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反射检查

神经系统反射检查

(1)肌张力降低或缺失:见于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灰质炎 和小脑疾病。 (2)肌张力增强:
①痉挛性:又称“折刀状”,见于锥体束损害 ②强直性:又称“铅管状”,伴震颤时称为“齿轮状”肌 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四)共济运动
检查方法: (1) 指鼻试验 (2) 对指试验 (3) 轮替动作 (4) 跟-膝-胫试验 (5) 闭目难立试验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1级,有肌肉收缩,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可以做水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克服阻力; 4级,肢体能克服阻力,但较正常弱; 5级,正常肌力。
(一)随意运动
临床意义: 骨骼肌随意运动障碍称为瘫痪
根据病变部位分: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根据病损程度分: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 根据瘫痪形式不同分:单瘫、偏瘫、交叉瘫、四肢 瘫和截瘫 中枢性瘫痪的类Hale Waihona Puke :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 髓型
1

2 感觉减退或消失


3 感觉异常


4 感觉过敏
5 感觉分离
感觉障碍的临床意义
感觉障碍类型
末梢型
神经根型
皮质型
脊髓型
脑干型
内囊型
三、运动功能检查
内容: 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 被动运动 共济运动
传导通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随意运动
肌力:指肢体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分级:0级-5级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需要的器具
叩诊锤 检眼镜 棉签
128 Hz 音叉 笔式电筒 大头针 等等
一、脑神经检查
面神经 功能:支配面肌运动和分管舌前2/3味觉。 检查方法:望诊额纹、眼裂、鼻唇沟及口角两侧
是否对称;嘱患者做皱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 吹口哨等动作,观察两侧是否对称。检查味觉。
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鉴别点 瘫痪范围 肌张力 肌萎缩 腱反射 病理反射
中枢性瘫痪 较广,单瘫、偏瘫、截瘫 增强 不明显 增强或亢进 阳性
周围性瘫痪 较局限,以肌群为主 降低 明显 减弱或消失 阴性
(二)不随意运动
1、震颤:躯体某部分有节律、不自主的抖动 (1)静止性震颤(粗震颤或大震颤),见于帕金森氏 病。 (2)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见于小脑疾病。 (3)姿势性震颤(细震颤或小震颤),见于甲亢或焦 虑状态。 (4)扑翼样震颤,见于全身性代谢障碍如肝性脑病、 尿毒症和肺性脑病。
症等
染、听神经纤维瘤等
二、感觉功能检查
注意事项: 1、被检者意识清醒时检查 2、先告知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配合 3、嘱被检者闭目 4、选择合适的检查顺序,对比进行
感觉平面
二、感觉功能检查
内容
浅感觉
1、触觉 2、痛觉 3、温度觉
深感觉
1、运动觉 2、位置觉 3、振动觉
感觉障碍的临床意义
疼痛:局部痛;放射痛;牵涉痛;烧灼样神经痛
肱三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二)深反射
3.桡骨骨膜反射:医生左手轻托腕部,并使腕关节自
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正常反应为前 臂旋前,屈肘。 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临床意义: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 神 经 瘫 痪 模 式 图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病变部位
中枢性 面神经核以上
周围性 一侧面神经或面神经核
病变范围
病变对侧颜面下部表情 病变侧全部面部表情肌麻痹 肌麻痹
味觉及腺体 无

分泌障碍
病因
脑血管疾病、肿瘤或炎 受寒冷刺激、耳部或脑膜感
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 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 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肱二头肌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
(二)深反射
2. 肱三头肌反射 :
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的肘部,嘱病人肘部屈曲,然后以叩 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 收缩,前臂稍伸展。 反射中枢在颈髓6~7节。
(一)浅反射
2、 腹壁反射
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 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 反应: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
腹壁反射
腹壁反射
腹壁反射
上部腹壁反射中枢--胸髓7~8节 中部腹壁反射中枢--胸髓9~10节 下部腹壁反射中枢--胸髓11~12节 上、中、下腹壁反射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肥胖、老
(二)不随意运动
2.舞蹈症:见于儿童脑风湿病变。 3.手足抽搐症:为缺钙而引起的阵发性手足肌肉的紧
张性痉挛。见于低钙血症或碱中毒。 4.手足徐动症: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展
扭曲动作,可重复出现,有意识时加剧。见于脑瘫、 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三)被动运动
肌张力: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检查方法: 临床意义:
年人,经产妇。 一侧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
(一)浅反射
3、 提睾反射:
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由下向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 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
反射中枢:腰髓1~2节。 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老年人及局部病变 (腹股沟疝 、阴囊水肿、睾丸炎)。
(二)深反射
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通过深部感觉器完成, 故称深部反射。 1.肱二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
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控制,当锥体束以上有病变时,反 射活动失去抑制,因而出现反射亢进。临床上根据刺激 的部位,将反射分为浅反射和深反射。
膝 跳 反 射 示 意 图
(一)浅反射
1、 角膜反射
角膜反射
反射弧:三叉神经眼支→脑桥→面神经核→眼轮匝肌作出反应 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间接角膜反射存在: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直接角膜反射存在,间接角膜反射消失:对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
(四)共济运动
临床意义: (1) 感觉性共济失调:与视觉有关,伴深感觉障碍,见
于感觉系统病变 (2) 小脑性共济失调:与视觉无关,不伴深感觉障碍,
见于小脑病变,如小脑肿瘤或炎症等 (3) 前庭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伴眩晕、恶心、
呕吐及眼球震颤,常见于梅尼埃病等
四、神经反射检查
反射(reflex)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 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 中任何一部分有病变,都可使反射活动受到影响(减弱 或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