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一 钢中奥氏体晶粒的显示和晶粒度测定(1)

实验一 钢中奥氏体晶粒的显示和晶粒度测定(1)

实验一钢中奥氏体晶粒的显示和晶粒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1、了解加热温度对钢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2、了解并掌握钢中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方法,凭借金相显微镜的实际观察与标准晶粒度级别图进行评定。

二、概述
钢的热处理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

其中加热和保温是为了使钢的组织转变为奥氏体。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对钢冷却后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确定合适的钢的加热工艺,严格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奥氏体晶粒度有三种概念:起始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实际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指奥氏体形成过程结束,奥氏体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实际晶粒度指实际加热条件下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它直接影响钢在热处理以后的性能。

三、奥氏体晶粒的显示方法与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
1、奥氏体晶粒的显示
测定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方法,就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后,用各种方法保持奥氏体晶粒间界,并在室温下显示出来。

常用的显示奥氏体晶粒的方法有:
1)渗碳法:低碳钢。

加热到930℃,渗碳8h,使渗碳层达到1mm以上,渗碳层含碳达过共析钢成分,然后缓慢冷却,在过共析区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形成网状,以此显示奥氏体晶粒大小。

2)网状铁素体法:0.5-0.6%亚共析钢。

加热到指定温度,保温,选择适当的冷却方法,当冷却经过临界温度Ar3-Ar1时,先共析铁素体首先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形成网状分布,就借铁素体网所分割的范围大小来确定奥氏体晶粒大小。

3)网状珠光体法:适用于淬透性不大的碳钢和低合金钢。

加热到指定温度,保温,一端淬入水中冷却,另一端空冷,在过渡带可看到屈氏体沿原奥氏体晶界析出,侵蚀后,屈氏体黑色网状,包围着马氏体组织,借此可显示奥氏体晶粒大小。

4)加热缓冷法:过共析钢。

加热到指定温度,保温,冷却到600-690℃,使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

(本室常用)
5)氧化法。

用于任何钢的奥氏体晶粒的测定。

试验时先将试样磨光,抛光,然后在空气介质炉中加热保温,出炉淬入水中。

由于晶界化学活性大,加热保温时形成较深的氧化层。

用细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而保留晶粒边界的氧化膜,借此可显示体晶粒大小。

用这些方法测定钢的本质晶粒度时,加热规范为930±10℃保温3-8h。

在实际生产中,需分析零件早期损坏原因而测定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时,不能用上述方法来显示奥氏体晶粒,而采用特殊腐蚀剂浸蚀金相样品。

常用的腐蚀剂有:
1)饱和苦味酸水溶液。

2)10%苦味酸水溶液中加入1-2mm的盐酸。

2、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
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有两种方法,比较法和弦计算法。

1)比较法:即将制好的金相样品置于100×的显微镜下观察,与晶粒度标准图谱进行比较,以确定试样的奥氏体晶粒级别,按晶粒大小分为8级:1级最粗,8级最细。

2)弦计算法:当准确度要求较高或晶粒为椭圆时采用。

用已知长度的线段切割晶粒,用相截的晶粒总数除以选用的直线总长,得出弦的平均长度,以弦的长度根据附表数据确定晶粒度等级。

要选代表性视场。

四、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清单
1、实验仪器设备
箱式炉,砂轮机,预磨机,抛光机,金相显微镜
2、材料清单
碳钢,1#-5#砂纸,玻璃板,抛光液,呢子布,电吹风,酒精,硝酸酒精侵蚀液
五、实验步骤
1、将试样(T11,φ16)分成多组,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850,950,1050,等)进行
奥氏体化加热,同一加热条件下的试样分别保温不同时间(15min ,60min),然后再缓慢冷却至690℃*20min空冷;
2、按要求制备金相样品(包括磨制,抛光,用4%的硝酸酒精浸蚀);
3、在显微镜下观察(100*),评定晶粒度等级。

六、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意义;
2、实验方法,包括实验材料,规格,处理工艺,测试方法及设备;
3、对金相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说明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
4、实验心得体会及改进措施。

七、复习思考题
1、A晶粒度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为什么本实验方法能够确定A的晶粒度?
八、实验注意事项
热处理操作和金相制备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及他人。

850*15min(8级),950*15min(6-7级),1050*15min(4-5级)
850*60min(7级),950*60min(6级),1050*60min(4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