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一、何谓学生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所谓个性化语言就是指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语言,是特定的“这一个”,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替代的。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把陈腐不堪的知识当作学问,到处卖弄,满口“之乎者也”,即使在小孩子面前也不例外,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我们说,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

它往往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久而久之,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特有的风格.从大量的小学生作文语言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假话,言不由衷;说大话,云山雾罩;说空话,空洞无物;说套话,人云亦云。

具体表现为——语言枯涩。

最突出的表现是词汇贫乏。

这肯定与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不善于运用,写出来的文章总是那几个词语,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

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东西.没有活力. 这样枯涩的语言当然就难以显示出个性了。

陈词滥调。

写外貌——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巴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写嘴馋——馋猫……这些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话语标本长盛不衰,个性早已湮没殆尽。

故作深沉。

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成人化。

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言“成熟”之至,思想老气横秋,毫无与自己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机智,完全失去了小学生的天性。

空洞无物。

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

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式的口号,甚至找不出一点属于个人的语言创意。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制约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瓶颈”。

二、培养学生生活化.个性化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十几年教龄的语文老师,最繁重的工作莫过于批改学生那厚实的作文,而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看到一篇篇让人感觉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的作文,可每每翻阅那厚厚的稿纸,总感到死气沉沉,毫无新鲜的感觉。

回想学生在作文课上写作时也是持笔茫然、笔下生涩。

最近看到一生习作《从无从下笔说起》,文中写道“面对熟悉的作文纸无从下笔……内容尽是些陈词滥调,缺乏新意,连自己都觉得呕心”,而且这些内容还是“正着写,倒着写,今儿写,明儿写”,再也没有新鲜感和创造性。

再看一些相关的报道:一位语文老师对30篇《我爱我家》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用的词语不超过200个,成语、俗语很少见,更不用说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了。

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语文教师,现在学生的用词太简单、太贫乏了。

因此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亟待倡导语言个性化。

其实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存在着千差万别,因而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

而由这些个性各异的人写的文章当然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这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也是方方面面的。

当我们用模式化、肢解的方法来分析文章段落,沿用传统的老一套的方法来搞阅读鉴赏,就会把生动活泼的语言搞得枯燥乏味,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而写作时则用一些千篇一律的老话题来规范学生,这样就掩盖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珍惜学生对文章独特的感悟,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落实个性化写作,特别是语言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写作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由于学生的生命状态是不同的,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小学的作文教学,至今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除了难以下笔的老毛病之外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一件有意义的事》不是写帮老爷爷推车,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只要一读开头,便知结果是什么。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让学生作文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新意,从与众不同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作文需要个性化,而个性化的作文需要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鲜活的个性语言来自长期积累和精心锤炼。

我们平时看到了一件好的商品,譬如说一辆好车是奔驰、是宝马、是凌志,我们一看它的商标就知道,是因为它有与众不同的记号,这个记号就是它特有的标志。

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有如商品的标签,一看就让人知道学生笔下写的是谁,因为他的语言非常有个性,譬如学生写道:“我的好朋友长得挺可爱,个儿高、眼睛大,红扑扑的脸蛋像熟透的大苹果,可他就是有点黑,他的皮肤有如非洲人,黑得油光发亮,一笑起来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还有学生写道:“我的同学叫XX,平时总喜欢趴在地上玩耍,你看,他一站在你面前你就看到了他裤腿上的一个大洞。

”上面俩同学之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能呼之欲出,就是因为他运用了生活里得来的语言。

这些语言好在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是自己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自己的语言,里面也就有自己的个性了,不是千篇一律。

你们想一想,要是大家的脸长得一模一样,说的话也一模一样,腔调也一模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多么单调,多么无味啊!写作文用语言也这样。

用个性化的语言写文章,我以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要自己动脑筋来加以选择,加以精炼,加以去芜存菁。

这样也就可以从小锻炼、培养属于自己的语言了。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锤炼学生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

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的人。

那么,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让学生书写真情,张扬个性,锤炼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呢?我以为,须从如下几点做起:1. 鼓励学生大胆动笔。

长久以来,课堂成了语文教学唯一的场所,教学被校园围墙围住而与大自然、与社会隔开了。

其实,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去汲取,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

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

组织内容丰富的班队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智力竞赛、问答比赛、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

教师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大胆进行习作练习,只要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

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多了。

“自主写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所谓“自主写作”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和感受的所得形成语言文字。

如:春秋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到山溪边野炊,到后山攀登、眺望家乡风光、放风筝……学生走到广阔天地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广袤天宇下的大千世界,极大地愉悦了身心,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

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生动形象,情真意切,个性凸显。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我们的要求可以不一样。

譬如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只要他们写一写“今天要说的话”,学生在校或在家都可以进行,要求不必过高,只要他们能写一些能表达自己心中真实感受的句子都行,不论长短都可以,只要是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等到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自然会有一定的语感了,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上了三年级,老师给他指导,让他把自己写的这些句子前面加上日期、星期几和天气,告诉他这就是日记。

等到他写了一段时间的日记之后,再告诉他如何从这些句子中选一个重要的语句加以提炼作为题目,这篇有了主题的日记就是一篇作文了。

到了四五六年级时,再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方法等的训练时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2.倡导学生博览群书。

积极倡导学生博览群书,汲取书中精粹。

书本是学习知识和语言的基本途径,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用好语文教材。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筛选、修改加工而入选的,在语言运用上堪称典范,其题材多样,风格迥异,长短兼顾,涉及古今中外,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一应俱全,因此充分学好课本是获得鲜活语言的重要途径。

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一味让学生理解思想意义、科学知识等,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二是要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曾主张“多读名著”。

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

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

它的能言前人之未言,道古人之未道的创新精神必定能触发学生的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作文能力。

还有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

无论阅读小说、剧本,还是散文、诗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

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3.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观察学生读书,其通病之一是读书是一回事,应用于表达又是一回事,二者没有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而许多学生读书并不少,但作文语言依旧干巴巴。

比如,学生会背诵许多诸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送暖入屠苏”之类的诗句,却不曾用于自己“写春”的文章里,究其原因,概归上述。

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设计相关的训练,使学生把读的东西记住,把记住的东西用上,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习惯,形成自然。

4.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一是让学生吸纳生活营养。

生活中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要,促使人有不同的表达,乃至由于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不同,都会使之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

有很多深刻、睿智、风趣、幽默、诙谐的话都来自普通的生活,这些语言既反映了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又反映了人文环境特征等。

比如有的同学把完成大量的作业说成“作业冲浪”,把升学考试说成“寻求再就业”,把老师的表扬说成“农夫山泉有点甜”,把不爱讲话的同学说成“冰力十足”等等,都是对生活语言的生动运用。

教学生做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语言,或直接运用,或加以改造再运用,由此,作文语言的构成就会新颖多姿,绽放异彩,并且能够通过量的逐渐积累,最终实现质的跃进攀升,极大地促进个性语言的成熟。

对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抛弃“控制和左右”学生的念头,使学生愿意说话、敢于说话,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说出”鲜活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