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级公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
由于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在担负的功能上有所区别,因此,在建立评价其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时也就有所不同。二级公路是城市间的主要连接道路,或者是连接高速公路的主要道路,其使用者更强调机动性,因此,其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以运行速度作为首要指标,延误率作为次要指标。三级公路主要连接小城镇,或作为农村道路,主要解决的是可达性的问题,因此,其使用者并不强调快速,服务水平指标就不采用运行速度,而仅采用延误率,具体的取值见表8-5。
式(8-5)
C)假定车道宽度、路肩宽度;根据假定的横向干扰资料,按照第7章附录7-I提供的方法确定横向干扰等级;确定交通组成;查表8-9,确定各车型车辆折算系数。
D)查表8-6,确定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查表8-8,确定横向干扰修正系数;按照式(8-2),根据上一步骤确定的交通组成和各车型的车辆折算系数,计算交通组成修正系数。
——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参见表8-5;
——横向干扰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交通组成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1)车道宽度及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表8-6给出了不同车道及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手册给出了二、三级公路的标准路面宽度和相应的基准通行能力值,但是在具体计算时,仅以12m宽二级路作为基准条件来对待,而并没有将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的基准条件分别作为一个基准,以便于使用。另外,由于二、三级公路的车道宽度及路肩宽度不仅影响设计速度,而且将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在此,与其他各交通设施不同,专门提出了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而不是对设计速度进行修正。
2.5
4.0
大型车
≤500
2.0
2.0
3.0
500~1200
2.5
3.0
6.0
1200~2400
3.5
5.0
8.0
≥2400
3.0
4.0
5.0
拖拉机
≤400
3.0
3.0
5.0
400~1000
3.5
4.0
7.0
1000~2000
4.5
6.0
10.0
≥2000
4.0
5.0
8.0
8.3分析步骤
二、三级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同样分为规划、设计分析和运行状况分析两个层次。
表8-6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路肩宽度(m)
0.5
1.0
1.5
2.5
3.5
≥4.5
车道宽度(m)
3.25
3.5
3.75
修正系数
0.56
0.84
1.00
1.16
1.32
1.48
2)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表8-7方向分布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方向分布(%)
50/50
55/45
60/40
>1.0
在兼顾节省建设经费和高效运营原则的基础上,二、三级公路在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三级服务水平作为设计服务水平。
(3)速度与饱和度的关系
图8-5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的速度——饱和度关系曲线。
图8-3不同设计速度下的速度——饱和度关系图(曲线按设计速度分类?
(4)延误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延误率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观测,为了方便使用,图8-4给出了二、三级公路中延误率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图。这样可以根据二、三级公路中饱和度的情况计算延误率。
(3)交通组成影响
在二、三级公路,交通组成与一级公路公路一样复杂,本手册中分为小客车、中型车、大型车、拖挂车和拖拉机进行交通组成的分析。由于不同道路、交通条件下,不同车型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车辆折算系数是按照特定坡度和交通流量水平来分别给出的。
(4)横向干扰
影响一般公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混合交通条件下,影响因素远比国外的交通情况复杂。在没有控制进入的一般公路上,横向干扰主要取决于公路通过街道或村镇长度、街道或村镇的繁忙程度、各种支路进入主路的交通和行人与骑车人的多少以及路侧停车数量等。
3)路肩形式多样: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各地的地形不同,交通量也不同,使路肩宽度和路肩硬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路肩宽度从0.5~2.25m,而有些土路肩种植了树木,其有效宽度不足,不能正常发挥路肩的作用。当公路接近村镇或混合交通比较严重的地方,路肩一般都是硬化的,而远离市区的公路路肩多没有硬化。也有个别三级公路没有设置路肩。
2)计算规划、设计条件所需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
A)将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按照式(8-4)换算成为单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
式(8-4)
其中, ——预测的双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辆/h;
——年平均日交通量,辆/h;
——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具体取值见表3-6
B)将预测的双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 ,按照式(8-5),利用1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 折算成为15分钟高峰小时交通量 ,其中 的取值见表3-7。
Hale Waihona Puke 不准超车区比例%不准超车区比例%
<30
30-70
>70
<30
30-70
>70
<30
30-70
>70
<30
30-70
>70
一
≤30
≥76
0.15
0.13
0.12
≥57
0.15
0.13
0.11
0.14
0.13
0.10
二
≤40
≥
≥
三
≤60
≥67
0.40
0.34
0.31
≥54
0.38
0.32
0.28
0.37
1)双车道公路中任一方向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仅受到同向车辆的制约,还受到对向车流的影响。由于在二、三级公路上行驶车辆的超车行为必须在对向车道上完成,因此,车辆只能在对向车道有足够的超车视距时才能有变换车道和超车的可能,否则,只能继续保持被动跟驰行驶的状态。
2)由于我国机动车性能差别显著,在交通量不大的路段,超车需求经常出现,且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二、三级公路上的交通流一个方向上的正常车流会受另一个方向上车流的影响,这与其他非间断交通流是不同的,表现出独有的交通流特性。
无
使用功能
干线公路
平整度
对速度无影响
表8-3三级公路道路基准条件
项目
基准条件
车道宽度
3.5m
设计速度
40km/h
路肩宽度
每侧0.75m(土路肩宽度)
会车视距
>150m
地形
平原
横向干扰
很低
街道化程度
无
使用功能
干线公路
平整度
对速度无影响
(2)交通条件:交通双方向分布比例是50/50;
(3)其他条件:良好的天气状况、无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和交通管制等。
速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见图8-1,随着流量的增加,交通流速度明显减小,其速度—流量曲线呈现下凹趋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公路的速度——流量曲线。
图8-1二、三级公路速度—流量关系示意图
(2)车道宽度及侧向净空影响
当车道宽度不足3.75m时,车辆行驶时的横向间距变小。为此,驾驶员将拉大与同向车辆间的行驶间距,或者降低行驶速度,以保证安全,从而导致路段的通行能力有所下降。当右侧路肩宽度不足1.5m时,也会导致类似的情况发生。
图8-4延误率与饱和度关系图(待调整为六级)
(5)最大服务交通量计算公式
二、三级公路的实际道路的服务交通量计算公式如式(8-2)所示:
式(8-2)
其中, ——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服务交通量,辆/h;
——基准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五级服务水平对应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即为基准通行能力;
——路面宽度的修正系数,参见表8-4;
8.1.3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二、三级公路的通行能力与其他类型公路的通行能力一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车道宽度、侧向净空、交通组成影响因素相同,另外由于二、三级公路没有设施隔离横向干扰,且单方向交通流的行车道仅1条,因此,横向干扰因素成为二、三级公路不同于其他类型公路的重要影响因素。
(1)速度的影响
8.3.1规划、设计阶段的通行能力分析
(1)数据要求
设计分析需要的资料包括预测的双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及其交通流特性描述方面的数据,以及规划和设计的设计速度和路面宽度等规划和设计数据。如果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运行状况分析,则还需要假设道路平、纵线形的有关资料。通常进行设计分析所需的数据如下:
进行二、三级公路运行状况分析所需资料:
1.平均行驶速度:反映车辆在二、三级公路行驶的机动性,将该值定义为车辆在一定时间区间内通过一定长度路段期间,也就是所通过路段的长度与运行时间之比。
2.延误率:用以衡量车辆运行的自由度。它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不能超越前方慢车而必须跟驰的时间所占整个行程时间的比例。由于该值界定存在难度,因此将其定义为车头时距小于等于5s的车辆所占全部车辆的百分比。
8.1.2基准条件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将二、三级公路基准通行能力对应的基准条件具体规定如下:
(1)道路基准条件
规定如表8-2和表8-3所示。
表8-2二级公路道路基准条件
项目
基准条件
车道宽度
3.75m
设计速度
80km/h
路肩宽度
每侧2.25m
会车视距
>250m
地形
平原
横向干扰
很低
街道化程度
图8-2二、三级公路通行能力分析流程图
8.2.2计算公式及参数
(1)基准通行能力
表8-4给出了不同设计速度的基准通行能力值。
表8-4基准条件下的双向通行能力值
设计速度(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