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制作
•
作业与思考
• 1.说明红血球细胞在不同渗
透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讨论 原因。
实验步骤
• • • 分别在3个玻片上滴上一滴5%NaCl、0.9%NaCl和蒸馏 水。 以酒精棉球消毒捐血者的指尖,等酒精自然蒸发后,用 采血针在消毒指尖刺一个小口(勿太用力,以免造成大 伤口)。将用过的采血针丢弃在指定的烧杯内。 将指尖血液各滴一滴至3个玻片上,并盖上盖玻片。捐 血者用棉花压住伤口直到血流停止,同时其他组员马上 进行下一步骤。 5.在显微镜下观察红血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在不同渗 透环境下的反应,並比照附图,有没有观察到溶血現象? 有没有观察到皱褶的现象?解释观察到红血球发生不同 反应的原因。
《普通生物学》——
实验六 血涂片的制作和 血细胞的观察
实验目的
•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红血球的形态及 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材料和用品
• 材料
– 人血或鱼血
• 主要用品
– 显微镜 酒精 棉花 5﹪ NaCl 0.9% NaCl 盖玻片 蒸馏水 载玻片 – 注射针筒 针头
实验内容与方法
血涂片的制作和血细胞的观察
血涂片的制作和血细胞的观察
2.血细胞观察
制作良好的血涂片厚薄适宜,血膜分布均匀,呈 粉红色。选一厚薄适宜部位置显微镜下观察。先 用低倍镜观察全片,了解涂片染色、细胞分布情 况,再用油镜观察. • (1) 红细胞 数量最多,体积小而圆、均匀分布, 呈红色的圆盘状,边缘厚,着色较深,中央薄, 着色较浅,无细胞核、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 蛋白。 •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红细胞数量少,但胞体 大,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常分两叶,着紫蓝色。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充满粗大、圆形的颗 粒,色鲜红或桔红。
•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很少,约占1%以下。在一般血涂片上不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找到,体积比上述2种白细胞稍小。胞质中分散着许多大小不一 的深紫蓝色颗粒。胞核形状不定,圆形或分叶,也染成紫色,但 染色略浅,一般都被颗粒遮盖,形状不清。
• 淋巴细胞 数量较多,约占20%-40%,可见中、小型,淋巴细 胞。其中小淋巴细胞最多,略大于红细胞。核大而圆,几乎占据 整个细胞,染成深蓝紫色。胞质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 状天蓝色或淡蓝色的胞质。中淋巴细胞比红细胞大,胞质较小 淋巴细胞的稍多,着色较浅。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 也染成深蓝紫色。 • 单核细胞 数量少,约占2%-8%,是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常在细胞一侧,着色比淋巴细胞浅。 • 血小板 为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小体,其周围部分为浅蓝色,中 央有细小的紫色颗粒,常聚集成群,分布于红细胞之间。高倍 镜下一般只能看到成堆的紫色颗粒,在油镜下才能看到颗粒周 围的浅色胞质部分。
1.血涂片的制作
• 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指尖,用采血针刺破指尖,从采血针眼 处挤出绿豆大小血滴,用清洁玻片面的一端轻轻接触血滴, 使血滴附于玻片面上(注意勿触及皮肤,否则血在玻片上就 不能成滴) • 以左手拿该片的两端,迅速用右手拿住另一载玻片的一端, 在左手载玻片上由前向后接触血滴,使两载玻片约成45°角, 轻轻移动,使血滴成一直线,然后由前向后推为一均匀的薄 片 • 涂片在空气中干燥后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使涂 片被染色液覆盖 • 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于染色液上,浸染约5~8分钟 此时涂片表面呈现一层古铜色 • 用蒸馏水迅速冲洗,见涂片呈粉红色后,自然晾干
• 嗜中性粒细胞
是白细胞中较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50-
70%。体积比红细胞大,主要的特征是胞质中的特殊颗粒细小, 分布均匀,着淡紫红色。胞核着深紫红色,一般分3—5叶,叶 间以染色质丝相连。核分叶的多少与该细胞年龄有关,如核为 杆状,则为嗜中性粒细胞的幼稚型。
• 嗜酸性粒细胞
比中性粒细胞略大,数量少,约占7%以下。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