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论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

社会心理学论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许多人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引起个体生理、心理,行为上的改变;如果是持久的或者是爆发式的压力,甚至会引起个体的病理性表现,产生心理疾病或者躯体的慢性疾病。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分析了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治压力的相关策略,减少压力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心理压力危害原因措施目录1前言 (1)2心理压力概述 (1)2.1含义 (1)2.2构建心理平衡 (1)2.3危害 (2)3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 (2)4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 (4)4.1解决问题措施 (4)4.2防御措施 (5)5结论 (6)参考文献 (6)1前言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各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应付新的要求,处理好了这些要求,个体才会健康的向前发展,社会化才会完成。

这些要求可能是外在环境施加给我们的,也有可能是我们对自己提出的,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当下都会影响到个体已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给个体造成压力。

这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了压力的存在个体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面对压力问题时,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逃避或者退缩。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所造成的。

只要找到了引起个体产生压力的影响因素,就会为疏导压力迈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深入的了解压力对个体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个体个性特征完善和社会化进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压力的概念入手,逐渐地分析引起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心理压力对个体所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一些个人认为可行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有些作用。

2心理压力概述2.1含义要了解心理压力的概念和内涵,首先要从压力入手,“作为心理学术语,压力不仅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威胁性事件,而且也是指向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从此概念中,可以知道压力指的是具有威胁的生活事件、压力反应和压力感受。

因此,“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境反映而形成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身心持续紧张状态。

它包含着三方面的涵义: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压力是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境的反映而形成的;心理压力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

”由此可以了解到:为了顺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或者感受到威胁性的生活事件时,个体就会体验到心理压力,其整体平衡状态被打破,并且伴随有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相应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心理压力更多的强调在产生和调节压力时的一种心理指标。

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由于认知方式不同,因而感受到的压力强度也会不同,处理应对的措施也会有所差异。

2.2构建心理平衡对事物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

引发心理压力的事件的重要性与个体自我调整能力(可变度大)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心理压力的程度。

这个平衡关系包括引起心理压力的原发事件、躯体反应、情绪变化、行为举止及原发事件的意义(是否令人愉快、悲哀或是无关紧要的)构成。

若个体无法自行调整心理压力,有时会导致躯体症状。

心理压力的程度=潜在的引起心理压力的事件+对事件的反应(躯体的、情感的或行为的)+事件的意义(导致高兴、悲伤或不在乎)2.3危害调查发现心理压力是造成身心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 与心理压力有关的慢性病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大量的现实研究表明,心理压力的消极作用甚于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出现一系列心理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应激症状,以下主要为负面的症状表现:(1)生理症状:新陈代谢活动发生紊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加强、消化液分泌减少,头晕头疼,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疲惫不堪,致使个体逐渐患上各种慢性疾病甚至诱发潜在的心身疾病,比如胃溃疡、癌症,像感冒也常找上精神紧张、神情沮丧的人。

据调查,心理压力大的人精神上负担较重,或悲观孤僻,或忧郁沮丧,或逃避现实,他们的感冒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 -5 倍。

疾病反过来又会导致消极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方面的种种不适。

(2)心理症状: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对周围环境不满意、疲劳无力感、不安、易激怒、反应过敏,可能会因为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差而导致产生神经质似的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情感淡漠、幻觉、妄想、自杀意念等病态心理异常现象。

(3)行为症状: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下降、逃避责任、跳槽;生活习惯改变;常与他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恶化;不良嗜好增多,嗜烟、酗酒,甚至吸毒以麻痹自己;更有甚者表现为自杀、杀人等破坏性的病态反应。

从上述三种具体的负面症状可以总结出:心理压力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我们的内在状态和内心体验,破坏我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威胁到我们生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

因此,当感受到心理压力时,要及时地寻找到造成个体感受到压力的影响因素,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和维护身心健康状态。

3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生活中太多太快的变化常常造成压力,因为与之相协调的应变要求往往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一定的时间(如一年)里,意外事件发生得越多越快,心理压力产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心理压力的程度与发生事件的重要性有关。

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每一个人的压力都有所不同。

正如中国的俗语所言,"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但总体的说来,可以将引起压力的原因归为四类:生活事件、挫折、心理冲突和不合理的认识。

(1)生活事件。

心理压力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然的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从大的方面说,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灾害,都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从小的方面讲,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也会给我们正常的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压力的来源。

如: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更换工作或失业等。

此外,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也是能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

(2)挫折谁没有过成功的喜悦,谁没有过失败的痛苦?正是成功的喜悦,加上失败的痛苦,构成了实实在在的人生。

失败和挫折总是难免的,想得到的得不到,不想失去的却偏又失去,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经常难如人愿。

当遭到失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挫折感。

外在的挫折经验和内心的挫折情感体验,是导致心理压力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挫折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重要的生活事件(如考试失败、失业等等)、用来约束我们行为的道德、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等都能导致挫折感的形成。

主观上,需求动机的冲突、个体心理素质以及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都是挫折产生的影响因素。

最重要的影响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是个体内在的欲求水平。

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欲求水平和主观态度,是决定是否产生挫折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有句俗话叫“知足者常乐",就是鼓励人们降低欲求水平以减少挫折,减少压力。

(3)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同样是引起内心焦虑和压力的重要原因。

在很多时候,挫折和冲突总是分不开的,心理冲突会直接导致挫折。

笔者之所以将心理冲突与挫折分开来讲,是由于有的时候心理冲突会直接引起内心的焦虑,而没有挫折体验。

其实,所谓的心理冲突,就是内心的一种矛盾状态。

比如,一个女孩暗恋一个男孩,她想去向他表白,却又担心别人笑话,更害怕对方不理睬她;不向他表白,又担心对方不明白她的心。

这样,内心的矛盾冲突就使她陷入重重的焦虑之中。

同样的“这山望着那山高","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都体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如果解决不好,都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心理压力。

(4)不合理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和偏颇的看法会产生很多焦虑。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些事情是没有必要挂怀的,但是仍然摆脱不了纠缠与困扰,以至于终日焦虑不已。

即使亲人和朋友好意的宽慰,也无法使我们摆脱心中的哀愁。

很多时候,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认识的结果。

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很多焦虑都可迎刃而解。

比如,一个小伙子邀请一位女孩子外出,结果被拒绝了。

如果这个小伙子这样想:"她不和我出去,表明她一点也不喜欢我,这就是因为我一点男子汉的味道也没有。

也许,所有的女孩都会这样想!我是一个人见人厌的人,再也没有人肯嫁给我了;很明显,这一想法是毫无根据的,只是胡乱的猜测而已,如果我在她面前好好表现一定能打动她的芳心。

即使她真的不喜欢我也没什么,所有男孩在一生当中都难免被女孩子拒绝几次。

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许我会遇到更合适的女孩!这样的思考方式才是克服焦虑产生的有益的方式。

当然,在有合理的认识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进,尽量使自己做得更好。

否则,这种思考方式很可能反而成了自己不努力的借口,那样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

种种不合理的认识不胜枚举。

其实,只要以合理的思想原则取而代之,即可免除无休止的焦虑。

这个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咨询当中,发展成了"理性情绪疗法",用来治疗人们的焦虑,很有效果。

4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4.1解决问题措施消除心理压力的关键在于对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而且这是一个相当简单易行的过程,一旦意识到自己产生心理压力,可向所信任的朋友或所尊重的长者寻求帮助,找寻引发心理压力的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1)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果让所有的生活事件主次分明(如分成“必须做的”、“应该做的”和“不必做的”),并以一定的准则行事,就可以从压抑的心境中解脱。

(2)改变思维方式筛选原有的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记录曾经有过的无知、无用、无益及偏执的想法,同时记录当时的心情及后果。

学会辨别幻想和理想,反复结合实际,逐渐提高辨别力。

对已存在的不良思维方式视而不见并不能改变事实。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关系的反映。

对客观事物,个体总是先有一定的认识,伴之而来才产生情绪体验,认识在情绪中起主导作用。

心理学上有一种认识--评估学说,即个体对事物有了认识,就会利用头脑中的旧经验来解释新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估,于是产生情绪体验。

可见,个体对事物究竟体验为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在于怎样认识事物。

而事物总有两面理: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因此,心理卫生学家告诫人们: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

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视角,常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心理压力也迎刃而解。

(3)反省反省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我们常做的事,而且开始时总会遇上困难。

特别是在承受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转换观点或思路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