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理念


制作:李老师

当然,作为产品设计师既不能让形式的审美功能取代 并影响使用功能;同时也不能容忍为极力地追求产品的使 用功能而忽视人类自身的情感要求和风格特征。在设计过 程中既强调功能、理性,又与美观、情感完美结合,体现 出对多样化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尊重和融合。让产 品的象征价值与功能产生美妙的和谐,设计强调情感因素, 富有“人情味”。 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形象激发消费者 的内在需求。这里的情感包含:爱情,亲,友情,乡情, 同情,生活情趣以及个人的其它心理感受等。
制作:李老师

作为纯技术状态的工业力量的发展可以是无国界的, 然而工业力量一旦结合意识形态,便不再可能“国际一 律”。因为人们不能忍受没有精神内涵 精神内涵的生活,而精神特 精神内涵 征总是和具体的文化历史传统相关联的。人们开始迫切希 望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能够共生互补、正视传统文化与技 术文化的同等地位,并从“生命造型的意义”寻求文化重 建的典型。 美国当代设计家德累福斯(Dreyfus)说:“离开了热爱 人,尊重人的目标,设计便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要 是产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 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

制作:李老师
现代社会信仰的危机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如同百 年前尼采(F.W. Nietzsche,1844-1900)所宣称的: “上帝死了!” 那样,尽管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创造了 无数奇迹,却创造不出一个让现代人心灵和生命有所依托 的信仰。 现代工业文明虽然可以给人物质上的富足与舒适, 但无法使人摆脱精神的痛苦。在人与上帝的疏离中,现代 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此时此刻,人的内心世界比任何时 候都渴望交流和沟通,却又比任何时候都恐惧交流和沟通。 从根本上讲,这些都会深刻而强烈地影响和改变现代社会 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表达和交流方式。
制作:李老师

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形 态的空前改变,产品的“环境机能”与“对话机能”开始 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仅要满足物理性、生理性的使用 价值,而且要进一步满足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环境 方面的象征价值,促使产品在精神功能方面包括美学功能、 象征功能、教育功能等诸多情感因素的需求日益加强,要 求产品差别化、多样化、个性化。由此出现了追求象征价 值的“符号消费”现象,要求借助产品来实现其寄托情感、 展示个性、交流思想等感性消费的需要。
制作:李老师

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32- )认为:“无 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 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件一面 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 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实现“从强迫性技术向高 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 • 因此,单纯的产品的造型设计 单纯的产品的造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 单纯的产品的造型设计 神渴求,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人文情感 人文情感的因素,才能满足现 人文情感 代人一种对情感的渴求以及缓解他们内心中的矛盾和苦闷。 设计中考虑情感的因素,已经成为现代产品设计的主要特 点。
制作:李老师

产品造型的设计就不仅仅是对产品的功能、材料、构 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装饰等因素从经济、技术等 方面进行综合处理,要研究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使用 的可靠性,同时还要研究造型的象征性,要透过一些符号 符号 象征来传达文化内涵、表现创意理念、阐述特定社会的时 象征 时 代感和价值取向。这里的“象征性”包括产品的形态处理、 代感和价值取向 色彩处理等以及与造型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材料效果处 理等所形成的象征意义。产品造型的使用功能已不再是决 定形式的唯一标准。
制作:李老师

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把 人们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量的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短缺,人们追求 量的满足。 • 第二阶段是质的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的数量极丰富, 人们开始追求同类商品中高质量的商品。 • 第三阶段是感性消费阶段。在第三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 成熟,产品的同质化,不同品牌的商品间很难在质量、性 能等方面分出上下高低。
制作:李老师

另一方面,计算机时代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使 全球文化交流更加快捷、更加直观。“技术文化”的发展, 国际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人们明显感觉到高科技社会中 “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地方文化是在一定 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 传统文化) 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条件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的 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习俗、语言、记忆、审美意识、观 念等等。地方文化如何与以物理学及化学为基础形成的高 设计评价的重要课题。 科技社会的技术文化共生是设计评价 设计评价

制作:李老师

总之,产品设计发展到今天,千篇一律的风格已无法满 足要求。人们不仅追求功能完善, 还需要充实其内容, 以达 到心理情感上的满足。 • 现代产品设计中考虑情感的因素,感性地显现理念, 才能真正的表现出产品的现代意义的美。
制作:李老师
制作:李老师

由于消费者在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兴趣 爱好、感情意志、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的对象和满足方式又有复杂多变的一面。 产品造型的功能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物理 层面。从产品造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已经包括了产品使 用者对产品的其他需求,如对产品的认知、感知、自我掌 握以及情感和心理上的依赖等产品功能以数量和质量,而是最 能体现自己个性与价值的商品,是消费的个性化阶段。人 们购买和使用商品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 情感上的 满足,或自我形象的展现。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不再仅 满足 仅获得更多的对物质产品本身,而在购买商品时越来越多 的出于对商品的象征意义、个性特点的追求上,人们的消 费行为进入到第三个时代即感性消费时代。购买决策行为 的准则是“我喜欢就是最好,喜欢就买。”购买商品要与 自己的理想的“自我概念”相吻合。而这种情感和人性平 衡的实现,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设计是责无旁 责无旁 贷的。

当电子系统网络渗透到人类生活空间以及每一角落,当 代的资讯社会迅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 自动化或高度情报通信系统、长距离通信及计算机革命的 渗透,“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 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面貌,工作效率得到了 空前提高。同时,核电、超导、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 人工气候、海水淡化以及宇宙穿梭飞行……以及前工业化 时代人们欣赏工业产品和机械产品的审美特征,带来了冷 漠的工业环境,人们在充斥着机器仪表的环境里工作,回 到家又面对充满按钮、仪表的家庭电器,导致了人机界面 的新问题。
制作:李老师

纽约库珀-休伊特﹙Cooper-Hewitt﹚国家设计博物馆 的副馆长、设计理论家与评论家苏珊?耶拉维奇(Susan Yelavich)说:“功能性这个要领已变得更宽了。功能现 在还包括心理与情感的功能。”设计师从一个世界的改造 者向人类心灵的传教士转变,需要对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进 行研究和分析。
制作:李老师

消费者的精神性需求基本上可以分为十七种类型:1. 愉悦的需求、2.时尚的需求、3.关注的需求、4.魅力的需 求、5.爱的需求、6.归属的需求、7.社交的需求、8.角色 显示的需求、9.自由的需求、10.身份显示的需求、11.地 位显示的需求、12.个性显示的需求、13.信念显示的需求、 14.嗜好显示的需求、15.审美的需求、16.素养的需求、 17.自我实现的需求。现实生活中往往借助购买和消费感 性化商品来满足这些精神的需求,实现情感的平衡。消费 上的雷同现象趋于消失,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大大减弱。

制作:李老师
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主动的反主流文化的隐退,而是被动 的和不知不觉之间加剧的疏远,并且失去人的尊严和自 觉。” 现代文明的许诺变成了一出令现代人哭笑不得又无法 辨认的悲喜剧 ,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感到孤独与失落、苦 闷与茫然,“人生就像钟摆一样,摇摆于痛苦和无聊之 间。”工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足以让人不知所措了。
制作:李老师

感性消费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人类高级情感需要的体 现,使得收入多层次、消费多层次和消费品供应丰富多彩, 人们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感 性消费的普遍,人们开始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 舒适及优越感。从理性消费的对商品崇拜转向了对商品形 象的崇拜,重视商品的精神价值、情感意义。
制作:李老师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及技术逐渐从工作场 所转移到家庭。高技术的家具反映出过去的辉煌的工业时 代。厨房里的高技术,它的高峰是食物处理危机的出现, 使我们的厨房也工业化了。最低限度主义使我们的起居室 变得毫无人性。 “在一个房间里,信息输入的集中,非个人的和远距 离通信可能性的集中,教育和文娱频道的密度,这些因素 加上许多其他因素,可能使家庭失去机动性,并使家庭脱 离人们的外部接触。这可能很容易导致个人的日益疏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