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火车站前广场景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火车站前广场景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火车站前广场景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城市火车站前广场景观现状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设计应在各个层面与城市景观与交通有效衔接,对改善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对策和指引并就火车站广场设计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相应的判别和分析。

【关键词】火车站;广场景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与生活的关联与启迪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

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1]。

火车站前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打造城市公共客厅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城市门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火车站或机场开始的。

对于火车站来说,站房的建筑设计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直观的营造人们往来城市的最初形象。

2、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的迅速扩张,许多城市的火车站已
经不能满足日常输送旅客的需求,急需扩建或重新选址。

那些存在于城市老城区的火车站在经历了十几或几十年的使用之后已经远远不能应对列车提速、城际开通以及轻轨的并联,原有的站前广场景观也显得毫无特色可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火车站的规划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向着现代化及多功能的交通枢纽发展。

受到经济水平、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路客运站及站前广场的设计有明显的特点,客运高峰周期性出现春运高峰、五一、国庆旅游高峰客运周转量巨大而列车进出站频率和列车时速相对较低了旅客进出站手续较繁,滞留在站内的时间较长,站房的综合功能较单一,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仍以广场步行为主。

如何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运站前广场景观,是个有待广大设计师去探讨的极富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2.1 停车场地设置不当,乱停车现象严重
十几或几十年前,火车站前广场也许是当地唯一一个像样的广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设计规范中对于配置停车位的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多的小汽车的停放需求,于是各地的火车站前广场都会遇到停车位不足导致机动车乱停乱放严重占道的现象。

小汽车冲上了广场铺装或是占据了原本就不宽的交通道路,使得行人拿着行李左避右让,严重的阻碍了旅客的通行,造成拥堵,交通状况令人堪忧。

2.2 候车室及室外构筑物面积有限,极端天气和事件旅客无处
寻求庇护
鉴于我国的国情,每逢春运假期到来以及极端天气发生,火车站往往是人员大面积滞留的公共场所,室外的构筑物不足以为旅客提供更多的保护和临时庇护,候车室内部也多数人员爆满,极不利于交通和疏散。

这时多需政府调动和公安部门现场指挥才能得以分流缓解。

这一方面影响了旅客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公共设施资源的缺乏给旅客出行带来的不便。

2.3 站前广场变身市民广场,基本功能勉强维持
许多车站的广场在设计之初过多的结合了市民广场的功能,在功能分区上模糊不清,没有有效的将疏散旅客的功能放在首位,过多的植被和休憩设施使得市民休闲与广场疏散混杂在一起,使得广场空间秩序混乱,不仅影响了旅客正常交通,也影响了市民休憩的环境。

2.4 站前广场标识不请,影响旅客出行
标识牌是旅客外出识别路径和方位的重要标志,也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七、八十年代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标识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缺乏标识牌的指示,常发生旅客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头雾水找不到公共卫生间以及找不到公交车站的事情发生。

这给旅客带来的无疑是严重的不便。

3、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改善对策及发展趋势
城市火车站往往是城市与外界发生物质、信息传递等的场所,同时也是使人切身感受到进入城市的一个公共空间区域,它是城市
内外环境相连并发生转折变化的交点,更是对于一个城市认知的窗口,能够及时有效的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

结合高铁的开通,新一批的高铁车站的建立将使得铁路客运站前广场的设计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建立了一座里程碑。

关于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火车站广场设计的元素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新文化新艺术和新思想,创作出更加便捷美观、实用高效的新景观。

希望文本的分析能对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些许思路和建议。

3.1 空间导向性
导向性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导向性景观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标识牌,还包括植物的导向性栽植与园林小品的导向性以及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利用铺装来构成大地艺术的导向性。

因此关于站前广场的导向性可以总结为特色标识牌,种植设计引导,色彩区分、铺装的导向性。

导向性对于旅客的疏散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明确的体现了方向感还提高了旅客的分流疏散速率,是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秩序良好保持的必要条件。

3.2 功能划分性
火车站前广场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集散旅客和停放车辆疏散交通,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动静结合、人车分流、出入区分。

火车的载客量较大,通常一列车旅客总数约在一千人以上。

每逢列车到发时旅客站的旅客就相当集中,尤其是始发、终点列车较多的车站,大量旅客逐步集结或疏散,需要较大的场地。

广场首
先就是为了满足上述集散要求而设置的,其次是休闲等其它附加功能。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虽然也应结合市民广场功能,但不应大面积占用广场面积。

应合理的将用于集散的广场和休憩的区域以及社会车辆、公交车辆停车场进行合理分区,使人流和车流互不向影响,以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

另外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应将进站口与出站口合理分格,避免人流交错。

通过功能的明确划分可以确保人流和车流互补干扰,从而达到快速疏散的目的。

由于社会经济和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人均配置率越来越高,火车客运站的等级越高,规模越大,车辆流通的数量就越大,所需要的社会停车场及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三轮车、团体或专用客车、自行车、运送行包的载货车以及一些非机动车提供行驶和停放的场地面积就越大[2]。

因此,火车站前广场将朝着地下空间的开发而逐步发展,这样既满足和车辆的停放,又在人防工程上为旅客提供了大面积的紧急庇护所,符合当代火车客运站设计的需求与心理。

3.3 景观体验性
景观设计中植物和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的应用能够柔和的打破建筑的生硬线条。

小品和构筑物的设置一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为打造城市客厅增添了新的感官体验。

立体绿化在城市广场中的应用无疑是锦上添花的手笔,在丰富了层次感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缓解了大面积铺装广场带来的视觉枯燥。

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高大的乔木,以免形成视觉的遮挡不利于
人流的疏散。

树木也为休憩的人员提供了遮阴避凉的良好场所,结合休憩设施的设置更加人性化的传达了景观设计的理念。

切不可为了满足广场绿化的主题而大面积的种植草坪,忽略了站前广场集散人流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图一,广州东火车站站前广场。

图1 广州东火车站站前广场
fig1 quare of guang zhou east railway station
3.4 地域特色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过:“场所使人产生感情, 从而更加热爱所处的环境。

”只有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地域风格、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并产生归属感,才能得到外地旅客的承认、尊重和共鸣[3]。

所以火车站前广场设计应结合地域特色,利用本土文化和当地特色景观来构景欢迎和欢送旅客。

良好的地方特色体现能够是旅客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的特色和风俗,要重视第一眼效应。

在绿植配置方面,应多选择本地的市花市树来表现本土文化。

在设计时应巧妙利用地方特色,,而不应一味的好大喜洋的照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这样才能给旅客带来亲切的第一感觉,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4、结语
根据国内外铁路综合枢纽门户地区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研究,城
市大型交通枢纽门户地区未来将集交通综合、功能复合、城市节点、生活中心四大特点于一身,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触媒”,具有城市特色的枢纽门户形象必将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

城市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的设计是打造城市门户立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景观配合站房的设计、广场的总体布局、交通体系规划、文化内涵表达及空间体系的构建来营造顺应都市生活的高效立体空间。

希望本文能为改善火车站广场现状及未来城市火车站及其配套建设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以改善火车站地区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为市民出行创造美好便捷的环境,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马肖,初探城市门户形象的景观塑造——以铁路枢纽为例
[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一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jl.华中建筑,2000,(2):91一93
[3]顾乘东, 刘江, 刘武君.城市轨道交通站前广场规划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