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出差报告--- 华为工程师瑞典出差报告1.引言我于8月24日~10月22日在瑞典研究所出差,为期2个月,这里把工作情况做一下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自己以及产品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有一点作用。
2.任务完成情况此次到瑞典研究所主要是进行XXX TR1/TR2阶段的工作,希望能够借助外籍专家和顾问的经验及能力来协助我们提高XXX产品的设计水平,提高我们XXX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和外籍专家一起工作来学习他们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
在瑞典期间,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XXX TR1/TR2阶段工作(1)产品包需求(offering requirement)(2)产品需求(product requirement)(3)PR-MR需求分解分配表(product requirement partitioning table)(4)可行性分析报告(feasibility study/case study)(5)产品设计规格书(product design specification)2、其它工作参与瑞典所工程领域内部标准、规范、checklist制定小组成员的交流和检视。
完成了欧洲地区的电网调查报告和外籍专家交流宏基站电源的设计规范虽然我们和外籍专家存在语言交流、工作方式等差异,但通过整个项目组的努力,最终还是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我们XXX产品的TR1/TR2工作任务。
以前我们的产品设计OR需求是比较弱的,有些产品干脆就没有OR需求,或者也只是很简单5~6句话描述就了事了。
此次,借助外籍专家以前写OR的经验,我们很全面也很系统的完成OR需求为我们今后新产品的OR需求分析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使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新产品的OR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也使marketing今后调研更具备针对性。
3.工作总结1.语言虽然在出差之前,我已经狠狠的背了十几天的《成功英语》,但刚到瑞典工作的第一周,英语交流上还是问题一堆,听力方面大概只能听懂一半,剩下一半就只能靠蒙和猜了。
英语表达更参,简直就是语无伦次,语法就更别提了,老外只能对我不停说pardon, pardon?第三周开始情况终于大大好转,听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不是每个单词都能听懂,但已经能够明白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语言表达方面,也已经可以一张口就知道自己要说英语,虽然语法仍然错误百出,但加上一些肢体语言,老外已经能够明白我们想表达的意思.一个老外就常对我说I didn’t understand you clear, but I know what you mean.到第二个月时,如果老外还听不懂我们说的英语时,我们就开玩笑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太差了,连我们说的英语都听不懂。
呵呵...对于这些瑞典专家来说,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有时候他们还信以为真了。
公司在向国际化发展,海外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市场,无论是市场人员还是开发人员,英语都是必须掌握的。
这一两年感觉就特别明显,我们研发人员接到的市场标书基本上都是英文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英文水平,标书都看不懂,更别说写标书答复了。
所以建议公司在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引导,多提供一些机会,还可以把短期的外语培训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个奖励措施,这个激励作用比发同等的奖金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2.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相比于语言问题,工作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异是我们和外籍专家一起工作中碰到的最大问题。
老外做设计,很重视方法论和目标: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采用什么模型?相关影响分析?投资收益分析是否值得?老外对输入非常看重,一定要获取各方面的资料,弄清楚产品的应用场景,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对需求理解的过程,然后他会根据确定的需求一步一步地来进行需求整理、功能分解、模块划分、逻辑与物理映射、平台搭建、模型验证等等。
老外做的东西,很少有返工和白做的,他们输出的东西基本都可以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不需要不断的来修改甚至推翻重来。
也即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之前,要求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工作并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输入,以保证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是连续的、正确的,才能保证能够一次性把事情作好。
而我们常常是为了赶进度而应付了事,虽然我们在进度要求内提供了输出,但输出质量却很不理想,项目负责人也好像习以为常的认为就通过了,又开始匆忙的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在工作上我们还很缺乏责任心;等我们把产品设计出来后才发现,我们设计的产品问题一大堆,只好又回过头去重新检查,修改,简单一句话,我们缺乏一次性把事情作好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
虽然我们设计的产品出样机的时间可能比老外要早,但要比产品稳定时间,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却比老外晚的多。
就像盖房子,我们总是把房子盖到顶层之后才发现房子是斜的,只好要不全部推倒重建,要不就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想办法把房子整直了,何苦呢?其实我们拥有很好的开发指导流程,只是我们相关人员还没有完全严格的按照流程要求自己。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深对流程的认识,严格按照流程规定操作而且要提高我们的责任心。
不要总是认为按照流程操作太机械化、不灵活,国际化的大公司就应该机械化,机械化的工作方式能够使犯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
另外,就是加强各阶段的评审和监控力度,保证每个阶段的输出质量。
我们现在每个阶段的输出就像是一根快生锈的铁管,当我们把各个阶段的铁管搭成一个铁架时,我们会发现这个铁架子很不牢固,因为它已经锈迹斑斑。
只好给这些生锈的铁管涂上油漆,可无论涂多厚的油漆,仍然无法避免它内部的锈化,也无法使它变的牢固。
如果我们在每一个阶段的输出都严格把关,就明确的说,这个阶段您必须输出一根不锈钢管,输出铁管您就别想拿到工钱。
只有我们每个阶段的输出都是不锈钢,我们最后做成的产品才可以牢固、不生锈。
3.标准、规范、指导书、checklist我们公司各种各样的规范、指导书、checklist非常多,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没有很明确定义这些文档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各种规范指导书之间缺乏凝集力,就像一盘散沙,常常产品设计时是考虑了这个规范,却忘了另外一个规范要求,导致产品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后续我们要站在公司的整个高度去考虑和规划这些文档体系,使他们能够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成的体系。
要对这些规范指导书等进行分类和详细定义,什么是标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指导书,什么是checklist,我们又需要有什么样的标准和规范等,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另外,补充一点,写标准的外籍专家认为checklist主要是用于审查系统的高层设计,比如系统设计上是否采取什么措施保证系统的EMI指标满足产品目标市场XXX标准要求等;而我们现在制定的checklist都是针对低层设计的,比如单板输入端是否设计有保险丝,高频滤波电容是否都布局在芯片的管脚端等。
当然,这是公司的不同性质所造成的,他们以前工作过的公司工程师都很有经验,对于这种低层设计基本要求,他们根本不需要checklist来指导;可我们公司新员工太多,虽然我们也有很多指导书和规范,但我们员工还没有看规范要求在工作的习惯,也只能通过低层checklist来避免这种低层设计低级错误。
不过从这个信息上来看,目前我们还缺乏高层设计系统级的checklist,后续希望能够有这个高层设计checklist来指导和约束我们产品的系统设计。
4.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都说老外的工作轻松而且不用加班,其实不尽然。
老外喜欢工作一两个小时之后,一群人坐下来喝喝咖啡,聊一会天,工作氛围很轻松,劳逸结合,有张有驰,基本不加班,但在必要时也加班很晚。
在我们项目进行到最后阶段,为了满足我们产品开发进度要求,几个老外都非常自觉的加班。
如果他们知道他们晚上有事需要下班后回家而不能加班,那他们早上到公司的工作时间就会非常早,和我们一起工作的系统工程师XXX有一天凌晨03:30就到办公室工作了,项目结束时,几个老外的眼眶都黑了。
5.可行性分析(Case study/feasibility study)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的工作,该工作主要在确定产品备选概念后到产品设计规格书写作之前完成,可行性分析的输出可以作为产品设计规格书写作的输入。
可行性分析虽然是高层的系统分析,但该分析已经是非常具体化,分析内容含概所有的子系统和功能单元,以及不同专业领域。
老外和我们工作上一个主要差别就是在这点上,在写系统规格书之前,他们就已经很详细的对系统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保证了产品的系统分析全面性,也保证了设计方案可行性。
通过这个可行性分析,系统的规格已经非常清晰,写产品开发规格书就很容易了。
而且这种分析能够尽可能的保证现有模块的共用性,因为分析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的考虑使用现有模块或部件。
我们以前只是对产品的备选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而且大多数的分析并没有形成文档,分析不全面。
这种不全面也不详细的分析导致后期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很可能会在后期推翻之前的结论,或者到后期才发现很多现成的部件或模块由于结构安装布局或供电等原因而无法使用,只能又要求新开发,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我们现有模块或部件的共享性。
以XXX为例子,case study基本分析内容可以总结如下:5.1系统分析(1)系统架构(2)各单元模块外型尺寸/布局(3)子系统划分(4)共享单板/模块/部件(5)新开发单板/模块/部件(6)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5.2系统功能分析(1)冷启动(2)热启动(3)系统配置(4)系统测试(5)系统升级(6)系统功能管理(7)系统故障管理5.3结构分析(1)IP防护分析(2)整机工程可安装性分析(3)重量分析(4)外型尺寸分析(5)传输放置空间分析(6)系统风道设计分析(7)电池腔设计(8)进出线空间和端口分析(9)安装底座结构分析5.4配线/布线分析(1)电源配线/布线分析(2)信号线配线/布线分析(3)射频信号线配线/布线分析5.5系统供电分析(1)整机功率需求分析(2)用户电源界面分析(3)不同交流电制式输入分析(4)电源系统输出功率分析(5)内置蓄电池容量以及备电时间分析(6)外置电池容量以及备电时间分析(7)交流配电(8)直流配电(9)电池管理(10)用户设备供电分析(11)电源相关保护功能5.6 EMC设计分析(1)整机EMC设计分析(包括各区域EMC划分和屏蔽等级等)(2)模块EMI设计分析(3)电缆EMI设计分析5.7温控系统分析(1)温控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2)噪声指标分析5.8热设计分析(1)整机热设计仿真和分析(2)各插框/模块的散热设计5.9可安装性/可维护性(1)现场安装(如何安装,是否方便,占地面积多大等)(2)前维护分析(可更换部件是否都支持前维护,维护是否方便等)(3)需要提供的维护接口5.10防雷接地分析(1)交流输入防雷设计(2)直流输出防雷设计(3)进出机柜的信号电缆和射频电缆防雷设计(4)各模块/单元的防雷设计(5)系统接地设计(6)模块接地设计4.感受1、培养良好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在瑞典和老外一起工作后,有一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