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元日》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旧、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那些节日?(学生举手发言)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派,世称“王荆公体”。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诗歌的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同桌相互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4.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教师相机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旧]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不能挨到右侧的横折。
[符]上短下长。
“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5.书写生字“旧、符”。
预设: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三遍。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并作强调指导。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质疑引入。
过渡: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古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是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意,并体会了诗情,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歌。
而要实现这两点目标,我们必须从理解诗歌的字词入手。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看看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旧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现在则指春联。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
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2)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烟花。
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简单补充。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
)(6)人们在元日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
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运相伴。
)(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
(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
)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习俗?(新桃换旧符。
)(2)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
你们知道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
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乐……)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
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
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
《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暗指新政策、新法规。
“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再读题目“元日”,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
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1.总结填空,回顾全诗内容。
填空: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给人一种积极奋发的感情。
2.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些习俗呢?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2)搜集另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与《元日》对比阅读,看看两首诗之间的区别,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清明》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清明》,并能进行默写。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过节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元日》,齐背《元日》。
2.教师简介传统节日的由来、清明节,引导学生交流、明确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节日意义。
传统节日由来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或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3.出示诗题。
请学生介绍诗人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二、通读感知,体悟诗情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并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的情况。
(1)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提醒学生读准“魂(hún)”“牧(mù)”两个生字的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落实字词,指导书写。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字形及结构特点,说说注意点。
◆书写指导:[欲]左右结构。
“口”略向右上倾斜。
“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下伸展。
[魂]左右结构。
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
“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酉”。
[牧]左右结构,“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
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③教师范写,学生认真仿写,教师巡视,并及时予以书写纠正和强调。
3.再读古诗,借助对字词的理解串讲诗句的意思。
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补充。
(1)交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清明;天气——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幅细雨纷纷的春天景象。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形容伤感至极,好像灵魂与身体要分开了一样,神情恍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