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农业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农业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农业微生物学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大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农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与之相关的理论探索。

3、原核微生物:是指细胞核没有膜包围,不含组蛋白这样的一类微生物。

4、孢子丝:孢子丝是气生菌丝生长至一定阶段,在其上分化出可以形成孢子的繁殖菌丝,也称产抱丝。

5、质粒:质粒是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

6、荚膜:荚膜是包被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粘性物质,二、填空题1、球状、杆状、螺旋状2、类囊体;异形细胞3、巴斯德、柯赫4、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5、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三、单项选择题1、C2、D3、D4、C5、C6、C7、B8、D9、A四、简答题1、微生物的特点主要有:(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迅速(3)适应力强、容易变异(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微生物中即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同样也包括非细胞类的病毒。

如原核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古菌等,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一些单细胞的藻类等,及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等。

2、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原核等。

具内膜系统;原核,也称拟核或核区,质粒是细菌除染色体DNA外的一种遗传物质,某些细菌有:鞭毛、菌毛、荚膜以及芽孢等。

3、项目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结构层次单层内壁层外壁层厚度(nm)20~80 1~3 8~10肽聚糖含量高,达50层,交联度高含量低,1~3层,交联度低-磷壁酸+--蛋白质+或--+脂多糖--+对青霉素敏感不敏感对溶菌酶敏感不敏感4、成熟的芽孢具有多层结构,包括芽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及核心四部分,芽孢外壁是芽孢的最外层,部分芽孢具有,是以脂蛋白为主的致密层,芽孢核心由芽孢壁、芽孢膜、芽孢质和核区四部分组成。

芽孢能耐受极端环境与芽孢具有多层的壁,含有大量的2,6-吡啶二羧酸钙,该成分与芽孢具有很强的抗热性有关,和含水量低等有关。

5、(1)放线菌是一类原核生物,但其细胞形态往往是丝状体,可以形成菌丝体,靠孢子繁殖,因最初发现的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菌落呈放射状,故起名放线菌。

(2)。

6、古菌被认为是一类16S rRNA及细胞成分在分子水平上与细菌和真核生物均不相同,能耐受极端恶劣环境的特殊原核生物类群。

农业微生物学作业2答案一、名词解释1、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多种细胞器的一类微生物。

2、真菌:是指具有细胞壁,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微生物。

3、子实体:子实体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产生有性孢子的地方,它由菌丝体集结而成,呈肉质或胶质,也是供食用的主要部分。

4、锁状联合:它的形成过程极为巧妙,当双核菌丝尖端细胞分裂时,在两个细胞核之间的菌丝侧生一个钩状短枝,一个核进入短枝内,另一个核留在菌丝内。

两个核同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四个核。

分裂后短枝中的一个子核退回到菌丝尖端。

此时,钩状短枝向后弯曲生长接触到菌丝壁,成为拱桥形。

菌丝中分裂后的两个核之一趋向前端,同时拱桥正下方两核之间产生一个横隔。

短枝尖端与菌丝壁接触处细胞壁溶解,短枝中的一个核回到菌丝中生长尖端后面的一个细胞内,并生出另一个横隔将这个菌丝细胞与短枝隔开。

5、噬菌体:感染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的病毒统称为噬菌体。

6、亚病毒:亚病毒是指个体比病毒更微小,结构和化学组成更简单,具有感染性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

二、填空题1、吸器、菌环、菌网和假根2、蛋白质、核酸3、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4、壳体呈螺旋对称体排列的一类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壳体;壳体呈复合对称结构5、“蛋白质侵染因子”三、单项选择题1、D2、3、4、A5、A6、C7、D8、D9、A 10、A四、简答题1、真菌的菌丝各有何特点?他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构造?答: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有分支,分支的菌丝交错形成菌丝体。

真菌菌丝有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种类型,无隔菌丝的菌丝无隔膜,整个菌丝就是一个单细胞,菌丝内有许多核,又称多核菌丝,有隔菌丝由多细胞组成,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细胞也随之分裂,因而细胞数目增多。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真菌的营养菌丝发生多种变态,从而更有效地获取养料,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常见的变态菌丝有吸器、菌环和菌网、匍匐丝和假根等,有些真菌在发育的某个阶段,菌丝体变成比较疏松的或紧密交织的组织,这两种组织构成许多真菌不同类型的营养结构,如菌索、菌核和子座等。

2、请比较说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真菌菌落与细菌菌落有明显区别,大多数真菌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菌落外观可见明显的丝状结构,干燥,不透明,后期由于孢子的形成表面常呈粉粒状,因为孢子常伴有颜色,所以呈现出肉眼可见的色泽,如绿、黄、青、棕、橙等。

有些霉菌的菌丝扩展能力很强,以致于菌落没有固定大小,但多数有一定局限性,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定大小的菌落。

菌落有些较紧密,呈毡状,有些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

基内菌丝常分泌色素,水溶性的色素可扩散到培养基内,使得培养基呈现颜色。

虽然同一种丝状真菌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变化,但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是稳定的,因此菌落特征是鉴定真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酵母菌菌落类似细菌的菌落,较光滑、黏稠,湿润,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一般不透明,颜色主要是白色、类白色和粉红色,并常伴有酒香味3、简要说明根霉、毛霉、青霉、曲霉、木霉和镰刀菌的主要特征。

根霉菌丝为无隔单细胞,生长迅速,有发达的菌丝体,气生菌丝白色、蓬松,如棉絮状。

匍匐菌丝生节,形成似根状的基内菌丝,起着固定和吸收养料的作用,这是根霉的重要特征。

根霉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多数是异宗结合。

毛霉菌丝长而发达,无隔多分支,呈疏松的棉絮状,在基物上或基物内广泛蔓延,无假根和匍匐丝,这是与根霉的最主要区别。

毛霉的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生出,单生或分支,分支顶端生球形孢子囊,内含很多孢囊孢子。

有性生殖多数异宗结合,产生接合孢子。

青霉菌菌丝与曲霉相似,但孢子穗结构与曲霉不同。

其分生孢子梗的顶端不膨大,无顶囊和足细胞,而是经过多次分支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然后在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青霉菌孢子穗形似扫帚状。

分生孢子一般是蓝绿色。

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

部分气生菌丝可以分化生成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顶囊一般呈球状。

在顶囊表面以辐射状生出一层或两层小梗(初生与次生小梗),在小梗上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以上这几部分合在一起称为孢子穗。

分生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最常见的是黑、褐、绿色。

分生孢子梗基部有一足细胞,通过它与营养菌丝相连。

曲木霉菌落生长迅速,呈不定形棉絮状或致密丛束状。

产孢丛束区常排列成同心轮纹,表面的颜色多呈绿色。

菌丝有隔分支状,厚垣孢子有或无。

分生孢子梗从菌丝的短侧枝发生,侧枝上对生或互生分支。

分支上又可继续分支,形成二级和三级分支,分支的角度是锐角或近于直角。

最后形成的分支称为小梗,小梗先端着生成簇而不成串的孢子,孢子一般圆形、椭圆形、无色或淡绿色。

镰刀菌气生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铺散成平坦的绒毛状,菌落为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有些种还能分泌色素到培养基中。

镰刀霉的分生孢子有大型、小型之分。

大型分生孢子长柱形或稍弯曲成镰刀形,是多细胞的,有3~9 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球形、梨形或纺锤形,大多数是单细胞的。

分生孢子形成于气生菌丝体上或在分生孢子梗上。

有些种能形成菌核或厚垣孢子4、简要说明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酵母菌的细胞直径约为细菌的10倍,是典型的真核微生物。

细胞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状和香肠状等。

细胞宽约1?m~5?m,长约5?m~30?m 或更长。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包括两种:(1)无性繁殖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为芽殖和裂殖。

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一种繁殖方式。

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菌生长迅速,在成熟的酵母菌细胞表面,向外突出形成一个小芽,叫芽体。

随着发育,芽体最终可以从母细胞得到一套完整的核结构、线粒体、核糖体等。

当芽体长到一定程度时,两细胞之间形成横壁,随后脱离母细胞成为独立的新个体。

芽体上还可形成新的芽体,于是就形成了呈簇状的细胞团。

当他们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并细胞伸长,就称为假菌丝。

常见的酿酒酵母是以芽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有少数酵母菌,如裂殖酵母属的种类靠细胞横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形式上与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方式相似。

(2)有性繁殖酵母菌的有性繁殖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的,两个不同性别细胞相互接触,并进行融合,完成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4或8个子核,每一个子核与周围的原生质结合在一起,再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壁,这样就形成了囊孢子,原有的营养细胞则成了子囊。

子囊孢子常为圆形或卵形,有的呈帽形、半球形等。

5、什么是食用菌?简要描述白蘑菇、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常见食用菌的形态特征(任选一种)食用菌是能够形成大型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

目前可供食用的食用菌有2000多种,已利用的食用菌约有400种,其中约80种已能进行人工栽培。

食用菌多属担子菌门,常见的有:白蘑菇、平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

香菇的形态特征:香菇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子实体中等大至稍大。

菌盖直径5-12cm,有时可达20cm,幼时半球形,后呈扁平至稍扁平,表面菱色、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中部往往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常有污白色毛状或絮状鳞片。

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细密,具香味。

幼时边缘内卷,有白色或黄白色的绒毛,随着生长而消失。

菌盖下面有菌幕,后破裂,形成不完整的菌环。

老熟后盖缘反卷,开裂。

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

菌柄常偏生,白色,弯曲,长3-8cm,粗0.5-1.5⑵cm,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纤维质,内部实心。

菌环易消失,白色。

孢子印白色。

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4.5-7×3-4μm,用孢子生殖。

双核菌丝有锁状联合。

6、病毒增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对各阶段进行简要描述。

1、吸附:病毒首先吸附在易感细胞上,病毒颗粒与细胞在有 Ca2+、Mg2+存在时,发生随机吸附,病毒颗粒特异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这时病毒颗粒的表面分子,如刺突等与敏感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