湿润地区。

这里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地下水、河水,可联想我国华北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

⑴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其首要任务是防治水体污染,产业发展必须严格控制污染源。

农业方面,应发展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最大程度遏制生态恶化;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性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环保意识。

⑵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展开,开源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包括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工业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等。

答案要点:⑴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⑵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例6(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如下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