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以养猪业为例,猪的出栏率由过去的一年多缩短为现在的六个月。
猪胴体瘦肉率由原先脂肪型猪的35%提高到55%左右,每头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多产15kg以上的瘦肉。
在水产育种方面,超高产已成为重要育种目标。
我国选育出的荷元鲤、三杂交鲤、丰鲤等良种,将鲤鱼的产量提高了30%以上。
中华鳖日本系和“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产量25%以上。
五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源动力。
目前,重大新品种选育逐步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公益性研究与企业投资的商业育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完善的科研、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产业化体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出台,企业对育种技术的创新日趋重视。
目前,包括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0强种子公司已开始建立自己研究机构。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不断被改造升级,育种效率和定向选育水平显著提高。
品质快速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杂交选育、轮回选择、系统选育等传统育种技术不断升级,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新品种的快速定向选育更加精准,育种效率不断提高。
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实现超高产育种。
对于已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稻、油菜、蔬菜等作物,将通过进一步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于尚未形成杂种优势利用配套体系的作物,将加快相应的遗传系统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三是在注重高产和优质的同时,将高产潜力与资源高效利用、抗逆稳产相结合,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集成作物种质资源学、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可综合评价优质、抗逆、资源高效相关新基因的育种价值;通过建立主要动植物抗逆性鉴定技术,创造更多的抗逆新种质用于育种。
四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将极大促进相关产业制度的创新,产业化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逐渐培育了现代种业和技术市场,也极大地促进了种业的竞争。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杂交种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种子、种畜公司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核心产品的研发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二、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种苗产业基础(一)“十一五”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研现状“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是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业种子种苗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建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组合推广应用,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
2006-2009年,我厅共立项428项,支持研究经费3.2亿元。
其中争取国家科研经费1.74亿元,省财政拨款1.46亿元。
在水稻、果蔬、生猪、家禽、奶牛、蜜蜂、优势特色水产品、竹木花卉等区域优势种子种苗产业链的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种子种苗产业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00多亿元。
在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技术,超高产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和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三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粮油育种。
一是多学科协作攻关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多项粮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一等奖3项。
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新品种(组合)水稻120多个,旱粮41个,油菜12个,申报品种权32个。
有10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水稻“国稻1号”、“浙粳22”、“钱优1号”,油菜“浙双72”、“浙双758”,大豆“浙春5号”、“浙鲜豆3号”,大麦“浙秀12”、“浙啤33”及玉米“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相继被列为我省主导品种;迷你甘薯“金玉”、“心香”等在全省各地广泛种植。
目前自主育成的籼型杂交稻组合约占全省籼型杂交稻推广面积75%左右,粳型杂交稻占88%以上,早籼、晚粳、晚糯占90%以上,双低油菜占85%以上。
二是研究成果国内领先。
(1)超级稻研究国内领先。
省“8812”计划选育的组合“协优9308”是我国第一代超级稻的典型代表,“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杂交籼稻“Ⅱ优7954”在云南永胜现场实割验收亩产达1195.2公斤,产量达世界一流水平。
“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方法”“钱优0508”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前者获国际发明专利金奖、专利评估值达3.32亿美元。
(2)双低油菜育种国内领先。
相继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种12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
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72”,被农业部列入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之一,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和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印水型不育系已成为全国广泛应用的第二大类不育系,已有230个(次)该类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4.7亿亩,年应用面积达4500亩以上,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23%。
三是攻克难题,品种培育取得突破。
(1)高新技术育种取得突破。
创建一批新的育种材料,成功选育出国稻系列和218系列组合。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成功育成常规稻“航育1号”和杂交稻“中浙优1号”。
(2)高效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通过主动设计育种目标,首次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和常规回交育种等技术有机结合,从配组到应用于生产比常规方法提前5-6年,育成南方主栽优质稻品种12个、优质不育系2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
(3)产量和品质结合取得突破。
在香型优质稻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米质达国标一级的超泰型香稻“中健2号”和清香型香稻“航香18”,“香稻骨干亲本的利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质不育系“中浙A”等的选育成功,对配制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发挥了关键作用。
(4)杂交晚稻和籼粳型杂交稻育种取得突破。
近年来连作杂交晚稻育种已有明显起色,一些新品种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如连作杂交晚稻新组合“天优华占”,在省“8812”计划联品和国家区试中均表现突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育成的“甬优6号”,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籼粳杂交稻。
四是机制创新,水稻单产和推广应用取得突破。
近年来,采取科研-推广-企业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种业的快速发展,“中浙优1号”、“国稻6号”、“甬优6号”、“Ⅱ优7954”等新组合在全省各地多个百亩示范方超800公斤,多次刷新了浙江或全国高产记录。
倡导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如中国水稻所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合作开发“中浙优1号”,2007年即突破150万亩;浙江农科院与浙江农科种业联合开发“II优7954”;宁波农科院与宁波种子公司联合开发“甬优6号”。
2.蔬果育种。
一是育成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出口加工蔬菜、水生蔬菜及替代进口蔬菜新品种36个,通过国家鉴定或省审(认)定累计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次,新增社会效益约45亿元。
获国家和部省科技奖项1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
二是育成了梨新品种‘脆绿’,杨梅新品种“黑晶”,葡萄新品种‘早甜’,柑橘新品种‘红玉柑’,猕猴桃‘华特’等一批水果新品种。
同时果实套袋、避雨栽培、“三疏一改”、完熟栽培、果园滴灌、肥水同灌、采后分级包装等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果品的产量与品质。
我省的水果平均单产在700公斤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宫川温州蜜柑、玉环柚、胡柚等果实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早熟砂梨质量位居南方各产区之首;杨梅的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软条白沙’、‘丽白’、‘大红袍’等枇杷品种,2009年获得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
3.畜牧育种。
一是新培育了嘉兴黑猪新嘉系、杜洛克猪新品系、龙游大约克新品系;建立了猪联合育种技术体系;克隆了一批主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和分子标标记;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的种质性能和生产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优良种猪推广数量达8万多头,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
二是培育了绍兴鸭系列配套品系、仙居鸡肉用系、梅岭土鸡和振宁土鸡等优质鸡配套系。
绍兴鸭配套系青壳2号品系生产性能世界领先,绍兴鸭及其配套系已成为国内养殖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蛋鸭品种。
三是组建了大规模的奶牛高产核心群,进行了奶牛耐热性改良研究;开展了湖羊肉用系的选育;完成了新一轮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和规模奶牛场良种登记工作;长毛兔、肉兔和獭兔种质和生产性能均居于全国前列,长毛兔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四是蜜蜂种质居全国前列。
培育的王浆高产蜂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2009年浙江浆蜂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