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气象灾害的防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防御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主要是目前还未形成完善、规范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7)15-0223-01
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气象灾害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全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1、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
我国气象灾害主要包括由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所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
气象灾害的起因源于天气现象,造成的影响却涉及交
通、电力、通讯、农业等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1 干旱
干旱即为在一定时期内降水量严重缺乏,导致水流量太少,土壤水分严重缺失,从而造成农作物的生长大受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都遭受到严重的损坏。
干旱带来的主要影响有旱灾、干旱风、城镇用水受影响,甚至引发地质或农林灾害等,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城镇工业用水亦受到影响,生活用水也会有所缺失。
对于农业而言,干旱是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1.2 冷冻害
冷冻害主要是由于冷空气或寒潮的入侵而导致连日温
度持续下降,导致农作物持续受损,产量大打折扣。
冷冻害通常伴随着寒潮、大风、霜冻、强冷空气等等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人畜、苗木都受到冻害,道路、线路被冻受损,还有可能导致农林或水圈等灾害发生。
1.3 洪涝
洪涝即为在短期内或是连续的一次强降水的过程,容易导致地势较低或地形较为封闭的地方由于降水而难以有效
排泄,从而造成农田水分过多而影响农业生产;洪涝灾害通常以大暴雨形式呈现,主要会导致积水过多、洪水爆发、城镇内涝,建筑物或农作物惨遭损害,甚至危及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发进一步的地质灾害或是农林灾害。
1.4 台风
台风也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危害性也不容小觑,同时伴随暴雨、狂风、巨浪等其他恶劣的气象灾害,导致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城市内涝、建筑物和农作物惨遭损坏,导致人员生命和财产受损,农作物受影响,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甚至引发地质或水圈的灾害。
2 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气象灾害防御监测网络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的气象灾害防御监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监测范围、监测精度都难以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布局存在一些不合理,对气象灾害的科学预估有所不足,造成对交通、电力行业等的影响的评价程度不够科学。
2.2 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有待健全
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方面不够完善,一方面,对气象灾害的预报速度仍然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遇到气象灾害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再一方面,气象单位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做好清晰的职责分工,从而导致掌握的信息不匹配,协同合作效果不佳。
2.3 ?庀笤趾Ψ烙?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够完善,多部门联动救灾防御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
各地区的气象部门必须按照各地区的实际,对气象灾害做好科学的调研,不断建立健全气象灾
害防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4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尚不能及时准确得发布
众所周知,气象灾害带来的后果往往都十分惨重,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信息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我国在这方面仍然有所不足,信息传播速度不够迅速,覆盖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很多负责基层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人员都难以及时准确得获得灾害的信息,发布时效也会大受影响。
2.5 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许多山区、农村地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造成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认识有所不足,自救知识宣传力度有待提升,群防群控方面更加缺失。
故而,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以及自救方面的知识亟待进一步的普及。
3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及建议
3.1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建立和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各种技术规范,强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气象防御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
3.2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要建立气象灾害各方面的防御系统以及应急处理体系;
要成立信息共享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体系;健全气象灾害的信息发布体系,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还要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系统;要建立突发天气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紧急处理系统;不断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的防御体系;强化雷电台风等气象灾害的系统建设。
3.3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对各地区的防灾减灾经验可以获知,防灾减灾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变得异常关键。
有关单位需要针对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展开科学有效的调研,对各项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做好建设和加强。
要确保各地的气象部门的职能能够充分有效得发挥,保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3.4 建设生态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生态自然环境拥有强大的自身能量,而绿化建设能够有效改造自然。
随着城市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深入,绿化面积的多少对于城市建设影响巨大,做好绿化建设,能够大大助力于气象灾害的防御。
据悉,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温度,环境气候干燥情况,且与周围的气体环流能够有效控制霜冻灾害的发生,减轻冰雹发生几率。
生态环境的建设,绿化面积的扩大,都是有效抵御气象灾害的措施。
3.5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知识宣传力度
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离不开群策群力的支持,故而需要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如何
有效防御灾害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尽可能降低灾害的损失。
此外,气象单位也需不断与时俱进,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灾害防御信息。
3.6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国家,通常一种气象灾害发生时,常常还会有其他次生灾害伴随发生,需要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动员各部门共同参与救灾抗灾活动。
为了能够尽快实现各部门联动,必须要通过平台的建立来配合这种联动。
我国已然成立了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及时的信息共享能够大大提升气象灾害的联动能力。
结束语: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灾害预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加快防灾抗灾设施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才能科学的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做到有备无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小峰等.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2] 郑国光等.中国气象现代化60 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7-98.
[3] 许小峰等.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4] 郑国光等.中国气象现代化60 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