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重创伤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

严重创伤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

严重创伤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一、焦虑相关因素:1 预感到个体健康受到威胁,形象将受到破坏,如截瘫、截肢等。

2 疾病预后不佳,如恶性骨肿瘤、脊髓或神经受损等。

3 担心社会地位改变。

受伤后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或功能障碍,工作将可能改变。

护理措施:1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理解、同情病人感受,与病人一起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及不适,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的因素。

2 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如手术、治疗效果、疾病预后等)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3 正确地引导病人正视伤残现实,与其共同探讨人生目标,使之身残志坚。

4 争取病人家属、朋友、工作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解除因受伤(或疾病)后对社会地位、生活能力及经济状态等发生影响的后顾之忧。

5 向病人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6 帮助并指导病人及家属应用松弛疗法如按摩、听音乐等。

7 为病人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限制病人与具有焦虑情绪的病人及亲友接触。

8 允许病人来回踱步或哭泣,以帮助其祛除肌肉紧张。

9 当病人表现为愤怒时,除过激行为外不应加以限制。

10帮助病人总结以往对付挫伤的经验,探讨适合个体的应付方式。

11 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12 利用护理手段给病人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顾,从而使焦虑程度减轻。

护理目标:1 病人能说出焦虑的原因及自我感受。

2 病人能运用应付焦虑的有效方法。

3 病人焦虑有所减轻,表现在生理上、心理上的舒适感有所增加。

二、恐惧相关因素:1 死亡的威胁,如高位颈椎损伤、复合伤、骨折有严重并发症者。

2 不理解手术程度及效果。

3 不理解特殊检查、治疗,如高压氧治疗、牵引、石膏固定等。

护理措施:1 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理解、同情病人的感受,并共同分析恐惧产生的原因,尽可能消除其相关因素。

2 尽量减少、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因素:(1)耐心详细地介绍特殊检查、治疗(如牵引、石膏固定)、手术等环境、程序及配合要点。

(2)对疾病的预后多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信息,可让治愈效果较满意的病人与其交流配合治疗的经验。

(3)危重病人抢救时,护士以娴熟的抢救技术和恰当的心理支持(如在床旁拉住病人的手),给病人治疗信心与安全感。

(4)同病室有危重病人抢救时,用屏风遮挡,或尽可能转移至单间,以避免刺激。

(5)在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和及时的卫生常识宣教,以消除病人被交叉感染的疑虑。

(6)向病人介绍有关的医护人员、卫生员及病友的情况。

给小儿病人以慈爱、亲切的关怀与照顾,使其消除陌生感。

3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共同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如适当的陪伴与按摩,转移注意力的交谈。

4 根据病人病情和兴趣,鼓励参加一些可增进舒适和松弛的活动,如练习深呼吸、气功等。

5 鼓励病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如读书报、听音乐、看电视及下棋等。

6 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7 利用护理手段给病人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顾,从而使恐惧程度减轻,安全感增加。

护理目标:1 病人能说出恐惧的原因及自我感受。

2 病人能运用应付恐惧的有效方法。

3 病人恐惧有所减轻,恐惧的行为表现和体征减少或消失。

三、自理缺陷相关因素:1 骨折。

2 医疗限制:牵引、石膏固定等。

3 瘫痪。

护理措施:1 备呼叫器,常用物品置病人床旁易取到的地方。

2 及时提供便器,协助做好便后清洁卫生。

3 协助洗漱、更衣、床上擦浴、洗头等。

4 提供合适的就餐体位与床上餐桌板。

5 保证食物温度在38℃左右,软硬适中,适合吞咽和咀嚼能力。

6 指导病人及家属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7 协助病人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等,使其能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

8 及时鼓励病人逐步完成病情允许下的部分或全部自理活动。

护理目标:1 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能得到满足。

2 病人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来的自理能力。

3 病人能达到病情允许下的最佳自理水平,如截瘫病人能坐轮椅进行洗漱、进食等。

四、营养失调相关因素:1 限制蛋白质摄入:肾衰时。

2 贫血。

3 摄入不足:昏迷,食欲下降时。

4 机体代谢率增加:高热、感染。

护理措施:1 对肾衰病人,根据机体所需,设计合理的膳食结构。

(1)在肾衰早期:①限制蛋白时给予优质蛋白(鸡蛋、牛奶);②有继发感染时,可从每天20g增至30-40g。

③限制食物中钾的摄入。

④大量补充维生素。

(2)在多尿期及恢复期,补充含钾和铁的食物,如橘子汁、猪肝等。

2 对脂肪栓塞病人:昏迷期间鼻饲流质。

护理目标:1 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2 病人营养状态有所改善,表现在血清白蛋白值↑,血清铁值↑。

五、疼痛相关因素:1 化学刺激:炎症、创伤。

2 缺血、缺氧:创伤、局部受压。

3 机械性损伤:体位不当,组织受到牵拉、收缩。

护理措施:1 观察记录疼痛性质、部位、程度、起始和持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 减轻或消除疼痛刺激:(1)当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托住伤口或用枕头抵住伤口。

(2)当伤口外固定过紧时,调整到能耐受的程度。

(3)当伤口有炎症时,配合医师及时换药。

(4)当病人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起受伤或手术肢体。

(5)维持良好的姿势与体位,以减轻卧床过久引起的不适。

(6)对需翻身的病人,应妥善保护好伤肢和术肢,避免对伤肢和术肢的过度转动及被褥对创面的直接压迫。

(7)帮助病人保持身体凉爽舒适,去除刺激物。

(8)进行适当的背部按摩以分散注意力。

(9)创造条件使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3 减轻疼痛:(1)心理方法:催眠与暗示,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与不适。

(2)生理方法:热、冷敷,按摩,治疗性的沐浴,必要时使用镇痛药,注意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护理目标:1 病人疼痛的刺激因素被消除或减弱。

2 病人痛感消失或减轻。

六、体温过低或高热相关因素:1 休克时血管收缩、周围循环灌注不足,导致体温过低。

2 脑缺氧致体温中枢失调,导致高热,如脂肪栓塞时。

3 感染:多为高热;但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可能为体温不升。

护理措施:1 针对引起体温异常(过低或高热)的因素予以处理。

2 密切观察热型的变化,测血压、脉搏、呼吸,每4小时1次,注意肛温、腋温及肢端的温度差,并以肛温为标准。

3 对体温过低病人的处理:(1)使用空调提高室内温度至22℃。

(2)使用升温机或取暖器对床上用物加温保暖。

(3)使用棉被或毛毯保温。

但勿用热水袋直接加温,以免增加微循环耗氧量。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汗湿后及时更衣等。

(5)遵医嘱快速补液、输血,迅速纠正休克。

(6)遵医嘱给氧。

4 对高热病人的处理:1 配合医师积极查明发热的原因,观察热型的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

2 减少体热产生及增加体热散失:(1)置空调房间,保持室温18-22℃,湿度50%-70%,通风透气。

(2)温水擦浴。

(3)酒精擦浴。

(4)冰敷。

(5)冰盐水灌肠。

(6)遵医嘱使用冬眠疗法。

(7)遵医嘱使用退热剂。

采取降温措施半小时后复查体温,并继续观察其变化:>37.5℃,每天测3次;>38.5℃,每天测4次;>39℃,每天测6次。

3 减少发热给身体造成的影响:(1)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沐浴、擦浴、更衣、换床单,避免着凉和褥疮。

(2)保证水分的补充。

(3)保持口腔清洁,口唇干燥时涂石蜡油或护唇油,以防口腔炎及口唇干裂。

(4)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高能量、丰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

(5)高热者卧床休息,吸氧。

护理目标:1 病人体温趋于正常。

2 引起病人体温异常的因素被解除或得到控制。

七、体液过多相关因素:急性肾衰时,肾排尿量减少,水钠摄入相对过多,高分解代谢增加内生水.护理措施:1 配合医师查明引起体液过多的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2 监测中心静脉压、体重、尿量,观察伴随症状,以了解体液过多的程度。

3 监测E4A、心电图,结合临床表现(有无腹胀、软弱无力、脉率快等),了解有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

4 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对肾、心功能差者限制液体摄入,遵循量出为入原则。

5 限制含钠食物的摄入,以减轻水肿。

6 遵医嘱正确使用利尿剂,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时严防外渗。

7 加强基础护理,每2-3小时翻身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所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否则水肿部位以及病人体重会使某些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限制,而易造成组织坏死,形成褥护理目标:1 病人水、电解质趋于平衡。

2 病人未因体液过多出现并发症。

八、组织灌注量不足相关因素:1 创伤性休克引起肾组织灌注量不足。

2 创伤性休克及再灌损伤。

3 脂肪滴入血。

护理措施:1 监测尿量及比重、血压、脉压差、脉搏及肢端温度,是了解组织灌注量不足的程度。

2 配合医师查明引起组织灌注量不足的因素,并作相应处理。

1)扩容、增加血容量,改善休克。

(2)及时应用血管活性物质,尤其是扩血管药物,改善肾脏缺血。

(3)正确使用抗脂栓药物,并注意合理配伍。

3 抬高伤肢,保持四肢温暖,但不应使用热水袋等外热源,以免烫伤及增加微循环耗氧。

4 消除或减少各压力点,以促进血液循环。

(1)保持人体各关节功能位置。

(2)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

(3)避免石膏边缘过紧,在骨突出部位垫好衬垫等。

5 严格记录出入水量,并计划输液,防止液体输入过快、过多。

护理目标:病人组织灌注量得到重点观察和纠正。

九、气体交换受限相关因素:1 创伤后致ARDS。

2 创伤后致脂肪栓塞综合征。

3 各种原因致组织缺氧和CO2潴留。

护理措施:1 观察病人呼吸性质、节律、频率、深度,有无紫绀,以了解气体交换受限程度。

2 配合医师积极查明导致气体交换受限的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处理。

3 协助和指导病人预防呼吸困难的有关知识。

4 保持呼吸道通畅:(1)鼓励清醒病人咳出呼吸道分泌物,对意识障碍者及时抽吸,并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2)雾化吸入。

(3)妥善的姿势:①清醒病人,病情允许下采取坐卧式可使胸部扩张到最大,并使痰容易咳出。

②意识障碍病人,可采用仰卧位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利分泌物流出不引起窒息。

也可采用半俯卧位,不用枕头,下颌向前向上抬,如此可预防舌头往后缩,且可使液体从口内流出。

③协助卧床病人每2-3小时翻身1次,并辅以拍背,以促进整个肺扩张,排出痰液。

(4)有效的咳嗽。

5 增加换气效能:(1)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吹气球。

(2)少食多餐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产气食物,以预防腹胀,避免呼吸受影响。

(3)衣服宽松,被褥松软。

6 供给充足新鲜空气。

(1)保持房间通风良好。

(2)调节室温于18-22℃,湿度为50%-60%。

(3)病床靠窗。

7 减少身体耗氧量。

(1)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2)控制情绪。

护理目标:1 病人呼吸道通畅,能自行排痰或人工吸痰彻底,无明显痰鸣音。

2 病人气体交换得到改善,无明显紫绀。

3 清醒病人获得预防呼吸困难的知识。

十、有皮肤受损之危险相关因素: 1 局部持续受压:瘫痪、牵引、石膏、大手术后不能自行变换体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