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2T12:50:40.9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刘曼苓
[导读]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天津市 30019
摘要: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为雨水管网等水泥灰色基础设施,防洪和排水规划设计缺乏对雨水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一系列“城市病”,如雨涝与城市缺水并存、城市“看海”、水资源污染、热岛效应等日益暴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1海绵城市特点
海绵城市的含义指城市在面对环境变化和水灾时可以像海绵一样拥有良好的吸水、蓄水、净水能力,在缓冲水灾的同时储存并处理水资源,并在需要时将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海绵城市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性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特点的方法分为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和LID(低影响开发)。

保护生态系统,是指对生态环境中原有的江河湖、湿地、沟渠等水源性生态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在开发城市时依然保留充足面积的拥有吸水缓冲能力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是指通过生态手段对城市开发过程中破坏的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开发中遵循可持续开发理念,对降雨加以储存和利用。

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多理念的可持续化开发,其内涵十分丰富。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弹性城市,一样不离弹性城市的三个本质特征:承受改变并保持结构与功能、自组织以及学习适应。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属于弹性城市中的涉水子分类,自身体系较为完善,可以与其它弹性城市的子分类互相配合,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条有效的道路。

2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策略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设计阶段,首先要根据城市的河流走向,植被覆盖及地形设计合理的方案,通过后进行阶段性改造。

针对人口密度大、地势坡度小、地下水位高的城市类型,首先需要加强植被覆盖和生态围墙,在城市外种植林带,城市内加大绿化面积,并提高立体绿化程度;其次要考虑地下水位高的特性,不宜过多使用下凹式绿地;将城市中的河面进行拓宽,活化河水以疏通水路,保持自然蓄水灵活性和生态环境;最后是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将雨水蓄积并做净化处理,当水资源短缺时补充水源,经济优势明显。

具体措施如下:
2.1绿地植物的生态选择
选择绿地植物就是可以在海绵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雨水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植物。

与下凹的绿地比较,非雨水利用地段,植物将需要经受一定程度以及时间内的反复干旱、受淹以及盐碱的考验。

所以,绿地植物要选择抗旱、抗淹、抗盐碱的类型;同时按照具体的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植物特点进行选择。

选择这种植物可以帮助绿地在雨水应用中拓展了应用生态空间,可以促使绿地集雨停留、渗透时间以及集雨总量提高,加强植物的生态作用。

由于不一样的植物的特点有非常大的差异、能够适应不同情况的水分条件,耐淹的植物耐淹时间超过24个小时,从而提高雨水积蓄量。

2.2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态选择
城市建设当中已经广泛的应用的透水铺装,这是一种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的方法。

特别是透水砖,因为透水砖具有非常迅速的透水性,路面不容易出现积水、便于居民安全顺利出行的良好性能被广泛的使用到多种雨水应用的过程中,近年来获得了非常快速的进步发展。

由于受到城市建设“黄土不露天”意识的直接影响,人们开始偏爱透水砖,从而易出现大量使用透水砖的情况,忽视了大量降低的的未覆盖自然土壤面积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持续进步发展,给整个的城市生态系统带来非常大的隐藏威胁,导致城市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因为需要重新进行改造,所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3.1城市生态修复目标
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较自然界简单,结合城市双修工作实践,总结城市生态修复工作一般包含山体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掠地生态修复、绿地系统生态修复四部分内容。

城市生态修复的目标源于对环境阶段的理解。

按照环境质量高低可以将环境阶段划分为环境安全线和生态基线两个节点。

位于安全线以下的生态环境属于生态破坏的状态,存在发生系统性生态风险的隐患,此时的工作应是开展环境应急和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位于安全线和生态基线之间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退化是主要问题,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作;位于生态基线之上的生态环境,能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此时的生态修复可进一步发掘生态环境的复合服务功能。

即第一层次:低层次,受损生态系统的乡土植被恢复;第二层次:中层次,营造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结构;第三层次:高层次,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创造尚品质的生态效益。

可见,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将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而是要结合环境阶段开展生态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起环境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城市生态修复目标应以改善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为基础,提升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挖掘环境的经济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3.2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按照人工参与的程度,城市生态修复的方法分为自然生态修复和人工生态修复两种。

自然生态修复是生态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根据生物的自身生长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为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自然修复虽然强调依靠生态系统自我组织、自我维持能力来修复,但并不排除人为措施,只不过它强调生态系统恢复力建设,通过协调、促进系统各要素内在联系实现系统的恢复。

自然修复的对象有初期裸露的土地、退化的河流、湿地、山体、森林采伐地等,自然修复的方法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即通过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改善退化生态环境,提升土壤、水的环境承载力。

人工修复更加强调修复过程中的人为参与,主张运用各种物
理、化学、生物及工程手段达到快速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人工修复的对象有工程建设、矿业开发、地质灾害等形成的废弃地、生态退化较严重的河流、湿地、破损山体等。

人工修复的方法有棕地修复、生态廊道修复、流域修复、山体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等。

结语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网建设模式必然向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转变,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现途径,对实现“美丽中国”和“绿色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6):793-799.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3]廖朝轩,高爱国,黄恩浩.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16(1):42-45. [4]袁再健,梁晨,李定强.中国海绵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7(5):896-901.
[5]张玉莹,杨馨茹,关百迎,等.浅谈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J].建材与装饰,2018(1):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