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气密封故障原因分析
干气密封现场失效模式
现场或操作方面:
◆后置隔离密封失效,外侧密封端面进油 ◆开停车处理不当,密封污染 ◆过滤系统失效,密封污染 ◆压缩机前置迷宫失效,密封污染 ◆端面反压 ◆密封供气系统故障(压力中断、带液),引起密封失效
压缩机反转(葫芦岛)
密封损坏案例
过渡盘车造成密封损坏(硬对硬)
密封圈选型错误(晋城)
密封损坏案例
压缩机振动过高(平顶山)
密封损坏案例
压缩机推力瓦装反(唐山)
干气密封失效模式
干气密封现场失效模式
机械方面:
◆单向槽旋向装反或密封反转 ◆低速盘车端面磨损 ◆压缩机振动过高造成密封失效 ◆压缩机平衡系统故障,高压端密封腔压力上升引起失效
串联式密封控制系统
外部气体
过滤器
FO
工艺气体
FI FI
工艺气体
PI FO
FI
FI FI
PCV
过滤后的氮气
FO
隔离气过滤器
过滤后的工艺气体
PI FO FI
工艺气去火炬
火炬 放空
氮气去大气
串联式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火炬线流量高 常见原因
◆一级密封磨损或失效 ◆二级密封压力增加或进气量增大 ◆一级密封副密封圈不追随(卡滞) ◆密封端面带液 ◆一级密封腔和火炬腔相通(如密封圈老化或损坏)
干气密封
故障分析及案例
2020年5月7日
目录
干气密封本体 干气密封控制系统 干气密封安装调试 干气密封操作运行维护 干气密封故障分析及案例
双端面干气密封故障分析
双端面密封
要求主密封N2 压力高于工艺气压力2 bar 以上
轴承
工艺气
用于有毒或含颗粒的工艺气和压缩机入口压力低的情况
双端面密封控制系统
解决方案: ·
轴承油污染密封
液滴(喷溅)污染 常见原因 ◆轴承供油压力高 ◆轴承与密封距离过小,直接喷溅
解决方案:
轴承油污染密封
油雾(扩散)污染 常见原因
—设计方面 ◆气体设计流速低造成气量过小 ◆迷宫齿数或间隙不合适 ◆孔板孔径设计过小
解决方案:
轴承油污染密封
油雾(扩散)污染 常见原因
—现场方面 ◆轴承箱排空不畅(呼吸帽过滤网堵塞) ◆孔板堵塞 ◆氮气波动或供气中断 ◆隔离气与油泵的操作顺序错误 ◆误操作,如进气阀门被关闭等
解决方案:
干气密封损坏案例
密封损坏案例
密封被轴承油污染(吕梁)
密封损坏案例
被污染的密封(珠海)
被污染的密封端面(湛江)
密封损坏案例
被颗粒物污染的密封(上海)
一级密封反压(滕州)
密Hale Waihona Puke 损坏案例双端面停供主密封气(驻马店)
密封损坏案例
新密封打静压时损坏(三门峡)
大修拆卸密封时损坏(濮阳)
密封损坏案例
解决方案:
双端面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1、主密封与前置气压差低 常见原因
◆密封出现严重损坏 ◆主密封气源压力降低 ◆压缩机高压端梳齿密封损坏 ◆压缩机平衡管堵塞
解决方案:
串联式干气密封故障分析
串联式密封(带中间迷宫)
二级放空
N2 缓冲
一级放火炬
过滤后的工艺气
带中间迷宫的串联式干气密封用于有毒、可燃性和危险气体
N2
双端面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1、主密封流量高 常见原因
◆副密封圈不追随(卡滞) ◆端面带液或磨损失效 ◆中分面涂胶不好或胶型号不对(水平剖分机组) ◆腔体外圆密封圈老化(或损坏) ◆流量计后的管路跑气(常见于初始开机)
解决方案:
双端面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中分面涂胶
双端面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1、主密封流量无显示(或过小) 常见原因 ◆流量计量程过大 ◆端面形成的气膜刚度低(气膜薄)
解决方案:
PI FO
FI
PI FO FI
工艺气去 火炬
火炬 放空
轴承油污染密封分析
轴承油污染密封
轴承油污染密封的方式 —液位(淹) 回油视窗回油波动明显,油量很大 —液滴(喷溅) 有一定的油量 —油雾(扩散) 油量很小
轴承油污染密封
液位(淹)污染 常见原因 ◆轴承供油压力高(进油量过大) ◆轴承内回油面积小造成回油不畅,形成液位
解决方案:
串联式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火炬线流量低 常见原因
◆二级进气压力降低或进气量减少 ◆二级端面泄漏量增加
1.二级端面磨损或失效 2.二级端面卡滞 3.二级端面被润滑油污染等 ◆泄漏孔板或泄漏管线堵塞 ◆火炬背压突然增高
解决方案:
串联式密封典型故障分析
火炬线压力或差压高 常见原因
◆火炬流量高的原因(五方面) ◆泄漏孔板或泄漏管线堵塞 ◆火炬背压突然增高(仅适用于压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