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第三章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一、城市用水量的预测2.城市用水分类生活用水: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生产用水: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市政用水:包括道路保洁、绿化浇水、车辆冲洗用水消防用水:扑灭火灾时的用水其它用水,包括水厂自身用水、管网漏水及其它未预见水量3.标准(居住生活用水标准、指标)会看那几张表。
一、综合生活用水标准(居民居住生活用水量标准和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二、工业企业用水标准(职工生活标准,淋浴用水标准,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三、市政用水(道路保洁、绿化浇水、车辆冲洗用水);四、管网漏损水量(按上述几项的10%~12%计算);五、消防用水量标准;六、未预见用水(上述1-4项的8%-12%)4.预测方法(概念、做法)1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规划人口数×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规划期末城市总用水量2单位用地指标法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规划期末城市总用水量3分类加和法:分别将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未预见及官网楼市用水分类进行预测,获得各类用水量,再进行加和的方法。
4年递增率法、线性回归法等方法5.用水量预测注意的问题1.注意预测方法的使用2.充分分析判别过去的资料数据3.影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4.应注意人口的增长流动5.应掌握城市用水的变化规律6.应注意城市自备水源的水量6.用水量的变化(系数)日变化系数1. Kd=年最高日用水量/年平均日用水量2.在规划设计年限中,用水量最多的一日用水量,称为最高日用水量,一般常用来确定给水设施的规模。
3.一般特大城市Kd取1.1~1.2,大城市1.15~1.3,中小城市1.2~1.5。
时变化系数1. Kh=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2.指最高日中最大一小时用水量与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二、城市给水水源规划7.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1. 自由开发阶段2. 水资源基本平衡到制约阶段3. 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阶段8.水源分类①地下水源: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裂隙水、岩溶水、泉水;②地表水源:江河、湖泊、蓄水水库;③海水;④其它水源:微咸水、雨水、再生水9.城市水源选择1.水量充沛天然河流取水量≤河流枯水期可开采量地下水取水量≤可开采量2.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3.协调于其它用水的关系、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注意水源的防护与管理10.水源保护地表水源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的水域,重点保护。
2.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严格保护。
3.水厂等给水设施周围划定不小于10米的保护范围。
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范围:江河饮用水水源:从取水点起算,上游1000 米至下游100 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
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以取水点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的水域、陆域;渠道上从输出口至其取水点的水渠水域及其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范围:江河饮用水水源: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2000~2500 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
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包括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域和正常蓄水线以上200米内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湖泊、水库的河流的入口上溯2000~25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内的陆域。
准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江河饮用水水源: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5000 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
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从二级保护区河道上界起上溯5000 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200米以内的陆域。
地下水源1.一级保护区:开采井周围2.二级保护区:影响开采井水源的保护区3.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以外的主要补给区4.取水构筑物周围设置不小于10米的保护范围一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55米范围内;①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②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它有害废弃物;③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④禁止建设油库;⑤禁止建立墓地。
二级保护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30~55米至60~110米的影响半径内;对于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①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②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③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已有的污灌农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④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
对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禁止承压水和潜水的混合开采,作好潜水的止水措施。
准保护区:根据地下水水文地质和补给条件确定。
一般限定在二级保护区以外半径100米范围内。
①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②当补给源为地表水体时,该地表水体水质不应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③不得使用不符合《GB5084―8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④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11.城市缺水类型1.资源性缺水:水资源绝对数量不足2.水质性缺水:由于污染而导致缺少合格用水3.工程性缺水:给水工程设施不足而导致供水不足12.城市缺水规划对策开源:利用当地水资源、外地调水、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开发海水、利用雨水节流:制定合理的用水政策(水价调控)、使用节水设备、分质供水三、城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13.给水工程布置形式布置形式:统一给水系统、分质给水系统、分区给水系统、循环和循序给水系统、区域给水系统。
1.统一给水系统: 按照生活用水水质要求,由同一套管网供给生活、生产等用水特点:统一给水系统建设费用低、管理简单;没能充分体现节约用水;适用于中小城镇、开发区,各用户对水质要求差别不大,地形较平坦的地区2.分质给水系统:去睡构筑物从同一水源或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净化过程,用不同的管道,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各个用户的系统。
特点:分质给水系统可分开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可分开生活用水中的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可以使城市的水资源优质优用,减少处理费用,节约用水;建设费用增加,管理系统复杂;适用于水资源紧缺的地区3.分区给水系统:将给水系统分为几个区,每个区有泵站和管网,管网之间有适当的联系(通常使通过泵站联系)。
并联分区,由同一泵站内的高压和低压水泵分别给低压区和高压区供水。
只有一个泵站,管理方便,供水安全;增加了高压输水管道的长度;适用于沿河岸发展且宽度较小的城市(高压区离水源较近)。
串连分区,整个管网都由低压泵站供水,高压区用水再由高压泵站加压。
减少了输水管道的重复建设,泵站扬程较小,压力小;泵站多,管理复杂;适用于垂直河流方向发展、供水区域狭长的城市(高压区离水源较远)。
特点:分区给水系统使管网中水压分布比较均匀,避免地势较低或靠近水厂部分的管道内水压过大,减少漏水量和减少泵站能量的浪费;会增加管道和泵站的建造和管理费用;适用于给水区域较大,地形起伏较大及远距离输水的情况。
4.循环和循序给水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或用作其他车间和工业部分的生产用水,则称作循环系统或循环给水系统。
特点:循环给水系统,包括中水系统,可以提高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增加建设费用;适用于水资源贫乏的地区。
5.区域给水系统:几个城镇或工业区集中在上游统一取水,沿线分别供水;或在干旱或水源贫乏地区,城镇或工业区只能远距离集中取水,这种将若干城镇或工业企业的给水系统联合起来的给水系统,称为区域性给水系统。
特点:区域性给水系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能充分保障小城镇的用水安全和降低单位成本。
需要多城市协调,输水管较长;适用于同一流域的城市密集区域;以及城市周边小城镇地区。
14.给水工程布置原则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地形条件、水资源情况及用户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等来确定布置形式、取水构筑物、水厂和管线的位置。
2、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比较方案,尽量以最少的投资满足用户对水量、水质、水压和供水可靠性的要求。
考虑远近结合,分期实施。
3、在保证水量的条件下,有限考虑水质较好,距离较近,取水条件较好的水源。
4、水厂位置影接近用水区,以便降低输水管道的工作压力和长度。
净水工艺力求简单有效,并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以便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
5、在满足供水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对管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减少金属管道和高压材料的使用。
6、充分考虑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的可能性,努力发展清洁工艺,以利于节省水资源,减小污染,减少费用。
7、给水系统扩建时,应充发挥现在给水系统的潜力,改造设备,改进净水工艺,以利于节省水资源,加强管理,以便尽可能提高现有给水系统的给水能力。
15.地表取水原则地表取水口位置的选择:1.一般位于城镇的上游河段;2.海水取水口应避免风浪;3.水库取水口应在水库淤积区以外,靠近大坝;4.湖泊取水口应离开支流汇入口和藻类集中区,接近湖泊出口处;5.河流取水口应避开回水区和死水区;6.一般选择在主流稳定河床,水深不小于2.5~3.0m;7.弯曲河段,宜设在河流的凹岸16.地表取水构筑物的选址①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有清洁河段;②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靠近驻留,有足够的水源,水深一般不小于2.5~3.0m;③尽可能减少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水草、直流和咸潮的影响;④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⑤应与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相适应,全面考虑整个给排水系统的合理布置;⑥考虑天然障碍物和桥梁、码头、丁坝、拦河坝等人工障碍物对河流条件引起变化的影响;⑦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⑧设计最高水位应按100年一遇频率确定。
17.给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1.安全:工程地质条件好:不受洪水威胁;较好的环境卫生条件2.经济:交通方便,靠近电源3.考虑近远期发展:与用水区和取水构筑物距离合适18.水厂工艺流程混合、凝絮、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四、城市给水管网规划19.给水管网布置形式及原则布置形式:树状管网、环状管网。
树状管网:1.安全性差,易引起水质变化,造价较低2.用于小城镇或小城镇建设初期、3.用户分散地区、4.城市的小区和街坊内部环状管网:1.可靠性好,管线长度有所增加。
2. 一般城市管网为环状与树状结合布置。
布置原则:1.干管主要方向按供水的主要流向延伸;2.干管宜位于交通量不大的道路下,并尽可能位于高程较高处;3.考虑水压、水量的要求,合理增设加压泵站和水量调节构筑物(水塔、高地水池);4.保证饮用水水质清洁,避免饮用水与其它管网相连接20.给水量计算21.附属设施:泵站、水塔、水池1.泵站:水泵是输送和提升水流的机械, 在给水系统中必须利用水泵来提升水量, 满足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