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_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_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

【摘要】本文着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考察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企业间相互关系,认为企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战略的改变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交易性质的不同,企业会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或为市场治理结构,或为双方治理结构,或为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关系【作者简介】汤梅,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研究生。

一、文献回顾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详细阐述了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

科斯认为,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作为一种科层组织,通过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替代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

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对比大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或边界。

科斯这一理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组织或企业间组织。

威廉姆森(1979,1985)深化了科斯的思想,把交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包括合同签订之前的成本以及合同签订之后的成本。

在假定人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投机”的基础上,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刻画交易的性质,应该依据不同的交易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治理结构。

决定实行纵向一体化(即企业)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条件,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

双方治理以及三方治理的交易结构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的两种模式。

Williamson 认为它是比市场更有效、比企业更灵活的协调方式,从而将“企业-市场”两分法推向“企业-中间性组织-市场”三分法。

胡汉辉等认为中间性组织优势来源于其多种契约安排的组合与协调,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两种组织系统在运作中都综合运用了市场和科层组织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是中间性组织的典型代表模式。

此外关于中间性组织的称呼还有战略网络、企业联盟、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

从公司战略角度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签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关系研究———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例文/汤梅地跨国企业就会因为被发现的风险增加而减少转让定价避税行为,从而从源头上解决转让定价问题。

参考文献[1]施峰.关于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的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朱青.国际税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陈少克.转让定价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4]刘伟.外资企业转让定价避税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沈阳市实证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5]李丽冰.企业转让定价的策略[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年第6期.[6]王金辉.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7]徐怡红,李婧坤.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的思考[J].改革之窗,2008年第4期.(责任编辑:华明)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Apr.2009 Gen.456No.82009年4月总第456期第8期·102·图1光伏太阳能产业现状概述约合作形成伙伴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拥有更多资源,获得竞争力。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View)理论认为企业是通过累积和控制战略性资源获得自身竞争优势的。

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资源,从而使企业在生产、营销和渠道网络等方面拥有独特能力。

供应链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

李季芳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对节点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管理,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核心企业选择战略伙伴企业,而战略伙伴企业则围绕核心企业来开展业务,充当核心企业的辅助工具。

当前企业参与国际市场通常有几种模式,如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契约式进入、跨国战略联盟等。

国际市场的进入模式被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具体选择何种形式的制度安排将取决于交易的性质以及交易成本的大小。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通常是不完全契约。

签约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公司战略随之变化,势必改变原有的企业间相互关系,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的一系列的假设,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些假设正确与否。

二、提出假设Thompson (1967)将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划分为三类,一是通过集合,松散联系在一起,形成规模后,能获得单个企业因规模限制而无法获得的资源;二是一种供应链关系,一方的投入是另一方的产出,企业之间通过协作,可以获得强大的生产力;三是双向互惠关系,一方的投入依赖另一方的产出,反之亦然,如中小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通过循环互动,整合独特而互补的资源,共同促进产品创新,这是单个企业难以做到的。

Luiz F.M esquita &Sergio zzarini (2008)进一步将关系治理下的企业关系分为两类,一是水平联系,企业从事相同的产业环节或者生产互补性的产品;二是纵向联系,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上进行纵向分工协作。

根据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采用出口形式的交易,通过买和卖签订一次性的合同,属于市场治理结构,资产专用性非专用的,可以很容易找到替代,交易频率为偶然性的;合同进入模式,属于双方治理模式,资产专用性为混合式的,交易频率为经常性的;投资进入模式,属于统一治理模式,进行纵向一体化,资产专用性为高度专用性的,交易频率为经常。

假设2: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战略的改变,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企业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三、案例分析1.行业背景介绍。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料生产、硅棒/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其他与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有专用设备制造等,其中太阳能电池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

目前国内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但产业链各个生产环节差别较大,行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详细特征如图1所示。

简单地说,中国太阳能企业“两头在外”,在整个太阳能产业链中,上游硅原料和下游用户都在国外,只有中间加工环节在国内。

一旦上下游波动,中间环节容易受到挤压。

2.企业层面相互关系。

目前国内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8家在美国上市,2家在伦敦上市。

江西赛维和浙江昱辉从事的业务属太阳能产业链的上游硅锭以及硅片生产,其他从事的业务均属太阳能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和光伏产品生产,其中无锡尚德的发展最受瞩目。

由于组件制造及光伏产品技术资金门槛很低,国内很多企业均涉足这一业务,因此同业竞争相当激烈。

竞争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另一方·103·面企业之间水平联系助于产品的创新,同类企业数量增多后,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够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资源。

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为在这一业务方面区域竞争力强大,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

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是出口,客户往往根据市场需求,挑选供应商后,签订短期性合同,供应商交货后交易即告结束。

硅锭和硅片生产以及太阳能电池制造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资产专用性很高。

以无锡尚德为例,为了保证原料的供应,向上游延伸,一方面援建两家硅棒切片厂,另一方面和江西赛维签订长期性供货合同,采用双边治理模式,共同应对风险,降低了不确定性,同时也与德国和日本两家上游厂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避免了只有单一供应商的风险。

下游方面,也进行组件制造和光伏产品生产,以低价产品销售的方式即出口进入欧洲,进入日本则采用并购,通过对日本太阳能组件资源整合的方式避开了日本固有的市场壁垒。

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一大批企业加盟形成规模效应,无锡尚德作为领头企业很注重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科技创新。

只有产业发展壮大后才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政策支持。

不同的企业选择的战略不同,企业间的关系也不同。

浚鑫科技从事的最初业务是太阳能电池片,而后拓展到后端组件生产和光伏工程,产品出口进入主要目的地欧洲。

与很多太阳能电池向上游纵向延伸不同,浚鑫科技选择向下游拓展。

2007年7月浚鑫科技在伦敦上市,上市3个月后,浚鑫科技(欧洲)公司在瑞士成立,从光伏制造商向太阳能电站运营商和光伏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

目前已在德国和西班牙兴建了11座中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由于受政府政策鼓励,可以拿到政府补贴。

本土化运作缩短了与当地公司的差距,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成熟的产业链资源。

这种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属于投资进入,进行纵向一体化。

四、结束语本文着重分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间相互关系。

可以看出,企业之间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

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促进了技术创新,而且通过松散集合形成一种水平联系,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如无锡尚德的太阳能电池选择出口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属于市场治理模式;浚鑫科技在欧洲注册公司,兴建中小型太阳能发电站就属于投资进入方式,向下游产业延伸;无锡尚德收购日本公司同样属于投资进入,实行纵向一体化。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则验证了假设2,如无锡尚德援建两家硅棒切片厂属于供应链上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江西赛维与无锡尚德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也属于双方治理模式。

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随环境及公司战略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

企业应根据交易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或为市场治理结构,或为双方治理模式,或为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1]R onald Coase,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November4(4).[2]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胡汉辉,周晔,刘怀德.地方产业成长的组织模式选择-兼论产业集群与企业集团的比较,臧旭恒林平编: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4]Douglas R.Gress&Jessie P.H.Poon.(2007)Firm Networks and Korean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Growth and Change38(3):396-418[5]Olalla,M.1999.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human resources.International Advances on Economic R esearch5: 84-92.[6]李季芳,供应链管理下的战略合作企业关系探讨[J].山东经济2008(5).[7]李冰洁,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理论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2006(4).[8]Thompson,J.D.1967Organizations in action:Social science bases of administration.New York:McGraw-Hill.[9]Luiz F.Mesquita&Sergio zzarini(2008)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 elationship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SMEs’Access to Global Marke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1(2).[10]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责任编辑:华明)·1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