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广场景观建设中城市符号的运用摘要: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城市广场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出现了一批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城市符号这一概念十分必要。
城市符号以其独特的、准确的、简约的方式整合城市复杂的多元信息,清晰有序地传承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特有的灵魂和形象,奠定了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建设的基础。
城市符号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符号;城市广场;景观城市广场景观是在城市广场中利用各种景观元素,通过加工整合,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复合体。
其景观元素包括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小品等。
城市广场景观的内容与存在形式是动态的,强调使用者在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现代城市广场景观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标志,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
可见,城市广场景观的打造是整个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魅力,成为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时代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也可以说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一、城市广场景观建设中运用城市符号的意义在全球化经济的大环境中,一些城市广场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出现了一批缺乏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城市符号这一概念十分必要。
什么是城市符号?从狭义上讲,它是可以通过视觉直接传达意义的符号,如城市标志、城市色彩、城市空间环境等;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城市所有的二维和三维符号,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成都的天府广场,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
城市符号能以独特的、准确的、简约的方式将城市复杂的多元信息整合,清晰有序地传承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特有的灵魂和形象,奠定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建设的基础。
它包括历史性图像符号、地域性图像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等。
二、利用城市符号建设城市广场城市符号必须与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相融。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本土文化受到多种外国文化的冲击,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被冲刷得模糊不清。
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只有极具特色的事物才容易被人们牢记。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标记,当然会受到相当的重视,而表现城市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即为城市符号,它可以渗透到广场建设的各个角落。
将符号语言融入城市广场设计中是追求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因此,利用城市符号建设城市文化广场不仅仅能增加城市魅力,展现城市风采,同时也能使市民保持愉悦心境及增强市民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因此利用城市符号建设城市文化广场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用创造手法定位城市符号,主要有以下步骤:1. 挖掘地域文化——收集素材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对景观设计所需要的各个素材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将一些有用的、正确的、有吸引力的信息消化,积累初步的设计素材。
就景观而言,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挖掘上,更应该对地域内的人文特征进行挖掘和整理,如民间风俗、传说、历史人物、时间及古老地名、街道等。
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提炼,可以从《地方志》或者是《省志》、《市志》、《县志》里收集,也可以直接到民间进行走访调查。
《地方志》里所记载的内容必定是各个地方、各个城市的特定产物,具有特定性,这一特定性对于改变目前城市景观建设的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各地的特定素材越来越珍贵。
2. 寻找设计元素——整理素材在对该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彻底的透彻的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对素材进行归纳、提炼。
这些设计元素通过一定的手法进行符号化,并把它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
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应用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融合起来。
在收集大量的地域文化素材之后要把这些元素整合成文字素材或者图片素材。
如可以从地域内相应的文字素材内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经过考证、提炼、加工,最后保存为图片形式,这些图片将成为地域文化最原始的素材。
3. 创造城市符号——转化元素如何将收集整理后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素材进行城市符号设计,在形式层面设计手法上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 抽象原则:为达到视觉简化的效果剔除构图形象中的不重要部分,保留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
(2) 接近原则:当各个视觉单元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会产生近缘关系,使得人们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对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分组都变得同样容易。
(3) 闭合原则:由一个形象的局部而辨认其整体的能力,建立在我们头脑中对这一形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的印象这一基础上,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为闭合。
它是人类的一种完形心理 , 即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
(4) 相似原则:当视觉单元在形式色调或纹理等方面相似时,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
相似能创造出统一感和秩序感。
(5) 连续性原则:视觉单元的形状越是连贯,就越容易从所处的背景中独立出来。
(6) 图底关系原则:在人类的知觉中,图形和背景是相对的,因此图底的明显度与人类的感知度成正比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手法主要可采用引用、夸张、重组、保留与恢复、反转、抽象等。
在城市符号确定的前提下,将城市符号应用在城市广场景观之中,这些城市符号以点、线、面的形式一种或多种融合出现。
城市符号在城市广场景观中的运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运用在建筑外观上,可以运用在地面铺装上,还可以运用在园林小品上。
地域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以景观符号、城市符号为载体。
有时候我们很难在景观作品中发现符号的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与符号无关,而是景观设计根据需要运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城市符号在城市广场景观中的运用方式也有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的区分。
在对符号直接运用的层面,符号的表达形式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表达特定的地域文化含义。
符号通常以图形为基础,许多地域文化元素浓缩于此,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
在对符号间接运用的层面,有些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是显而易见,它以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行为通过有效的载体表达出来。
如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古井,给人一种熟悉感、历史感和归宿感。
三、城市广场景观中对城市符号的选择原则1. 代表性原则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对城市符号的选择必须要考虑是否具有代表性。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特色。
要体现这种差异,就必须考虑选择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地域的特色,展现城市广场的魅力。
2. 明显性原则地域文化的传播针对的是绝大多数普通群众,如果提取的符号太过深奥、晦涩难懂,那么这个符号便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选择城市符号上必须遵循明显性原则,选择一些大多数人清楚明白的符号。
3. 选择性原则通过调查提取的城市符号也有优劣之分。
对于一些不好的,或是随着时代进步逐渐被淘汰的符号元素就将其抛弃,尽量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城市符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地域特色文化。
四、符号在城市广场景观中的运用现状城市符号在城市广场景观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威廉姆斯广场中的奔马雕塑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创业者精神融合在一起,提炼为符号,传达着象征德克萨斯现代文明的先驱者们的创业信念。
墨西哥市泰左左墨客公园将墨西哥河谷的地形运用到公园中心,以此强调当地文化的延续。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运用抽象的手法将意大利的版图和地形概括抽象成符号,表达了意大利移民和这个岛的文脉。
美国潘兴广场上,弧形座椅靠背上的瓷烧旧明信片是麦芭琵的艺术创作。
这些瓷烧的明信片述说着昔日的洛杉矶,带领人们回到过去,意图借由共同的记忆凝聚社区意识。
我国四川成都的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区中心地段,面积 88368 平方米。
天府广场以“天府之国,上善之都”为主题,以水为主要元素,整个广场以太极图形为中心,太极图中的曲线将广场分割为两部分。
以东是下沉广场,以西是喷泉,正中是太阳神鸟图案。
整个广场主要拥有七大部分,包括太阳神鸟、鱼眼喷泉、黄龙水瀑、十二图腾柱、十二意境雕塑、音乐喷泉、下沉广场艺术装饰。
景观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四川古蜀文化和自然风光元素进行融合,将蜀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府广场的设计采用绿色为主、金色为辅的色彩构成。
绿色体现生态、富有生命力,同时也是青铜色的体现,而金色体现与历史相关。
这些颜色表达出了悠久的古蜀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天府广场上的各种元素、符号、色彩所组成的景观注定天府广场的风格是富有民族特色、带有古蜀韵味的。
同时它也展现了丰厚的中国文化和悠久的古蜀文明,传承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博大精深,因此,天府广场的风格也是中国的风格。
如天府广场上十二图腾柱引用的金沙、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元素符号,地铁出入口反映老成都市井生活的天书壁画等。
城市符号的设计并非简单地把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复制粘贴,而是通过各种设计手法与现代技术相融合,通过建筑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在质感、色彩、形态等方面凸显城市符号,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整个广场设计之中。
在天府广场城市符号的营造中,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文明成果,创新发展,真正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相汇与融合。
结语城市符号作为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标志,在城市广场景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城市符号的设计,应该从自然条件、文化精神以及经济技术条件中挖掘灵感,以适应自然环境、追求精神文化价值、体现经济与生态价值为出发点,将园林或者建筑中各个景观要素进行整合,并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城市特有的名片。
参考文献[ 1] 闫芳.韩先亮, 郭洁.营造宜人的城市广场景观.山西建筑, 2016.[ 2] 闫磊.周蔚然.与生活相结合的城市设计:重庆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探讨.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6.[ 3] 荀平.董喆.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5.[ 4] 孙成仁.李丹.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规划师,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