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我的一节公开课的反思——祝愿新的一年快乐成长在每节课中上周二(26日),根据学校安排,我作为高一的备课组长执教了一节公开课。

来听(观)课的有30多名,其中有学校领导和刘教授、本组的全体人员、本校的非政治学科的教师、外校的部分政治教师。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也虚心征求了部分老师的意见。

下面我将反思整理如下。

一、公开课开设的背景与要求:我校25日至29日举行备课组长教学开放周,由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17位备课组长提供一节研究课,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优效性”,要求“平常课,重实效”,问题的解决具体化,具体到的如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目标的确定、课堂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任务的分配、课堂节奏的把握、课下任务的跟进等各环节的研究,要求开课教师哪怕只解决一个问题。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在教材、课标、学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减少低效、克服无效、杜绝负效,重在实效,实现优效。

本次活动分三个步骤:备课组长的研究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结合公开课展开研讨;撰写教学课例。

二、公开课教学内容分析与准备:我讲授的课题是新课改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1第十二课中的一课时《面对经济全球化》。

本框题的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及提示与建议中“生活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有各种跨国企业的品牌,由此感受市场的全球开放性”而写的,包括两个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主要讲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实现途径、实质、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有态度等。

重点是引导学生辩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根据本学期我的教学改革(每节课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解),我安排了一名学生准备课,并对她准备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把关指导。

三、公开课教学过程回放与简介:总体上我的课堂教学采用的自己创设的教学模式:“学。

思。

用”三维立体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于2002年新课改实行之前,被评为济南市中小学十大教学模式,是中央教科所的子课题。

到今天为止,这一模式浓缩为三大步十二个字:“创境激趣”、“引思明理”、“体验导行”。

第一步:“创境激趣”。

昨天(25日)是圣诞节,我以圣诞节拉动消费的两组图片(中国的圣诞产品在外国销售及外国圣诞产品在中国销售)作为新情境,提出思考回答的问题:“从圣诞产品的消费,谈谈你对‘我们几乎处处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看出,学生缺乏对“处处”的概括。

(可以从我们的衣食住行)。

用时在5分钟左右。

第二步:“引思明理”。

包括两大环节。

一是由一学生上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内容。

由于该学生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对教材中的一般问题阐释基本清楚。

学生还用了一些图片和事例。

我对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在黑板上进行了注解。

比如“趋势”、“载体”、“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双刃剑”等。

用时10多分钟。

二是由我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和补充。

首先,在学生讲完后,我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有什么收获、重点你认为是什么?等等。

经过提问,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怎么样把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等问题。

接着,我按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展示。

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我选取了三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巩固理解。

我预想这个问题,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就没有展开。

对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我也是用了一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个重点,我采用了辨析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辩论。

提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全力支持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应该反对经济全球化。

”用了“霸道”的方式,让学生从两个观点中选取其中之一。

结果,大多数学生支持第一种观点。

我先让学生谈出原因。

接着让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谈理由。

我出示了一张“震撼人心”的世界获金奖的图片,一非洲儿童从瘦得可以清晰地数出他肋骨的身上,爬满了蚊虫与苍蝇。

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接着,我拓展了进行升华,要彻底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最后,我用设计好的一张网络立体图给学生展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让学生用2分钟进行复述巩固。

用时30多分钟。

第三步:“体验导行”。

做了两道高考试题的练习。

提出了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海尔总裁张瑞敏提出了中国的企业要与狼共舞,先把自己变成狼的观点,你认为如何理解,并搜集有关资料,提出有关企业发展的建议。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资料,谈谈你对十名博士提出慎待圣诞节的看法。

用时5分钟左右。

四、公开课教学的反思与缺憾:反思本节教学,个人觉得有这样几点满意的地方:(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我设想的基本相同。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图片和辩论的方式。

(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

运用我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已经驾轻就熟,课堂上基本按照预设的环节完成教学计划,特别是学生的配合顺畅。

(3)教学机智灵敏,课堂驾驭掌控。

在课堂上出现的几个“意外”,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比如,学生能发现本节中的重点问题,能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都能在课堂依靠学生的智慧加以解决。

(4)教学激情投入,调动学生热情。

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激情四射也是我追求的。

本节课尽管受身体不适的影响,在激情上打了折扣,但我是那种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讲台上就全神贯注的人。

尤其是听课的人越多我讲的越带劲。

包括我让学生上台讲课的改革,也是我把教学融入身心的表现。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反思这节课,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些许遗憾:(1)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面的关系上,需要进一步把握。

突出表现在:让学生上台讲解,应该如何完善?应该提出什么样的任务?一个学生上台讲解,其他学生怎么样做?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讲完后,教师应该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这节课,我在这些方面应该这样做效果会更好:在学生上台讲之前,明确对全体学生提出要求;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及时结合学生的讲解进行点拨;学生讲解完后,对学生的讲解个别地方再进行升华讲解(比如对跨国公司的作用的拓展,对生产全球化的深化等)。

(2)在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处理不够好。

看一个名家教师的水平,更看其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意外”的东西的处理情况。

这节课,我就没有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生成的情况,进行很好的挖掘。

比如,在学生讲完后,没有充分让学生起来谈看法,有的学生谈出看法后,没有充分听取其意见,而是一味去打断。

再比如,对最后的教材体系的网络立体图,如果是在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后再展示,效果可能会更好。

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

(3)在教学模式及环节的处理上如何灵活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强调教学的模式,未免会出现格式化的问题。

在这节课上,为了追求环节的齐全,就出现一些凑数的痕迹。

当然,对于我的模式教学,我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升华。

(4)在教学内容的深刻性与教学内容处理的轻松性上没有很好地处理。

高超的教育家是善于把深刻的问题简单化的。

也许我对教学的激情过于投入,也许我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也许我对课堂有较强的驾驭掌控,也许受公开课的严肃的影响,总之,在这节课上,自己并没有真正实现轻松幽默地完成教学任务。

沉重有余,轻松不足;控制有余,放手不足;严肃有余,幽默不足。

等等。

甚至可以这样说,假如,我是一个学生,我可能觉得有很多的收获,但会觉得有“累”的感觉,不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真正快乐。

——这也应该是我今后真正追求的教学目标!学习思想政治课是深刻而快乐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是充满智慧而开心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平台。

一堂优效的由名师主讲的公开课给青年教师带来的是“久逢甘霖”的感觉。

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领悟其中,积极进步。

我觉得,一堂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学变革的先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的创举、新的尝试,是一种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

当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张老师的课了。

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有时候,收获不仅仅在于课堂本身和内容本身,更在于一种体会和震撼。

作为一名需要汲取营养的年轻教师来说,究竟学到了什么,究竟应该思考什么呢?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时,曾对实验好课提出了“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每个学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的课,平常、实在、真实的课,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所发展。

她极力反对所谓的“公开、示范、作秀”课,大力提倡有实验研究价值的“常态课”。

因为这种“常态化”的研讨课可以为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真实样本。

常态就是求真、求实,研讨有价值的富于探索性的东西。

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如何、学生配合好坏作为评价是否是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全然不顾一节课、一段时间内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能力有无提高。

这是令人深思的。

教师表演、学生配合的课岂不成了一堂表演课?教师是导演和主演,学生岂不成了配角?这显然是没有走出“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的误区,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

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应该是根据学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教案不应是课堂做秀的“剧本”,而应像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并在流转变化的课堂中去审度和把握。

所以,公开课不拒绝漂亮,但不刻意追求漂亮;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拒绝“作秀”。

“完美”、“作秀”的课总是掩藏不住假的,因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永远会有遗憾。

那种经过反复操练近乎完美的公开课,于学生有何帮助?于听课者有何启示?于自己又有何裨益?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完美”!另一方面,评价者也不应对授课者求全责备,用一把面面俱到的固定尺子去衡量他。

所以,使公开课“常态化”,还其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

06年12月26日我们九中6位老师到附中观摩了张伟老师的一节课,现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张老师执教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实际贯彻了“学思用”的教学模式,注意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凸显了新课程理念。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情景材料的筛选和运用上,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以增强教育的现实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利用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不拘一格,学生做小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和效度;教师以归纳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演绎法,综合运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小辩论赛等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