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人名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
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对于每个人来说,姓名都是极其重要的。
同时,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密不可分。
而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不同与外国字母注重音韵,中国汉字有时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故事,一副画面、一个完整的事件,所以用汉字组成的姓名里所负载的信息量和包含的意义也是巨大地:或寄托期望与事功, 或蕴含道德与修养, 或蓄藏爱情与思念, 或妙志情趣与癖好。
而汉字的形象性又往往可以引起我们对“字”与“字”之间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汉字的声韵又使人名增辉添色,并让我们感到动感的音乐性,给予我们听觉上的享受中国名字学是博大精深的,本篇,我将通过“汉字的义与人名”、“汉字的形与人名”、“汉字的音与人名”三个板块来微探汉字与人名的关系关键字:汉字、人名汉字的义与人名人类之初,过着蒙昧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活,交际范围也小,彼此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形体和声音加以区别。
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群体氏族的人发生接触时,以形体和声音已经完全不能够达到区别效果,这时就需要有相互区分的群体标识。
这样,“姓”和“名”就开始产生。
因为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群体生活,所以最早的“姓”其实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
考察“姓”字从“女”从“生”,《说文》:“姓,人所生也。
”再看我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黄帝)、姜(炎帝)、嬴(伯益)、姒姓(夏禹)等等,几乎都从“女”,由此可证明“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而对于“名”,《说文解字》有:“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名”从“口”“夕”会意。
因“冥不相见”所以“名”应运而生。
但是这时候的姓名只是简单的声音符号,重声音而不重形义,直到后来,由于国家社会典章制度渐趋完善,人类知识的发展,个人利益与名字的的关系更加紧密,名字成为文字的固定符号被书写下来。
为了使得自己的名字显得韵味丰远,名字取义逐渐成为流行风尚。
可幸的是,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它是以象形为根本发展变化而来的,并且这个小小的方块字里蕴含了无限的信息,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从周边具体的物象中来取我们要的“义”。
因为古代中国是农耕国家,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多古代人名的意象都取自大自然界,如花石草木:玫、莉、林、梅、松、竹;飞鸟走禽:燕、鹰、鹏、龙、虎;山川河海:水、溪、渠、湖、泊、江;风雨雷电:雨、虹、霓、雪、日、月。
名字取义于干支是古人的习俗。
十干和地支的产生分别与“十个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有关。
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实际上干支各字的本义仍是代表自然界各种生物(包括植物、昆虫和一些相关天象、星象、气象、物象等)的物候特征。
《说文解字》记载.:“甲,,阳气萌动,从木戴孚之象”,是说字形像草木破土而出, 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 像春草木冤曲而出”,意即字形像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
”是说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是说秋收而待来春。
又如:“辛:秋時萬物成而孰”、“丁:夏时万物皆丁实。
”、“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夏商时代的人们崇拜太阳神-----在出土的殷商卜辞中就有早迎日出晚送日入的礼拜仪式,因此他们常常按照生辰干支取名,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
这种命名方式被引进了夏商的王室及直系亲属、臣民的命名,比如商朝的开国君主叫天乙(即汤)、商王文丁、帝乙、商最后一任帝王帝辛(纣王)、盘庚、太甲、外丙、中壬、夏后太康、武丁;如夏朝的胤甲、孔甲、履癸(夏桀)等等。
这种命名, 不仅蕴含着原始的勃勃生机观念。
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内涵。
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每一个名字都有其要表现的思想,都有它取之的道理。
或“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②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丘”在《说文解字》中的记载是:“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象形。
”即四面高中间低的土坑。
相传孔子出生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
③“圩顶”指凹顶,指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略高,相貌与众不同,于是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
这就是“有象”------“以类命为象”,即以婴儿的相貌特点来命名。
同时,“仲尼”的“仲”在《说文》中是:“仲:中也。
”。
古人取字往往采取将诸如“子”、“伯”、“仲”、“季”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与另一个字组合的方法。
“仲尼”的“仲”就表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
这样的取字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如东汉孙氏兄弟孙孙策字伯符、权字仲谋。
《说文》:“伯:长也。
”、“季:少称也”。
“伯”、“仲”、“季”就表示了他们在家族里的长幼。
孔子的“子”在古代是表敬称。
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由此可见,子在中国古代是士大夫的通称,一般称大夫为“夫子”。
孔丘曾为鲁国大夫,所以孔子弟子尊称他为夫子。
除了“孔子”,在当时,亦有人尊称其为”尼甫”。
《说文》:“甫:男子美称也”。
其实“甫”的本义是奇花异草。
是古代贵族广为搜求和种植的,用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非日常性植物。
后来,由于贵族之家多栽种奇花异草,普通民众的家里没有这种东西,并且贵族男子常把自己家特有的奇花异草作为图案纹在自己皮肤上,或描绘在自己家的马车上,“甫”字就逐渐成为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
唐武则天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巩固,因此一般文人爱好取名“文雅士”等字。
比如“彦”字。
彦在《说文》中是:(形声。
小篆字形。
从彣( wén)、厂( hǎn)声。
彣,有文采。
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
才德出众的人;贤才;俊才产,美士有彣也。
《尔雅》说:“美士为彦。
”据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的研究》中统计自唐末入五代至宋初,以彦名的大小人物见于史册者约一百四五十人,其中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竞相仿效,可见乃一时的风尚。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进入文明意识、精神世界日益丰富、渐渐意识到自我和个体的价值,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我”,期望也更多地投注在“我”这个个体上,因此取的“义”也就更多地向多元化发展:或各随其好、或表达愿望、或取之典故、或希贤慕古。
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意象选择的内容,而真正获益的就是我们后代人。
“各随其好”的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
“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
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取之典故”的如文秀(文如花似锦,秀美异常)、文英(文才出众)、文杰(文中豪杰)、文宗(文章为世人所宗仰)、文翰(操文章笔墨之事)、文江(学如海、文如江)、斐(《韩诗外传》有“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
”斐斐,喻文盛貌)等。
又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
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
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希贤慕古”的我们可以以“刘”姓举例。
刘振邦、刘兴汉(西汉高祖名刘邦)、刘向生(西汉文学家刘向),刘文卿(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字文房)、刘梦禹(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梦得)、刘潜庄(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刘世平、刘光平(南宋名将刘光世字平叔)、刘殿虎(宋代谏臣刘安世因论事刚直,不避权贵被目为殿上虎)、刘望基(明代名臣刘基,字伯温,足智多谋,人称“小诸葛”)、刘光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
“表达愿望”的有如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
“则”有“效仿”的意思。
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为他的父亲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就为他取名“则徐”。
可见人名中的一个个具体物象, 都蕴含着特有的观念与心理。
汉字博大精深的意义为中国人的取名带来了丰富的想像,而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妙观奇景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则为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内容。
汉子的形与人名传统汉族姓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这种体系大致包括姓氏、名、字、小名、庙号、谥号等,在这里我只着重讲“名”和“字”。
“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然而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
有名有字,是古代的一种“礼制”。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许嫁,笄而字。
”④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字”是男女成年后加取的名。
因此在古代,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正如《白虎通》说的“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这种名与字的“相应”,“往往是凭借对汉字的直观感受, 利用形象思维来使二者“相应”。
”⑤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
提到“飞”,我们还可以立刻联想到抗金英雄岳飞,岳飞字鹏举, 因为飞便想到神鸟大鹏。
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是因果关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中国汉子汉字中国汉字在形体上是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它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
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上中下结构,如“赢”;左中右结构,如“斑”;“品”字形结构,如“品”。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几乎主要是合体字的字都可以可分可合, 且各有独立的意义。
这使中国人名组合变得变化多端,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刘绍恒在其论文《汉子与人名》中已经根据中国汉字的这种特性把人名归纳为“名为姓的省文”、“名为姓的增文”、“名为姓的分文”、“字号为名的分文”、“名号为回文”五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