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视觉传播概论笔记

1、中国学者沙莲香将信息分为三种: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且引起反馈
2、当下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3、视觉信息分为三类:a、直接的,是眼睛从现实世界和现实场景中直接获取的:
b。

间接的通过媒介间接转述的图像化的视觉信息
c、大脑里存在的虚构的视觉信息
4、美国传播学家 A. 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的
媒介系统
5、图像生成方式:手工生产的、机械复制的、合成的图像
6、视觉传播的三次转折:a、复制技术对视觉传播的重大影响
b、媒介从静到动
c、数字时代虚拟的视觉景观
7、视觉传播教育的三种典型样态
a、在大众传播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
b、在文化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影视学院或人文学院
c、在艺术研究领域展开,课程隶属于高校的美术设计学院
8、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教授是较早开始研究视觉传播学的学者,1997 年10 月15 日起
在《人民摄影报》上发表《摄影与视觉传播》系列论文,2005 年出版《影像传播论》,是国内本领域第一本学术著作
9、索-沃斯“视觉传播研究之父“
10 、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学者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
11 、大脑对视觉信息的认知操作分为四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分别处理形状、空间、颜
色、运动等信息
视觉认知包括:色彩认知、运动认知、形状认知、空间认知
大脑对色彩的理解有以下特点; a、色彩感知的恒常性
b、色彩感知的记忆性
运动知觉反应的类型:a、直动知觉物体的确发生了运动,人眼也感知到运动
b、似动知觉利用人脑的“视觉残留现象“是假运动
c、诱动知觉对静止画面产生错觉假运动
12 、辨识模式研究者认为:大脑是根据储存的记忆对形状进行区别,一种说法认为人们在
记忆中储存着大量模板,识别就是与模板相匹配的过程,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另一种说法认为视觉是根据形式的主要特征进行匹配的
13 、魔宫模式奥利沃-塞弗瑞知人们在认知形状时首先找出它最基本的视觉特征,如直线、曲线,然后再和记忆里相似的事物匹配,越多特征相符合,则这个形象就被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形成认知
14 、格式塔学派创始人麦可思-威尔特海默基本理论:部分之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
体不能分割:整体是由各部分所决定。

反之,各部分也由整体所决定
15 、视觉思维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
16 、视觉表征
含义:表征不是对符号本身的研究而是探讨符号如何表现意义,视觉表征就是对以视
觉符号为中介进行的意义交流的各种现象的研究
17 、图像对观者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
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符号,
a、图像符号是描绘性符号,是关于某人某事的描写,强调与
其指代的主体之间的相似性,具有某种相同性质
b、标志性符号也叫索引符号,是对某事某物存在的指示可以
提供线索,导致联想和行动:
c、象征符号指代抽象概念,它的意义要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基
础上才能理解
17 、图像具有修辞性的三个必备特征
福斯认为图像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特点,才能产生修辞功能
a、具有象征意义
b、人的介入
c、必须向观者展示
18 、基于视觉修辞观研究视觉元素的三步骤:图像的自然属性、图像的功能、图像的评价
19 、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修辞情境,包含三要素:受众、目的、语境
20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 年出版了名为《美学》的专著
21 、重力是指物体对视线吸引的强度,视觉的“重力“随着一下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物体的大小——越大的物体越重
b、物体的色彩——颜色越鲜艳越重
c、物体的空间距离——越远的越重
d、物体的位置——上面的比下面的重
e、读者的兴趣——具有独特复杂外形的物体对读者有较强吸引力,视觉上更重
22 、黄金分割比例0.618: :1 鼻祖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
23 、真实感、实用性是媒介美学研究的重点
24 、电视美学的研究从三方面展开:
a、从形式特点入手,分析电视的表现手段
b、把电视媒介看做一个整体,从其特质分析,是针对媒介本身的探索
c、从大众文化角度入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研究电视美学
25 、泽特尔把电视美学的研究领域分为:光线和颜色、两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和运动、声音
26 、美国俄勒冈大学瑞克-威廉姆斯提出“全平衡“的视觉传播理论
全平衡就是对视觉传播过程中的认知现象的解释,强调大脑的两个主要认知系统之间的平
衡,即理性处理系统和知觉处理系统的平衡
全平衡理论指出主体对视觉图景的反应时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的,但随后又利用大脑的理性思维进行分析、产生判断,而大脑对于文字的认知则完全靠理性分析,全平衡就是指觉、知觉、现有经验的平衡,实质是理性认知的平衡、直觉认知的平衡
27 、文学研究中,图与文被分成三个层次:图像、以具体形式存在的文字图像、作为抽象
意义存在的文字
28 、叙事性是电影、电视的一个根本特性
29 、图像叙事可分为两个交叉的结构:形式展现、内容展现
30 、色彩的功能;信息功能、构图功能、表述功能
31 、在二维空间里布置视觉元素,首先要考虑屏幕空间的两个主要特性:宽高比、画面大小
32 、时间、运动可看做电影、电视的第四维空间
电影、电视里的时间可分为:主观时间、客观时间
主观时间是观者对时间的心理感受
客观时间是影片的实际播放时间
33 、当代媒体信息图像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彩色化、数字化
34 、图像的数字化出现在图像传播的各个环节,概括为:
a、图像的获取和展现——数字相机,扫描仪
b、图像的储存的检索——数据库
c、图像的传输和市场开拓——互联网
35 、将各种视觉元素看做一个整体进行信息设计,是报刊平面设计的核心,基本从五条原则出发:平衡、对比、重点、比例、统一
36 、字体的选择要根据媒体的定位及新闻信息的性质进行选择,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不可滥用、配合新闻风格、简洁有力、自然顺畅、慎用噱头
37 、版面设计必须形成一个“视觉冲击中心且只能有一个“视觉冲击中心”
38 、视觉传播过程中受众是积极能动的
a、受众对图像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
b、受众对图像意义的阐释是多元的
c、受众对图像的参与性更强
39 、英国传播学学者麦奎尔将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区分为三种不同的传统或途径:结构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
40 、图片使用视觉优先原则
a、新闻性与视觉表现俱佳
b、新闻性差视觉表现佳
c、新闻性佳视觉表现差
d、新闻性、视觉表现俱差
原则上,第一类图片必用,第四类弃用
41 、图像符号的交流的功能
a、图像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能够给观者带来不同心理感受
b、图像中画面的景别变化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c、图像中视点的变化反映不同心理关系
有五种视点的变化:a、正面视点是平行透视,画面中线条在远处汇聚
带给观者直击现场的感觉
b、侧面视点成角透视画面中线条在两个方向产生汇聚
带来客观感受
c、高视点传播者从高处向下进行观察
对画面中事物有掌控在手的感觉
d、抵视点传播者从较低位置观察
产生亲切感
以上因素不绝对,通常交织在一起使用,分成两种态度:主观感性、客观理性
42 、视觉素养的特征:a、视觉素养是一种不断进化的能力
b、视觉素养是一种交流能力
c、视觉素养是一种创造能力
43 、色彩运用与真实感的指标:a、色彩饱和度,在极度饱和到极度不饱和之间的变化
b、色彩多样性,在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色彩之间变化
d 色彩的层次感,在明暗极度丰富到只有单一层次之间变化
44 、具有修辞作用的图像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象征意义、人为因素、用于传播
45 、视觉欺骗、
常见欺骗受众的方法:摆拍
对影像的篡改
当多幅图像进行编排时,颠倒正常次序,误导观者
有选择地展现造成的欺骗
46 、视觉文化涵盖的领域:纯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艺术景观、大众与电子媒体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