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探索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探索建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商业贿赂成因复杂,涉及很多深层次问题。

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逐步铲除商业贿赂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

为此,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在自查自纠和查处案件的同时,注重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据介绍,在探索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过程中,中国将从四大方面入手。

一、开展宣传教育,构建防治商业贿赂的思想道德防线。

浙江、甘肃、河南、云南、海南、青海等省(区、市)和教育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商业贿赂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动员大会,促进有关行业协会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研究工作方案。

陕西省抓住一些社会关注的大案,在省内各大媒体多次对案件处理结果、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连续报道,起到了威慑作用。

北京、山西等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一些已查清的典型商业贿赂案件进行曝光,加强警示教育。

二、完善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刑法修正案草案作进一步研究修改,提出修改完善刑法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规定,修改完善刑法关于洗钱犯罪的规定,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国务院法制办抓紧进行《反垄断法》的审查修改工作,同时,还在积极进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筑法》的研究修订工作,以及执业药师法、招投标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有关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

三、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以治理商业贿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等改革,健全政府投资、国有资产监管等制度。

国家发改委为了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印发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定价、完善监督制度等13条意见,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新药注册与价格审批联动机制,以制止企业通过改头换面规避政府监管、变相涨价的行为。

吉林省积极推进政务大厅建设,将分散在各处室的权力相对集中,成立部门行政审批中心,成建制地进入政务大厅集中办公,在广大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公开监督下开展工作。

广东省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服务,省、市两级“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将于近期建立。

工商总局进一步健全“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和退出,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预警机制、淘汰机制,引导经营者加强自律。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反商业欺诈联防体系,积极探索市场监管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推行反商业贿赂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银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规章,引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建设“流程银行”和“四眼原则”,健全内控体系。

建设部完善房屋建设招投标制度,加快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改革;推进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制订行业诚信体系标准;完善市政公用单位的产权改革和特许经营制度。

四川健全全省统一的招投标监督机制,推进统一交易市场建设,在建设系统建立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为建立工程建设市场廉洁准入制度做好准备。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在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程序,推行网上“招拍挂”,并逐步将“招拍挂”扩大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广西在医疗卫生系统,实施药品动态监控、超常预警制度,对没有正当理由,使用量过快增长,有促销嫌疑的药品,作出警告、限量、停止购药处理。

北京、广东等地区,积极推动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四、把专项治理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河北省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融入惩防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四结合、四深化”,即与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相结合,深化“阳光工程”;与纠风工作相结合,深化专项治理;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相结合,深化群众监督;与完善内控机制相结合,深化制度建设。

江苏、贵州等省(区、市)将治理商业贿赂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文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建设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国防科工委等部门,把专项治理工作与加强和规范本行业市场秩序相结合,推动行规、行约以及行业标准建设。

税务总局、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电监会、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把治理商业贿赂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强化对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当前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分析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领域滋生蔓延,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交易规则,诱发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毒化社会风气,损害投资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公害。

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治理商业贿赂,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预防与惩治腐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1、隐蔽性非常强,表现形式“多样化”。

商业贿赂是一种人所共知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了掩盖事实、逃避追究,贿赂过程往往十分隐秘,基本上都是行受贿双方“一对一”进行,既没有旁证也没有书证、物证。

除了直接送钱、送物,赤裸裸地进行权钱交易,有的还假借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服务佣金、提成奖励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形式,变换手法实施商业贿赂。

同时,由于受贿方和行贿方都能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行贿方通常都不主动向司法机关举报。

如我委查办的原井冈山市车桥厂厂长李某某受贿案,就是行贿方购买一辆小轿车给李某某长期使用,不用负担任何费用。

因此可以看出,商业贿赂案件同贪污、挪用公款等案件相比,明显具有发现难、突破难、认定难的特点,隐蔽性非常强。

2、发案部门集中,行业特点“明显化”。

从当前全国查处的案件看,商业贿赂犯罪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领域及电信、金融等行业。

2006年2月,人民网做了一项专题,为“反商业贿赂,你的看法是什么”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商业贿赂最严重的前7个领域分别是:医药、政府采购、建筑、金融、电信、教育、旅游。

其中最出乎大家所料的,可能要算政府采购,因其一度被认为是一项可以遏制腐败的“创新”之举,竟然也成为了商业贿赂的“重灾区”。

3、窝案串案突出,犯罪人员“复杂化”。

近年来,商业贿赂犯罪呈群体性趋势,行贿人向多人行贿的窝案、串案大幅度上升。

从我院查办的商业贿赂案件来看,违法犯罪涉及的人员较多,成份复杂,既有单位领导,也有中层干部及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而且连续作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的是连续几年都送给个人财物。

如2005年我院查办的纸业公司受贿窝案,煤贩子李某从1999年开始就一直在交易中给予“回扣”,该案涉案的人员从厂长、车间主任、供销科长、财务科长、工段长、化验员等,凡有一定权力能管到煤这块的,都要“雁过拔毛”。

二、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1、垄断机制是产生商业贿赂的基本根源。

垄断行为是市场不公平竞争的最大体现,同时也成为滋生商业贿赂的条件。

一些资源、产品、服务和生产采购尚处于被垄断状态,必然导致价格脱离市场规律被不法人员操纵。

为了从垄断者手中获得这些产品和服务,不正当的幕后交易由此产生,从而也很容易导致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

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时间较短,有些产品和服务是少数一两家企业或公司把持着,交易的双方面对的不是公平的市场,通过商业贿赂来获得非正当利益的行为自然会有市场。

2、唯利是图是产生商业贿赂的主要动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它始终激烈地存在于市场商品交易中,一些参与竞争的经营者为了通过“捷径”,取得比其他经营者更多程度上的优势,往往抛开应有的商业道德,违背正当的竞争规则,利用少数人的贪财心理,暗中以金钱或其他“好处”贿赂交易对方的负责人或对交易有影响的其他人。

追根溯源,经营者愿意冒违法犯罪的风险,直接暗中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好处”,或者唆使雇员在业务活动中,以回扣开路进行交易,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交易机会,从而获取更多利润。

收取回扣方谋取私利,置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顾,其贪婪动机更是显而易见。

可见,唯利是图则是从事商业贿赂者的主观动机。

3、供求失衡是产生商业贿赂的市场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市场已由过去计划体制下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品种数量繁多的买方市场。

尤其是在国外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之后,几乎没有金钱买不到的商品。

众多的货物在供买方选择之时,市场总会千方百计使商品循环流通,其中包括了合法与非法渠道。

可以认为,商业贿赂是供求失衡状态下,市场代谢的扭曲,然而,人们追求的供求平稳,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供求矛盾是永恒的。

为此,商业贿赂的产生,有着普遍的市场条件,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也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腐败孳生是产生贿赂的社会基础。

在国外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不断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一些腐败现象又沉渣泛起,不仅有的行业、部门“靠山吃山”,单位内的少数不廉洁者也利用职权和影响,徇私舞弊,搞钱权交易。

当金钱发挥支配作用,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风气下,商业贿赂现象必然适时而生。

从事类似活动者还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乘凉的“大树”。

有的人就曾直言:“类似问题到处都是,你管得了吗?!”由此可见,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商业贿赂猖獗与否的客观环境,蔓延的腐败现象是其孳生的土壤,商业贿赂现象就是社会腐败在市场交易中的反映。

5、打击不够是产生商业贿赂的“催化剂”。

司法实践中,我们在执法当中思想上存在重打击受贿犯罪,轻打击行贿犯罪的倾向,总认为行贿者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相对于受贿者的地位和职权而言,行贿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再者,在查办案件当中,由于贿赂案件都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的,没有第三人在场,出于破案策略,把行贿人仅看作受贿案的污点证人,对行贿人一般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就导致某些单位和个人为达到各自的目的有恃无恐地实施行贿犯罪。

三、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对策1、建立协作机制,凝聚治“贿”合力。

一是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是建立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相关部门之间、行政执法相关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系,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形成治理商业贿赂的整体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