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甲醇及下游发展研究山东地区甲醇及下游发展概况山东地处我国北方,东临海洋,西靠大陆。
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
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
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北与天津、大连等北方重要港口隔海相望,东与日本、韩国西海岸港口交往密切,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集结地。
西部大陆部分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京九铁路、京沪高速、青银高速等多条国内交通主干线贯穿其中,可谓水陆交通发达,地理位置极佳。
(山东地图)山东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化工生产、消耗省份,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化工行业关注,胜利油田、兖州矿业等一批基础资源型能源企业坐落于此,中石化齐鲁分公司等一大批传统石油化工企业林立,而山东甲醇及下游的发展,更是一直占据国内首要地位。
据中宇资讯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山东地区甲醇及下游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以前,山东地区一直为国内甲醇生产和消耗第一大省份,近年来由于西北内蒙古地区甲醇产业的飞速发展,虽退居国内甲醇产量第二大省,但其消耗量一直居于全国首位。
国内甲醇产量五强省份2010年至今产量对比(万吨)山东境内甲醇及下游体系丰富而健全,拥有甲醇生产厂家20余家,有效产能400万吨/年,煤制及焦炉气制甲醇为主流生产方式,但也拥有北方沿海为数不多的天然气制甲醇;其下游已基本涵盖全部国际主流甲醇下游产业,传统下游甲醛、甲缩醛,二甲醚,醋酸、MTBE、DMF消耗占据山东甲醇有效消耗的90%及以上。
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下游需求,成就了山东地区甲醇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中,境内拥有甲醛企业60余家,有效产能达400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200万吨;拥有二甲醚企业11家,有效产能达230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322万吨;拥有MTBE企业51家,有效产能达460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174.8万吨;拥有醋酸企业2家,有效产能达130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71.5万吨;拥有DMF企业3家,有效产能达47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61.1万吨;拥有甲烷氯化物企业5家,有效产能达128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44.8万吨;辖区内还拥有乌洛托品生产企业若干,烟台作为我国试点甲醇汽油的城市之一,已运营多年。
但考虑到开工率及实际消耗问题,理论消耗值无法实现,例如本年度山东地区二甲醚实际开工率低于15%,MTBE实际开工率也仅为四成,主要传统下游实际年消耗量约在400万吨,加上甲醇汽油、乌洛托品、纯烧以及部分试车新兴下游采购、漏统计等其他消耗,当前山东地区年甲醇消耗量约在500万吨左右。
山东地区主要甲醇下游及消耗甲醇能力统计表(表内统计为理论最大值,括号内数字暂未实现。
)近年来,国内新兴的甲醇制烯烃产业发展迅速,宁波富德、中原乙烯、南京惠生等一批甲醇制烯烃企业的成功刺激着国内甲醇下游的快速发展,而山东境内甲醇制烯烃企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多套甲醇制烯烃装置上马、运营之际,山东地区依托资源、交通优势,也规划上马了一批甲醇制烯烃项目,用于弥补省内丙烯产量的巨大缺口。
山东地区甲醇新兴下游统计表(注:表内统计为得到政府批文立项并已正式开工项目)新兴下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山东地区甲醇产业的变革,山东省内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将很快被打破,巨大的甲醇缺口为国内外甲醇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据中宇资讯计算,截止2014年底,山东地区甲醇缺口约在100万吨/年,而这一数字将随着新兴下游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大。
仅依靠省内煤制及焦炉气制甲醇企业的产能,已无法满足山东境内甲醇下游企业的需求,而山东境内再上马大型甲醇企业的可行性已不高,临近枯竭的煤炭资源、越来越贵的天然气,严重制约着山东甲醇生产的再扩大。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便是将西北地区过剩的甲醇产量引入山东地区。
近年来,随着西北甲醇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一大批贸易企业看准这一商机,逐步建立起了北线运输甲醇至鲁北地区的甲醇贸易走廊,伴随着山东甲醇缺口的越来越大,相信这一贸易通道将逐步扩大至鲁南。
而东营港与日照港的危化品吞吐潜力巨大,后期不乏会出现外贸甲醇抵达这两个港口套利。
山东地区甲醇及下游历史产销结构分析历史上,山东地区甲醇及下游的产销结构因地域及消耗原因,可基本分为三个主要区域,这三个区域关联密切又自成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一是鲁北甲醇及下游产销区。
这一区域因胜利油田、齐鲁石化以及众多地炼企业的存在,基本以MTBE、二甲醚、DMF、甲烷氯化物等精细化工为主,其产品的主要功能便是为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品提供有效的掺混及合成原料,以及部分制冷剂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这一区域主要表现在淄博北部、滨州、东营及潍坊的西北部地区,该地区集中了北方地区重要的胜利油田炼厂、齐鲁石化及一大批地炼企业,而甲醇下游企业大部分便是为这些石油炼化企业提供掺混及合成原料。
甲醇生产企业主要为山东联盟、明水大化、山东北金、齐鲁石化及滨州新天洋等,但产销严重不成正比,需要大量的外部甲醇填充,据中宇资讯不完全统计,目前鲁北地区有效甲醇产能约100万吨/年,但年有效需求量却在200万吨以上。
近年来,除鲁南地区甲醇北上填充该地区甲醇缺口之外,以宁夏、陕北、内蒙以及山西的部分甲醇生产企业为代表的西北甲醇企业,大部分与鲁北下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
二是鲁东南甲醇及下游产销区。
历史上,这一区域是国内主要的甲醛及二甲醚生产销售地区,久泰能源坐落于此,其100万吨/年的二甲醚装置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二甲醚生产装置,而临沂地区庞大的板材市场又为该地区甲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中宇资讯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临沂及周边地区甲醛产能就达350万吨/年,年可消耗甲醇超过160万吨。
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二甲醚生产销售的管控,以及环保材料要求的提高,该地区甲醇下游并未得到有效的进步和发展,该地区甲醇及下游基本自成体系,部分需要苏北及鲁西南甲醇企业提供。
目前该地区及周边主要甲醇生产企业为久泰临沂,临沂恒昌,江苏沂州煤焦化,主要甲醇下游为传统的甲醛、甲缩醛、二甲醚。
在甲醇产销过剩之际,会经由日照岚山港发往华东港口套利。
三是鲁西南甲醇及下游产销区。
这一区域集中了山东兖矿、山东凤凰、滕州盛隆等一批甲醇生产企业,其生产的甲醇除部分用于生产醋酸、甲醛、二甲醚之外,大部分需要销往鲁北及鲁东南地区,在山东区域内销售不畅及库存上升较快之时,会部分销往江苏地区。
以张家港为代表的华东港口近年来一直从事鲁南地区甲醇的销售工作,并逐渐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但值得指出的是,鲁西南地区甲醇针对华东港口贸易量极为有限,基本不会对华东港口走势造成实质性影响,其影响地区仅为同为甲醇输出地的苏北地区。
今年以来,山东地区多次出现南涨北跌,北涨南跌的省内区域性走势,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鲁南甲醇生产企业所占市场比例的下降,甚至已无法左右鲁北市场走势,西北甲醇对山东市场的冲击及甲醇贸易企业对鲁北市场的掌控已初见成效。
预计2015年山东境内三大主要区域甲醇产销形势(注:从产销上将徐州地区划入鲁西南,新沂、连云港地区划入鲁东南。
)山东地区三大区域性甲醇市场特色鲜明,其中鲁西南为主要生产、输出区域,鲁北为精细化工消耗区域,鲁东南为传统下游消耗区域,并依据地域上的便利互为补充,基本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国内最大的甲醇传统下游产销区。
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恶劣条件之下,今年的表现依然抢眼,不但有效消耗了境内自产甲醇,而且有效缓解了西北甲醇的外销压力,并逐步完善了北线甲醇贸易通道,一批甲醇物流及仓储贸易企业逐步兴起,并开始在国内甲醇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山东地区甲醇新兴下游影响及未来甲醇产销结构分析伴随着鲁南神达化工、阳煤恒通,以及苏北连云港江苏盛虹等鲁南、苏北甲醇制烯烃企业的兴起,以东营港为中心的鲁北甲醇制烯烃企业的逐步建设,据中宇资讯判断,山东甲醇的产销结构将会在2014年末至2015年产生巨大的变化。
鲁南的输出功能将会逐步丧失,甚至逐步变成甲醇的完全输入地,而鲁东南的甲醇产销结构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形成传统下游与新兴下游同步发展的局面。
鲁北地区甲醇缺口巨大,巨大的甲醇需求量将会完全翻转国内甲醇的产销结构,一些传统的贸易路线甚至要改写。
首先是鲁西南的甲醇输出功能停止,前面提到,鲁西南地区甲醇的主要输出地为鲁东南和鲁北,只有极少数能够销往苏南港口地区,其原本外输甲醇的数量就不多,满打满算一年也不过100万吨左右,如今神达化工与阳煤恒通的先后建设,不但能够完全消耗这些甲醇,还需要一部分外来甲醇的补充,据中宇资讯测算,即便是这两家企业负荷维持在八成左右,年外采甲醇量也不会低于50万吨。
这五十万吨哪里来?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北线企业销往山东的贸易半径延伸,不但覆盖鲁北地区,更要覆盖鲁西南地区,这一方案基本可行,因为根据北线运输的特点,抵达鲁北鲁中的距离与抵达鲁西南的距离相差不是很多,在运费上基本不会增加过多的运输成本,但也无法避免形成新的价格形式,那就是原本相对鲁北价低的鲁西南地区,今后恐怕要价高不少。
二是南线企业经由河南输入进鲁西南,根据当前西北北线和南线企业价差及运费计算,基本不具备价格优势,但若是北线企业货物紧缺或难以提供足够货源,山西及河南的贸易甲醇进入鲁西南也具备一定可行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家企业很有可能会消耗掉原本属于当地传统下游的甲醇配额,这些企业所需的甲醇缺口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来甲醇补充。
三就是苏南港口地区甲醇北上,按照目前港口地区价格与鲁北贸易价格及运费来计算,基本不具备可行性,还不如经由岚山或连云港地区直接运输至鲁西南,但在极端因素(北线企业及山西、河南地区无法提供足够的甲醇)存在的考虑下,这条贸易路线理论上可以存在,并有一定的可行性。
经中宇资讯测算,鲁西南地区甲醇年消耗由新兴下游增加约在150万吨左右,其中120万吨左右具备当地(鲁西南)及周边(苏北)提供的可行性,另外30万吨的缺口可以由西北北线企业提供,但当地便新增20万吨左右的传统下游需求缺口,则可以由山西、河南、安徽的部分企业及贸易运输进入,贸易潜力巨大。
第二是鲁东南新产销结构形成。
连云港的江苏盛虹甲醇制烯烃项目,计划于明年试车,该项目的建成,基本会翻转鲁东南地区甲醇及下游形式。
长久以来,苏北企业分为两个区域,徐州及周边企业地理上更接近鲁西南地区,与鲁西南的甲醇企业联系紧密,走势与苏南港口迥异,而连云港及新沂的企业更多的与临沂地区形成一体,走势上基本一致。
盛虹甲醇制烯烃装置的出现,一是将鲁西南与鲁东南两个区域的分化强化;另一个,便是重新构建鲁东南的甲醇产销结构。
鲁东南及苏东北地区的甲醇生产能力本就难以满足当地传统下游的需求,再加上一个年外采消耗最高峰值90万吨企业的出现,无疑严重的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