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14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14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a.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b.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2)特点: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服饰,丰富了生活。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旗袍。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原因。

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

a.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并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b.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③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如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不缠足会”等。

(2)评价。

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②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温馨提示】为什么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带有政治色彩?提示:满族有结辫陋习,因而“断发”具有反清革命的意义;缠足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反映,因而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政治色彩。

►应用提升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发生变化。

其原因有(A)①新式教育的影响②政治变革的推动③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生活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出现,新式教育的开展使中国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不缠足运动在维新人士的推动之下迅速开展。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末,人们的生活习俗恍然发生变化。

因而正确答案应为A项。

二、报刊与电影1.表现。

(1)读报刊。

a.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b.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民众开始有“新闻”观念。

c.1872年,创办《申报》。

d.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

e.清末,《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f.维新运动期间,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g.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看电影。

a.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b.1905年,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定军山》。

c.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d.1931年,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2.作用。

(1)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应用提升2.下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B)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20世纪初期这份由革命党人秋瑾创办的杂志,其主要宗旨不是为了减少文盲,而是要传播新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国事。

三、移风易俗1.原因。

(1)西式礼仪的传入。

(2)民主共和精神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

2.表现。

(1)1886年,中国相见礼革新开始。

(2)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代以鞠躬、握手。

(3)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出现文明婚礼。

(4)19世纪中期开始,葬礼走向文明、卫生、简洁。

3.影响。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发展不平衡,下层民众相对闭塞和贫穷。

►应用提升3.《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

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一、选择题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C)A B C D解析:A项是西服、B项是长袍马褂,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应选C项。

2.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解析:晚清至民国期间,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时势,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因此C 项说法是错误的。

3.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D)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注意“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和“大脚锦鞋”,而“尊孔复古”与“大脚锦鞋”相反。

B、C、D三项逐一缩小范围并具体化,与题旨最吻合最般配的是D。

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三项材料并未体现。

4.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

能全面描述画面选项的是(B)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5.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医的看法。

中国人认为生产“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因此要分开。

这说明,人们一方面能接受西医,体现出其开放的一面,另一方面还要讲求中国的传统,所以又体现出其保守的一面。

故答案为A项。

6.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B)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7.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C)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解析: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8.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B)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9.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

这反映了(D)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崇洋现象解析: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指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材料所述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民族工业发展信息,而且按照材料时间,当时进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B项错误;材料只描述了上海一地的公务员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据材料描述,当时上海存在着“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

10.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B)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从材料中的图片可知既有传统的旗袍大褂,也有西服洋装,还有改良后体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1.某学习小组开展关于“现代中国服饰”的研究性学习,根据“一定时期的服饰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研究方法,下列各项服饰现象可以直接推断出其结论的是(B)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建国初期,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受到青年女性的欢迎,说明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照搬苏联模式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故A项错误;衣着朴素,凭票购买体现了当时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色主要是绿军装的缘故,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与开创外交新局面无关,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