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官埠教育总支郑昌茂3
【摘要】课堂教学要高效不能只讲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是操作层面的内容。
要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然后再操作。
课堂教学要高效,作为教师要先处理好三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充分关怀学生、具有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
在此基础上,再采取适当教学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高效,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关系;关爱;德性。
实行新课改后,大家都在探讨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先后探讨出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策略有:重过程的教学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提供真实学习情景的教学策略、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等等。
其实,课堂要高效不能只谈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是操作层面的内容,我认为:“做任何事情必须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然后再操作。
”因为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行动,有怎样的思路,才会有怎样的出路,有怎样的认识,才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由此可见,思想与认识要比教学策略重要得多,下面我就高效课堂谈谈我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八、九个年头,那么,新课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其内在的实质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会说:“为什么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不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素质不高吗,不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能力不强吗,不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吗。
”这是改革的原因,但是这只是表面原因,如果我们再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素质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能力不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呢?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分别在高中、初中和小学生的黑板上画了这个图形,然后问:“这是什么”?
高中生答:圆,别无其它答案。
中学生答:圆、鸡蛋、乒乓球等。
小学生的答案除了上面的答案外还有如下答案:歌唱家的嘴巴、老师的眼睛(发怒时)。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吗?
案例二:研究者向千余名中小学生提问:“树上有5只鸟,一位猎人举枪向树上的鸟开了一枪,请问:树上还有多少只鸟?”
初中生的答案有0只、1只和2只,而小学生还有一种答案为3只,为什么呢?因为5只鸟是一家,猎人开枪打死了鸟爸爸,吓飞了鸟妈妈,还剩下3只鸟宝宝,不会飞。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吗?
这两个案例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想象力没有小学生丰富,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因为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创造的源泉和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
”德国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领域就是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性,而研究者的调查显示: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如小学生,难道高中生还不如小学生吗?我们说知识方面高中生要多、要广,但想象力不如小学生,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产物。
传统的教学是以“满堂灌”和“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因此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缺乏想象力,也就缺乏创造、创新。
(2)、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结果。
前面案例中的小学生为什么能把那个图形想象成我们老师的眼睛,是因为老师的行为(教学的方式方法)触动了她,让她记忆深刻,她就能将这个表象进行加工,进而得出想象力丰富的答案。
我们说这个时候的小学生似乎还有创新能力,但渐渐地,她就会发现老师发怒的眼睛在告诉她答得不对,告诉她不行,她也会发现,老师发怒的眼睛在逼着她说出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慢慢地,她也就不敢回答问题了,慢慢地,她也就不会再那么有想象力了,慢慢地,她也就开始讨厌上课了。
(3)、是我们的课堂不和谐、不宽松所造成的。
课堂和谐是不同的学生都有存在的权利、自由,不将某些学生打入另类,也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不遗弃。
课堂宽松是指课堂上要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反思。
包容学生错误不是包容学生纪律上的错误。
然而,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侮辱的现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却自认为是宽松课堂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我们说,宽松不等于轻松,紧张并不等于慌张。
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高效在思想认识上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课改的文章都提出要正确处理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这句话抓住了要害,但新课改进行了八、九年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了吗?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即就是平等民主的交往合作关系,这与传统的师生关系截然不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
因为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培养的过程,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
我领略过,我读小学时,有一位教师因为我没有答对提问而将我狠狠批评了一顿,我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打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学她的这门课了,成绩自然一塌糊涂,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更谈不上交往合作了。
很早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师生双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老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例如:“成功教育”让教师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学会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新教育”则倡导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首先应该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亲和的师生对话通道,教师的职责是消除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和惰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新基础教育”更是从人的生命实践活动出发,注重在师生多相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中,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展现和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和精神价值。
因此,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必定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新的价值追求。
2、教师要多方面关怀学生
教育不仅是教学生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学校具有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或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内涵非常丰富。
包含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从教好每一个学生开始”、“关注每一个、尊
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一个都不能少”等先进的育人思想。
这些育人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关怀学生”。
所以教学改革必定成功。
3、教师应具备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
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的个体与个体的汇聚,师生是一种照料的责任;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还是价值观的塑造;学校培养的人不只是妙手著文章,还要铁肩担道义;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殿堂,还应是品德的高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期的“传道”,不只是传课堂课本之道,不只是知识之道,还有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道;新时期的“授业”,不只是课业,也有人生之大业;新时期的“解惑”,也不只是讲解数学难题,还需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情怀。
所以,当一个人接受了教师职责,他就应接受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去寻求高尚的责任。
总之,一个教师只有在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真心关爱他的学生,具备超越普通公民德性的基础上,再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高效,促进学生学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