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经济形势专题魏建斌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1.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界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哲学意义在于解释了任何社会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着眼点在于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在其一般意义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其历史沿革。
斯大林在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曾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一个基本矛盾。
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那么苏联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斯大林认为,道义和政治上的统一,就是动力。
道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社会行为规范(无论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规定),政治就是利用国家机器对道义的维护执行和规范。
虽然斯大林在临死前一年写的《苏联经济问题》一文中,改变了他的观点,即认为基本矛盾还是有的,但是他把这种矛盾简单的界定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毛泽东反对斯大林的观点,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不是完全适合。
八大决议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里要注意一点。
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毛泽东,都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角度来看待主要矛盾。
即社会主要矛盾。
还不是一个社会中经济层面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具体论述,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化。
而在八大决议中所说的主要矛盾,我本人是看做基本矛盾来认识的。
其中所说的“这一矛盾的实质”,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则是经济层面的表达。
这种表达符合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思想。
总结: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
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有这个矛盾,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后来承认有这个矛盾,是个进步,但是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看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交斯大林是个进步,但如果仅仅看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过于抽象和一般。
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人们日益增唱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看做是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可以归结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也属于过于抽象而不是具体。
只要有物质生产,那就是有此对矛盾。
八大关于实质论述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是比较正确的。
在这里要区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
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这样表述:经济主要矛盾反映并决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和体现着经济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分析。
毛泽东对于矛盾学说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以及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诸多矛盾中,一个时期一定有一个主要矛盾。
经济也是一样。
有经济主要矛盾。
《矛盾论》所谓一种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社会、分析经济的一个方法。
应该从方法论这个角度来看问题。
西方经济学派的矛盾认知:供求规律。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把它称为庸俗经济学,因为不懂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所以庸俗经济学总是从现象出发,分析解析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不能抓住社会或经济的本质层面。
供求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析方法,上述所说的生产与消费只不过是这个规律的变种。
现在我们看到的什么通胀、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结构矛盾、失业率增加等都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矛盾。
怎么解决这种矛盾,西方经济学就像西医一样,头疼医头,不去找他的根本原因。
当矛盾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想办法转移矛盾。
这是他和马克思不一样的地方。
2.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认识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因为,分清矛盾的层次有利于我们在方法论上更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清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矛盾。
而不是经济层面矛盾的表达。
具体到经济层面,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什么还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恐怕不单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原因。
所以这一矛盾必须从经济层面来说明。
其次,经济矛盾的分析在方法论上运用了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形势。
比如怎么看待通货膨胀?乃两极分化,叶檀的观点就是垄断。
怎么看待?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我们知道,矛盾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有的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不过,西方经济学主要体现为对现象矛盾的分析,尤其是数学的运用,从量上来分析各种现象,然后运用各种具体的手段比如货币手段、财政手段、费率、税率或汇率等来解决现象矛盾。
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注重现象矛盾,但在方法论上更侧重于从本质上根本上来解决它。
比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来看问题,从经济基础来看待上层建筑出现的问题。
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都可以从这个两个方面来看待,正是由此我们才知道五种社会形态。
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不同生产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
而西方经济学则不同,其研究对象,则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由于其本质上是资本的生产关系,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他把资本主义看做是永恒的社会形态,所以,人本身也成了被配置的资源;人力资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的生存首先去要生活资料,而生产物质资料就成了人生存的首要前提。
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综合。
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即阶级。
在一定生产方式上的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分析体现一定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重要指标。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即增长还是退步受到生产方式所孕育出的阶级矛盾解决与否的很大影响。
这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按照我国经济当中的不同的生产方式,我国当前存在着公有制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私人经济、官僚资本经济。
在这种经济形式中的人或阶级则表现为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民族资本家。
官僚资本家阶层。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现象矛盾都可以在此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经济矛盾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矛盾。
1.公有制经济与官僚资本之间的矛盾关于官僚资本官僚资本就是以官权利通过各种方式谋得的再投资牟利的资本。
中国公有制经济的来源之一就是没收官僚资本。
历史的看,官僚资本的来源主要有:第一,也是最古老的传统方式,利用职权贪污受贿。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赋予官僚对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关节的控制,几乎所有的有行政机构控制的权利都有可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关卡,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这是公有制经济和民主体制中民主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体现。
贪污受贿所得转化为资本的不多,但却是官僚资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利用所谓“二元体制”进行倒卖批文和商品牟取暴利,进而形成官僚资本。
历史的看,这可能是官僚资本的第一桶金。
第三,在特权保护下的走私。
第四,操纵银行贷款。
第五,控制股票、期货等证券市场,。
第六,利用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承包、破产、股份制改造的时机,个别领导者与企业经营着相勾结,侵吞公有资产。
第七,操纵垄断房地产市场。
第八,“卖项目”.中国官文化从历史来看是很深厚的。
原因在于我国古代历史自秦以来的官僚集权体制社会体制。
当代毛泽东十代,曾一度为了反官僚主义或资本主义。
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即公有制经济诞生以来,由于没有理顺期间的权力关系,导致官僚资本的诞生。
这种公有制权力关系的缺陷主要是民主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行政权力机关比如国资委委派一个某个行政官僚进行企业管理。
央企官员与行政官员的互相转换就是一个证明。
毛泽东曾经提出了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
试图加强民主监督体制,可以没有推广。
怎么看待我国当前的公有制经济。
有哪些问题?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现在看有点问题的。
但是不是说我国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呢?应该这样看,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关键领域。
机械化工电子能源和新材料等主干行业大都是公有制经济。
这是类似于人体的骨干和肌肉。
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主体。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当今依然坚持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予以保护。
是不是可以私有化呢?历史的看,从苏联角度看,私有化是行不通的。
只能形成更大的官僚集团。
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和社会负效益。
起码,短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
2.公有制经济与个体小农经济的矛盾个体经济的回归是建立在原有集体经济体制崩溃的基础之上。
现在的统一经营下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随着大量集体经济的解体,本质上形成小农经济,所以,小农经济的发展实则是公有制经济的缺失。
历史的看,个体经济是个落后的生产方式,个体小农经济造就小农意识。
这种经济形势的发展其有两条路,一条是资本化私有化道路,一条是合作化的公有制形式。
所以,公有制与个体小农经济之间的存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以改造的关系。
3.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当前实行市场经济,公有制占有专干行业,私有制占据其他行业,彼此之间应有互补的关系。
私有资本优于官僚资本和个体小农经济。
4.官僚资本与私有资本的矛盾千丝万缕的关系。
前者阻碍后者的发展。
是后者在委屈中发展。
5.官僚资本与个体小农经济的矛盾自秦以来的行政集权体制下,官僚地主阶级经济与小农经济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
建国以后,通过合作化改造了小农经济,但是由于建立了一个传统的集体经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的恢复,仍要看做是行政集权体制与合作化矛盾演化的结果。
传统集体经济本应该通过民主法治而以合作制改革集体制,但由于集权体制却退化到个体小农经济。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基础。
重要的是,个体小农经济的存在,为官僚资本的再生提供了条件:经济上,歌厅经济虽然不能给官僚资本提供直接的剩余价值,但却能给他提供一个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
并成为其产品的倾销地。
经济权利上的分散性和弱势。
从政治上来说,个体小农经济是行政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分散的个体经济与集权政治,相辅相成。
官僚资本反对民主法治,也势必固守小农经济。
分散性和权利弱势造就官僚集权。
文化上,小农经济是小农意识的基础,又是官文化存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