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染料与食用色素的比较

染料与食用色素的比较

染料与食用色素的比较摘要:染料与食用色素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他们起先是从动植物和矿物中提取出来的,由于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天然的染料与食用色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迫切需要发展合成工业。

本文主要从染料与食用色素的发展简介、概念、种类与分类、来源、特点与应用、着色机理、安全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染料与食用色素的异同。

关键词:染料食用色素相同点不同点染料与食用色素,表面意思我们都可以知道两者都是给物质着色的东西,但是两者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共同点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它们的同异。

1. 发展简介染料:我国是世界上最造影用染料的国家。

公元前2600年,中国就有燃料应用的记载。

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中国染料的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

1856年,英国青年Perkin发现了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1858~1861年Verguin和Lanth发现了品红与甲基紫,从而奠定了合成染料的基础。

合成染料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西欧是世界染料的主要生产地,总产量占世界染料的40%,主要生产过是德国、英国、瑞士、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

我国染料生产能力也居世界前列,目前染料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细化工行业。

食用色素: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当时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

以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

我们的祖先也曾用天然色素美化他们的生活。

他们用红曲米酿红酒、酱肉、制红肠,西南一带食用黄饭花,江南一带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还用寥蓝的叶子发酵制成靛蓝用来漂染衣物。

只是古人使用的都是天然色素,也是直到Perkins合成出第一种人工合成色素—苯胺紫。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加强身体健康的意识,不再仅限于对商品生产日期和成分的关注,对于色素也开始有了警觉。

2. 概念染料:能够通过介质(水和溶剂)上染染着物,并与之以某种方式结合,从而使染着物获得鲜明、均匀、坚牢色泽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主要用于各种纺织纤维的染色,也可以用于皮革、纸张、高分子材料、油墨或食物的上色;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种,即能被人适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

相同点:都是给物质上色的有机物质;不同点:适用的对象不同,染料可以用于各种纺织纤维、皮革、纸张、高分子材料、油墨或食物等上色,而食用色素使用对象仅限于食物。

3.种类与分类染料:合成染料目前有3000多个品种,我国的燃料品种有80多种。

染料分类比较多,按用途可分为蛋白纤维用染料、纤维纤维素染料、合成纤维用染料、;若按性能结构分,可分为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阴离子染料、偶氮染料、酸性染料和其他一些水溶性染料。

食用色素:食用色素分类简单,可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色素。

我国允许使用的色素共有69种,其中化学合成色素及其铝色淀21种,天然色素48种。

相同点:从分类上看,染料和食用色素都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不同点:从上文可看出,能使用的合成染料明显比食用色素种类多的多。

4.来源染料:人类最早使用的染色物质来自于自然界得植物和矿物。

我们祖先是从蓼蓝植物的茎和叶中提取蓝靛,再在碱液中用发酵法使之还原成可溶于碱液的靛白,再由空气氧化成靛蓝。

只到19世纪末,各种含靛蓝的植物仍是获得靛蓝的唯一来源。

随着炼焦工业的发展给合成染料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如苯、萘、蒽醌等。

食用色素:天然使用色素是直接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对人体一般来说是无害,如红曲、叫绿素、姜黄素、胡萝卜素、苋菜和糖色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用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故又称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如合成苋菜红、胭脂红及柠檬黄等等。

相同点:天然染料和天然食用色素的来源基本相同,大多数是从植物中提取,都是萃取色素作为使用元素,同属于天然。

具有无毒、无害、环保的功能。

可以再生,无污染。

合成染料与合成食用色素的原料也部分相同;不同点:由于食用色素用于食品,有安全要求,相对来讲,染料来源比食用色素来源宽泛的多。

5. 特点与应用特点:由于染料和食用色素适用对象不同、要求不同,造成两者的区别很大。

食用色素主要用于食品行业,对安全性要求很高,有些植物色素不能用于食品行业或化妆品行业。

如水冬瓜、麻栗壳、葎草等。

染料主要用于纺织品染色,要求要有可洗涤,需要摩擦牢度、水洗和皂洗牢度,一些天然色素不具备这些要求,如胡萝卜素、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有色蔬菜和水果中的天然色素,但不易附着在纺织品上,一旦洗涤,色素就没有了,所以不符合天然染料的要求。

天然色素是直接融合在食品中久可以着色,天然染料有很多不易直接上染,需要借助酶染剂的作用才可以达到目的。

染料的应用:染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衬衫和睡衣的面料,或用于床单、被罩等家纺产品。

棉、毛和丝绸染色,新型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

一些染料, 尤其是一些植物染料本身就来源于药用植物,因而它们在卫生及医药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被用于化妆品制造。

例如唇膏中的色泽增强剂, 美肤品中的各种染料等。

天然色素的应用:如姜黄素多用于糕点、糖果,罐头,汽水、泡菜等方面,而且它的药用价值特别高;番茄红素为首推为抗癌食品;辣椒色素是一种优质的天然使用色素,售价高,成本较低,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生产;栀子黄色素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被广泛应用于糕点、面食、饮料、糖果等各种食品上,也用于医药和化妆领域中;苋菜红色素可作食品染料,亦可用于药液着色。

6. 着色机理染料染色过程有1、吸附——染料由溶液迁移到纤维表面;2、扩散——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3、固着——扩散到纤维内的染料与纤维结合。

纤维上的染料与纤维间的作用力有范德华力、氢键力、离子键、共价键、配价键。

不同的染料染色机理是不同的。

酸性和碱性染料主要与纤维之间阴阳离子形成离子键而染色;直接染料主要与纤维分子通过形成两个以上的氢键以及范德华力相结合二染色;冰染染料是由于冰染色酚和冰染色基的重氮盐发生偶合而在纤维染席上形成不溶性染料,与纤维完全以氢键结合染色;还原染料是在碱液中将染料用保险粉还原后使纤维上染后在氧化着色;活性染料是通过发生反应形成共价键而使纤维着色;分散染料是借助阴离子或非离子型分散剂成为高度分散的胶体分散液,在高温下渗透进高分子纤维中,并被次价键固着在纤维上而染色,等等,还有许多染料都有着不同的染色方式。

食用色素:食品的着色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使色素在液体或酱状的食品基质中溶解,混合成分散状态;另一是染着在食品的表面。

前者是由溶解性决定的,而后者则表现为“染着性”。

色素的染着性与它们与食品成分的蛋白质、淀粉及其他糖类的结合程度有关。

不同的色素具有不同的染着性。

7. 安全问题染料:1994年7月,德国政府在《食品和日用消费品法》(第二修正案)中以立法的形式禁用可能还原产生对人体或动物有致癌作用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几年后,欧盟也立法在所有成员国范围内,禁用这些染料和其他有毒物质在纺织品中的使用。

我国于2003年11月27日正式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并于2005年1月1日实施。

在该规范中也有相当于国外有关有毒芳香胺的禁用规定。

有关有毒染料的禁用规定有下列三种:可以分解成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致癌染料,指未经分解本身就有致癌作用的染料;致过敏染料,指某些会对人体或动物的皮肤和呼吸器官等引起过敏的染料。

食用色素: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的区别比较大,大多数合成色素属于偶氮化合物,其又分为水溶性色素和油溶性色素。

由于油溶性偶氮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体外,因此,这类色素的毒性较大,现在各国基本上已不再用它们作为食品的着色剂。

一般认为,在水溶性色素的结构中,磺酸基越多,排出体外越快,毒性也越低,合成色素的危害性仍然没有定论,但它们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也没有任何帮助,能不食用就尽量不要食用;而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

食用天然色素来自于动植物,安全性很高,对人体基本无毒负作用,还兼有营养的作用,色彩自然、柔和,有的品种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给产品带来好的风味。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的范围和用量,并强调婴幼儿食品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

即便如此,事实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国食品中合成色素的超标、超范围使用现象屡禁不止,大家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小心,不要过分追求食品的色泽。

参考文献:【1】黄肖容,徐卡秋. 精细化工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肖秀英. 食用色素与食品安全. 湖南:新时代出版社,2007.【3】/view/52588c3743323968011c92b1.html .百度文库. 2012 【4】/group/topic/11881889/ . 豆瓣网. 2010【5】/view/18fa6d1214791711cc7917e9.html .百度文库. 2012 【6】/view/a8041bd2b14e852458fb57d9.html . 百度文库. 2012 【7】钱旭红等.精细化工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化学化工学院09化学(师范)1班姓名:范莉红学号:200909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