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能力发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给材料,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说出种群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阅读课本,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二、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60-64页,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知识梳理一
2、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盲点判断
三、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一: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通过阅读课本60-64页,请回答:种群数量特征有哪些?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画出出种群数量特征及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教师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情况,适时辅导。
【小结】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有什么联系?
2、学生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各个数量特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小
组交流讨论各数量特征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学生提示梳理各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
学生活动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60-62页,请回答: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哪几种取样方法?如何计算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61页探究实验,并说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的共同点,说出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2、通过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请回答:标志重捕法适于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交流讨论出标志重捕法的调查步骤,并用字母写出相应公式。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
【小结】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物来选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能力发展目标
1、通过阅读,小组交流讨论,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阐述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实践中的应用。
二、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65-69页,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知识梳理二
三、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三: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增长曲线
1、通过阅读《世纪金榜》165页考点二,请完成下列问题:(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分别是何种状态下出现的?为什么这两种状态下种群增长的情况不一致?
(2)请画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3)什么是K值?“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的生物种群都有K值吗?阅读《世纪金榜》165页考点二“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说出灭鼠和捕鱼应分别选择种群增长的什么时间?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世纪金榜》165页考点二,分析清楚“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区别,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增长速率,并得出K值与K/2值在曲线中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重点给学生讲解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与K/2值在曲线中所代表的含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思维拓展】在资料165页考点二下“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中间的阴影部分代表什么?
2、完成《世纪金榜》165页通关题组1、2
【小结】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增长是遵循的“J”型曲线还是“S”型曲,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