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军事大国战略核力量的构成可以形象地称为“三位一体”――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空基(战略轰炸机)、海基(战略核潜艇)。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出于对苏联庞大核武库的担忧,美国国防部别出心裁地规划过“四位一体”的核威慑概念。
这第四个主角,就是所谓的“机动航道弹道导弹”(以下简称“河基”),一种在内河部署的弹道导弹系统。
隐藏在河流与湖泊中
这并非全新研制的武器系统,而是将美军现役的“三叉戟”-1/2型潜射弹道导弹与改装后的干货驳船或拖轮结合起来,利用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北美五大湖及漫长的内河航道(美国境内可通航的内河航道长达41000千米,其中25200千米航道的深度超过3米),实施机动部署,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战略威慑系统,补充“民兵”、“和平卫士”系列陆基洲际导弹和“北极星”、“海神”、“三叉戟”式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不足。
由于“三叉戟”-2型射程达11000千米,所以该系统即使部署在美国内河,也完全可以覆盖苏联境内的重要目标。
据参与开发的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人员回忆,当时之所以想到“河基”,主要受美国内河航运条件良好的启发。
美国的几条大河多数河段水深流缓,除少部分河流的高纬度河段冬季有短暂的冰冻期不能通航外,其它内河航道都是终年可以通行。
在美国大开发和工业化时代,美国人在河流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航道质量。
如在美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上,建造了数十座水电站和上千座丁字坝,河流通航能力极佳,这些都是部署“河基”系统的良好条件。
美国内河航道运送的货物大部分是装在吃水深度为2~4.5米的驳船里,这些驳船吃水深度很浅,无动力系统,也无人操控,组成队列由拖轮拖曳或后推前进,每艘拖轮可以拖曳的驳船数量高达40艘,单艘驳船装载量高达3000吨。
以这种效率来衡量,其它任何类型的货运工具都无法与它媲美。
同时,驳船的运输速度也不算太慢,它们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昼夜不停地行驶,从起点站到终点站的平均航速约为10千米/小时,有些高速的拖轮驳船组合可达25千米/小时。
成本低是水路运输的最大优点。
拖轮的工作成本平均每小时50-100美元,而对托运人来说,驳船托运的收费平均是0.2美分/吨千米。
作为比较,对托运人来说,铁路托运收费是1.6美分/吨千米,卡车运费是8美分/吨千米,空运运费是22.5美分/吨千米。
这些数字也为美军部署“河基”系统提供了成本效费比上的坚强理由。
关于驳船大小的斟酌
来往于美国内河各航道的拖轮和驳船有许多种,但如果是用来运载“河基”系统,拖轮还必须考虑系统操作人员的居住条件以及安装大量发射保障器材的空间。
同时因为这些额外人员设备的加载,拖轮的尺寸、吃水会增加,这又必须考虑到航道宽度、吃水等,这对于“河基”系统是很敏感的因素。
比如拖轮的吃水加深,它可通行的航道总长就会减少,这就意味着“河基”系统的理论机动范围被缩小了。
根据洛克希德公司的大数据中心评估,研制方提出了数种导弹拖轮的概念设计。
这些设计方案差异很大:长度从11米至51.8米;宽度从3.66米至15.2米;吃水深度从1.83米至3.14米;发动机功率从75千瓦至6750千瓦。
如果发动机功率在4500千瓦以上,拖轮能够推动总载重达4-5万吨的驳船船组。
拖轮在驳船的后面推比在前面拉更有效率,可在更严格的控制下以更大速度牵引更多驳船。
用于“河基”系统的拖轮船底有一至四个推进器,每个推进器由柴油机带动,一组舵机为拖轮和驳船的向前,向后和侧向运动提供最大限度的控制,使它们能够在狭窄的河流和运河里自如地航行。
按照美国工兵部队统计,美国本土内河航道可通行的水闸尺寸,一般有这样几种规格:宽度为20.1米,长度为122或183米;宽度为25.6米,长度为122、244或366米;宽度为
33.5米,长度为183、244或366米。
因此,洛克希德公司所能设计的“河基”武器系统的全尺寸只能是这样的范围(见表)。
这种拖轮驳船系统能够通过美国内河最小规格的水闸,并在所有的时间里保持战备状态。
当时,洛克希德公司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将携带导弹的拖轮驳船系统扩大为两艘并排(21.3米宽),这样只能通过那种较大的水闸;另一种是建造一种单船宽度为18.3米的驳船,这样的宽度可以容纳一种较大型的武器系统,同时能够通过所有水闸。
从美国内河水闸作业能力看,20-30分钟即可让整个导弹拖轮驳船系统通过。
船上的生活条件对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内河船舶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每天有四顿全餐,船上有自动洗衣设备,船员宿舍与船上发出噪音的设施实现隔离,许多内河船舶还有空调、电视机。
船员们除享受到达些设备以外,还有其他空间消遣机动。
事实上,驳船在任何时候都只需两个船员进行操作便够了,第三个有时甚至还有第四个船员便可以在岸上休假。
与此同时,美国驳船工业在那个年代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当时的统计显示,内河水上货运服务的意外伤亡率是很低的,在某一年,每10亿吨英里的死亡人数是0.54,在同一年里,铁路货运服务每10亿吨英里的死亡人数是2.5,而卡车货运服务每10亿吨英里的死亡人数是10.8,这显然为“河基”系统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依据。
初步方案出台
根据洛克希德公司在1979年发布的”河基”系统设计示意图,这种按照“四位一体”要求研制的导弹系统在开始时使用美国海军现役最成熟的“海神”潜射弹道导弹,射程4000千米。
大型驳船上配置16部垂直发射装置。
第二阶段则过渡到使用“三叉戟”-1潜射弹道导弹,射程增加到8300千米,发射装置数仍为16个。
第三阶段则换装射程11000千米的“三叉戟”-2导弹,发射装置数也增加到24个。
与导弹相关的制导装置、气体发生器、导弹控制仪表、发射器控制装置、导弹试验设备和备用设备、发射控制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车间和宿舍等均配装在经过修改的干货驳船上,这种驳船的体积尺寸是:长59.4米,宽10.6米,吃水2.74,载重量1500吨。
操纵该系统的人员均来自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部队,他们受过必要的训练,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能操纵“河基”系统。
“河基”系统的优点是:
绝对不可能受到苏联远洋反潜力量的威胁;
可以使用大量的航道;
无须在荒芜人烟的荒凉地方挖掘导弹发射井;
可以使用现有拖轮驳船组合;
可以使用现有所有潜地导弹系统;
机动自如;
生存力强。
不过,作为美国战略成慑力量的新生事物,“河基”也存在自身无法回避的缺点:
使更多的战略核武器集中在美国大陆,从而给苏联覆盖式核打击增添了更多的理由;
美国北部的湖泊和河流每年有四个月处在冬季封冻期,这些区域尽管只占美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河基”系统部署的最佳区域(人烟较为稀少,保密性强,发生事故对周边造成的损失较小)。
无疾而终
在疯狂的冷战岁月里,除“河基”系统,美国还研制过铁路机动洲际导弹。
不过这两种洲际导弹系统面临的同一个难题是,它们都意味着平时有大量可以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在美国本土四处奔跑,况且美军担心导弹发射一旦失败,毗邻人口稠密区的航道以及铁路网将彻底报废,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终,鉴于技术上的不成熟以及苏联被美国挑起的军备竞赛所拖垮,包括“河基”在内的“冷战怪兽”最终被束之高阁。
另据美国《连线》杂志披露,2015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发布的报告称,鉴于美国战略核力量都将达到服役期限,政府将在未来10年花费巨资对核武器库进行更新换代。
美国能源部负责武器维修的国家核安全局主管克洛兹称,美国许多核武器系统都是30多年前的产品,美国国会必须为核武器系统的升级或更新支付账单,华盛顿需要有效的核威慑。
其实,早在克洛兹发表达番言论前就有数位美国军方高官表示过推动研发新型核武器的希望。
负责战略威慑以及核武器事务的美国空军副参谋长加雷特?哈伦卡克少将称,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美军核部队一直处于“核武器采购假期”状态,核部队只是在维持现状,没人愿意为其发展投入过多资会。
然而其他核国家并非如此,他们的核采购没有“休假”。
美国军方一些将领认为,目前美国政府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更新五角大楼核武器库中的每一件库存,实现核武器的现代化”。
尽管全世界都在向无核化努力,但在那之前,美国在核武器现代化方面不应被落在后面,因此应该结束“核武器采购假期”了。
据悉,美国空军已着手研究“陆基战略威慑更新计划”的可行性。
除全面更换陆基弹道导弹,美军还准备采购更新型的战略轰炸机以及装备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替换“俄亥俄”级的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也开始进行规划与预研。
在美国试图打开新型核武器库研发大门的同时,俄罗斯也强硬表示将在2020年前完成多款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或部署,让自己的“核盾牌”更加厚实、可靠、有威慑力。
如果美俄重启核竞赛,两国较量的焦点将可能不会是谁拥有的核弹头更多,而是谁的载具突防能力更强、性能更先进。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目前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为1642枚,只比俄罗斯的1643枚少1枚;但陆基与海基载具却多达794件,远远超出俄罗斯的528件。
有分析称,多一枚少一枚核弹头影响并不大,能造成决定性后果的是运输它们的载具。
数量足够多、性能足够先进的载具会把更多核弹投放到敌人目标上;反之,核弹就只能是“堆在仓库中的货物”,形不成足够的威慑力。
从这个角度看,不排除美国会重新注意到被多年前打入冷宫的”河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