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塔的抗震分析
杜占科 1308150984
《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
作者: 祁勇峰; 崔建华; 谢晓玲
来源: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 第三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 时间:2011-10-21
【摘要】 进水塔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独立坝体和岸边之外 的 塔形进口水工建筑物,地震作用下,其安全性关系到整个 电站的安全和效益。本文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某 进水塔结构进行抗震分析,计算分析了进水塔结构的自 振特性,动位移、动应力。将动力计算结果与静力计算 结果进行叠加,对进水塔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在此基 础上对结构进行抗滑、抗倾覆稳定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该进水塔结构的变形与强度、稳定性均能满足要求,可 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1) 通过弹性连接、动态接触这2种方案计算结果 的对比分析,可以确定塔背与回填砼间的动态接触情 况更符合地震作用下进水塔的实际受力情况。 (2) 通过质点振动频率、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动 力特性方面进行的多因素分析,认为随着地基模量的 增加和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加,结构自振频率均相应增 大;而结构的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更多地取决于 地基特性,受上部结构刚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泸定水电站岸塔式进水塔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作者:张子艳 , 任旭华, 乐成军, 刘爱环
来源:《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第17页 时间:2013-03-01
【摘要】 根据泸定水电站岸塔式进水塔的结构特点,建立了 进水塔结构—水体—地基的三维动力有限元附加质量 模型。分析了进水塔结构在施工完建期空库工况和正 常蓄水位工况下分别与水平向、三向地震作用叠加的 动力特性,确定了可能引起结构破坏的最不利位置。计 算结果表明,水平向地震作用对结构应力应变影响较大, 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小。
【结论】 (1) 在单位脉冲加速度等效荷载作用后,节点位移 仍有部分振荡现象,不能迅速衰减为零,说明黏弹性 人工边界没能完全抑制地震波在人工边界处的反射, 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建基面、塔背回填混凝土与塔 身接触位置等关键部位应力时程曲线与位移时程曲线 一致,在脉冲荷载作用后仍有部分振荡,然后逐渐衰 减为零,且衰减时间一般均很短,在3 s 处应力基本 趋于零值。
(2) 计算结果表明,上部排架结构可降低塔体结构的 地震反应,对塔体结构的抗震有利,可为同类水工结 构抗震分析提供参考。
《高耸进水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分析》
作者:李骞,李宁,任堂,雷光宇 来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第34卷第1期58页 时间:2014年2月5日
【摘要】 针对低周往返地震作用下的应力释放和应力调整 规律,引入动态接触单元,采用El Centro地震动时程分 析法,研究了接触非线性问题的高耸结构动态接触分析 方法。对比分析弹性连接和动态接触方法的差异性,针 对进水塔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及响应影响规律进行 讨论,将该模拟方法应用到5·12汶川地震作用下的紫 坪铺1#泄洪塔工程。分析认为:考虑动态接触更符合地 震作用下进水塔的实际受力情况;振动位移、速度、加 速度更多地取决于地基特性,受上部结构刚度变化的影 响不大;该塔体的整体稳定性可以保证,与震后复核结果 相符。采用动态接触研究进水塔-岩体联合动力相互作 用是十分必要的。
《塔顶排架对进水塔动力反应的影响研究》
作者:龚存燕,张燎军,吴佐国 来源:《水电能源科学》第29卷第7期第77页 时间:2011-07-25
【摘要】 基于国内某大型水利工程进水塔结构,采用ADINA 大型结构分析软件,利用其势流体单元模拟水体,构建了 塔体—地基—水体三维非线性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 分析了进水塔塔顶排架结构及塔体自振特性、地震反应, 研究了塔顶排架结构对进水塔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可 为进水塔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2)依据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采用等效荷载方法实 现了平面地震波斜波入射的有限元模拟。基于岸塔式 进水塔模型,分析在斜波入射地震荷载作用下,进水 塔结构的应力和位移时程曲线,结果表明,采用黏弹 性人工边界等效荷载方法可以实现地震波斜入射的输 入,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但黏弹性人工边界没 能完全抑制地震波在人工边界处的反射,需进行改进 和优化。
【结论】 (1) 建立的进水塔结构——水体——地基的三维动 力有限元附加质量模型, 能较好地反映进水塔结构的 受力特性。在7 度设计地震作用下, 沪定水电站进水 塔结构的最大动位移为-6.41mm, 最大动应力为9.17 MPa , 并且最大值都出现在局部小范围内。 (2) 岸塔式进水塔是一种镶嵌在“ L ” 形地基上 的结构, 塔背与山体相连, 两侧由回填混凝土与山体 相连, 整体性较好, 其受力特性有别于独立进水塔结 构件, 因此, 利用westergard 公式计算, 计算结果较 为合理。
(3 ) 竖向地震荷载作用对整个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 小, 符合规范“在一般情况下, 水工建筑物可只考虑 水平向地震作用” 的规定。 (4 ) 由于支撑横梁处的拉应力较大, 建议根据支撑梁 处局部应力分布规律, 调整支撑梁的设计, 加大截面 尺寸或加大横梁处的受力钢筋, 并适当提高此部位的 混凝土标号。 (5 )在浇筑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混凝土与回填混凝土及塔身混凝土与支 撑梁体系之间, 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连接插筋, 以增强 进水塔结构与回填混凝土之间的整体性。
《高进水塔地震波斜波入射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震,李长永 来源:期刊《人民黄河》第34 卷第3 期第131页 时间:2012-03-10
【摘要】 在水工结构抗震动力分析中,反应谱和时程分析 都是基于地震波垂直入射来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而实 际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往往是斜波入射。斜入射地震波 会引起地面运动的非一致变化,从而对结构产生很大的 影响。基于波动理论和黏弹性人工边界波动输入方法, 采用有限元模拟地震波斜波入射,并比较在45°斜波入 射情况下进水塔与基岩接触的上游建基面、塔背回填 混凝土与塔身接触位置等关键部位的顺水流向和竖向 加速度、位移、应力时程曲线,结果表明,采用黏弹性 人工边界等效荷载方法可以实现地震波斜入射的输入, 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3)将采用动态接触单元以更真实反映塔体与地基、山 体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并 对动态接触情况下的结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认为 5· 12地震作用下紫坪铺水利枢纽1#泄洪塔局部(塔 背水面与底板交界附近角部的小范围区域)可能产生局 部瞬态拉裂缝,可在该部位进行适当配筋,但塔体的整 体稳定性仍是可以保证的。研究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 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结论】 (1) 有排架时结构、x 方向地震作用时,动力响 应的极值基本均出现于排架附近,仅顺水流方向的动 正应力极值出现于进水塔与回填混凝土交接部位。当 输入x 方向的地震波时,主要沿x 方向的动位移最大; 排架其他两个方向的动位移均较小。排架动正应力值 尤其是垂直水流方向和竖向的正应力值很大,竖向正 应力极值均超过混凝土的材料强度范围,但均为应力 集中,影响范围不大。
结论: (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抗震分析,结果是正 确、合理的。计算结果表明,进水塔内的应力大部分 满足混凝土抗拉强度要求,在拦污栅墩与塔体之间的 联系梁、塔体顶部以及上游墙产生了较大的拉应力, 建议在以上部位加强配筋。 (2)按规范规定对结构进行抗滑、抗倾覆稳定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8度地震作用下,塔体结构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