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为人范
——师德师风之我见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我想,同样推而广之,那就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这就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也肯定教师在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将良好的师德师风发扬传承下去。
说到教师,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词句,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怎样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呢?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师德。
这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因此师德对于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与老师个人的学识、人品、性格等因素合起来就构成的老师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其次,是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
韩愈在《师说》中就有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韩愈的话无疑给无数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一个很好的注解。
其实,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上。
爱自己的学生、无论他成绩好坏,都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工作。
只有这样,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才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最后,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开拓创新的要求在任何行业都不可少,在教师行业中也不例外。
对新课标的研读,对教学情境的精心设计、备课等等,都可能会有创新在里面。
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教师也才会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
教育是个良心活,师德更是教育的魂魄。
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个教师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师为人范是儒家的师道观,我国历史上儒家高度评价教师的人格示范的育才
价值,认为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儒家非常注重为师者以身立教,身为人范,师为人表的职业道德意识。
为师之道就在于正人者自身先要正,要以身为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师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人格自重,先正己,后正人。
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教师的良好情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作用极大,这种巨大的作用于教师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在驾驭过程中,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号召力。
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驾驶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
”在他看来,德育首先要培养人对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也要培养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不可容忍的东西的敏感性。
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尊重和体贴。
因此,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
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
只有用真诚的心感化学生,用真正爱自己的学生以及真正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热爱教育事业。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她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
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
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走进教师这个群体,我们在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来分析。
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乐业、敬业、品格高尚的教师,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极少数师德师风不好的教师存在。
加里宁说过:“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
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细微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点应当记住的。
在我们的周围或许会听到、看到这样的事情,为数不少的教师有些老师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教师打着跳槽转行的小算盘,或者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学生反映某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等。
虽然这些不是普遍现象,但是这些应该唤起每一位教师的忧患意识。
师德师风不仅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
在“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任何一种事业上的成功都不可能纯粹自我的。
它必定与他人产生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精神要有全局观念。
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候会在小范围造成坏的影响,但是教师群体的风气不好,这样危害性就大了。
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会演变成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德师风就会演变成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
”
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不断积累培养起来的。
俗语说: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正如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鼓励,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业务水平,总会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概括了作为一个好老师的人格魅力的十二个方面:1、友善的态度友善的态度:课堂应如一个大家庭,让学生感到温暖。
2、尊重课堂内的每个人:教师不能当众批评挖苦人。
3、仁慈和宽容:教师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但学生能感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疼爱。
4、耐性:教师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
5、兴趣广泛:博学精深的教师能带给学生课堂以外的观点6、良好的品性:不会对学生发脾气7、良好的仪表:语调和笑容能使学生舒畅8、公正:办事公平公正9、幽默感:每天都会给课堂带来欢乐10、对个人的关注: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11、坦率:发现有错会坦率说出来,并改正12、有方法: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最后,用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一句名言来总结:“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籽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籽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籽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籽,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愿我们的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来获取这命运之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