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启动了经济去杠杆进程。
2018年4月,中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分部门、分债务类型去杠杆。
鉴于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杠杆率快速提高,2018年1月,在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强调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
2018年3月,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再次提出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遏制房地产泡沫化。
杠杆率有宏观、微观之分。
宏观杠杆率是指债务总规模与GDP 的比值,通常被作为判断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
微观杠杆率则是指权益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比率,用来衡量经济主体(企业或居民家庭)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的比例。
杠杆率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居民部门杠杆率适度提高有利于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但杠杆率过高,可能导致债务风险加大、经济过热、泡沫积聚(李佩咖、梁蜻,2015)。
阿代尔·特纳所著的《债务和魔鬼》指出,在经济下行期,居民信贷助推了房地产繁荣和经济萧条,导致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后的债务积压和经济衰退。
吴卫星等(2018)指出,适度负债既可以平滑不同时期的消费,提高家庭跨期总效用水平,又能加快家庭财富增长速度。
但过度负债会增加家庭还款压力,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一、现阶段中国居民杠杆特点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日本等现阶段我国居民杠杆特点、风险及防范华红梅【摘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居民债务余额及杠杆率均快速上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居民杠杆率增速过快,家庭部门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其影响并不仅局限于家庭部门内部,还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宏观经济风险,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居民杠杆特点,再分析了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所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加剧房地产泡沫风险、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引发局部地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最后提出了防止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杠杆;结构性去杠杆;经济新常态;房地产泡沫【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投资者情绪对A 股收益反转的影响机制研究”(FJ2018C048)。
【作者简介】华红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Apr.2019No.4Gen.5852019年4月第4期总第585期◆金融研究◆发达国家在不断地去居民杠杆,而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速却明显快于企业和政府。
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现阶段中国居民杠杆无论从数值上还是结构上都出现了些新问题、新情况,须引起政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1.居民杠杆率上升过快。
2008年以来,我国居民债务余额及杠杆率均快速上升。
2018年12月我国居民债务余额达47.90万亿元,是2008年的8.4倍。
衡量居民杠杆率最常用的指标是居民债务和GDP之比。
根据国家金融实验室《中国去杠杆进程》系列报告,1993~2008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由8.3%上升到17.9%,年均增长不到1%;2008~2018年,年均增幅3.53%,由17.9%上升到49%,不仅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的会影响一国中期经济增长的30%的标准,也超过了会影响金融稳定的65%的标准。
我国人均居民收入只占GDP四成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
所以用国际常用的居民债务与GDP之比来衡量时会低估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不能准确反映居民的偿债能力。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以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家庭债务状况更为准确。
按照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田国强等的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经超过美国同期水平,更是逼近美国金融危机前峰值,中国家庭债务负担已不容乐观。
2.居民部门贷款占总贷款比重逐渐增加。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市场需求疲弱,企业盈利水平下降,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积极性减弱,而转向相对安全的居民贷款。
从表1中可知,从2016年以来,金融机构总贷款中居民部门贷款在逐渐增加。
而相对应地,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却在下降。
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首次为负,已经发出了危险的信号。
3.居民消费性贷款中,住房贷款占据主体地位。
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中可知,2012~2018年,居民住房贷款余额从8.1万亿元增至25.75万亿元。
2012~2016年,中国居民消费性贷款中,居民住房贷款一直在7成以上,占主体地位。
2017~2018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均在68%以上(表1)。
4.中国居民存在大量的隐形债务。
中国居民杠杆率的统计口径中只是测算了居民部门从金融机构处获得的本外币贷款总额,没有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P2P网贷、信用卡应偿信贷、亲友间民间借贷、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贷款、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类产品、现金贷等隐形债务。
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5602.83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5049.78亿元。
根据第一网贷发布的《2018年中国P2P网贷年度简报》,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国P2P网贷的贷款余额为12094.21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指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61万亿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
人行公布的《2018年三季度小—住户贷款总贷款比例%2016.6299866106692128.12016.12333729112055229.82017.6371555120213030.92017.12405150125607432.32018.6441322134809932.72018.12478954141751633.79表12016.6~2018.12居民部门本外币贷款与总贷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经济论坛2019·4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721亿元。
再加上数据较难获得的亲友间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用类产品、现金贷等隐性债务,中国居民的实际杠杆率还将有一定程度提高。
5.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速超过消费贷款,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
2017年开始,各地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常规购房渠道受限,居民不断寻找新的途径贷款买房。
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从2016年末的4.94万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末的8.81万亿元。
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速超过消费贷款,最高增速达到40%。
高成本、风险大的短期消费贷款、首付贷、现金贷、信用卡透支等作为住房贷款的替代形式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加大居民负债风险。
2017年11月,住建部会同人行、银监会联合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严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提供“首付贷”、房地产场外配资等购房融资产品或服务;严禁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此后,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增量还是很大。
6.居民杠杆率城乡、区域分布失衡。
购房贷款是中国居民部门加杠杆的最主要动力。
中国农村住房自有率高,农村居民收入低且不稳定,贷款可得性低,购房无杠杆或杠杆很低。
居民杠杆主要集中在城市。
中国居民杠杆率区域分布也存在着严重失衡。
一、二线城市相对较高,而三、四线较低。
尤其是居民人均收入不高,但近年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居民杠杆率就更为突出。
比如厦门、合肥、郑州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债务隐患。
从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中可知,2017年,居民杠杆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分别是:上海(65.5%)、浙江(65.4%)、甘肃(59.8%)、广东(59.1%)、北京(58.8%)、福建(57.5%)、重庆(50.6%)、宁夏(49.3%)和江西(49.2%)。
其中上海、浙江、广东、福建、重庆住户部门债务与存款的比例以及债务收入比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闵晓鸣、欧阳秋测算了我国20个省市2017年居民杠杆率水平,发现呈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发达地区居民杠杆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杠杆率次之,而偏远地区杠杆率较低。
二、中国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的风险中国居民杠杆率增速过快,家庭部门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其影响并不仅局限于家庭部门内部,还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宏观经济风险,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因为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居民部门债务过度扩张而引发的。
1.推动房价上涨,加剧房地产泡沫风险。
近年来,住房价格大幅上涨,居民家庭房地产消费需求旺盛,居民加杠杆从金融机构贷款买房,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上涨,从而刺激居民房地产投资需求以及投机需求,引发新一轮房价飙升。
房价上涨、居民加杠杆、信贷扩张、地价房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房地产泡沫风险不断加剧。
2.大量资金沉淀于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相反,房价高涨,房企盈利水平高。
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积极性减弱,而转向更安全稳妥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及居民住房贷款。
房地产市场吸纳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进一步挤压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企业融资困难,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阻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居民杠杆率高企,家庭债务总量不断积累,住房消费透支和挤占居民的其他消费需求,妨碍了居民对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娱乐、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投入和我国消费升级战略的实施。
◆金融研究◆祝伟、夏瑜擎(2018)分析发现拥有住房的居民家庭户主的抑郁程度相对较高,住房购买行为显著降低了居民的家庭福利水平。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已从2008年的21.6%下降至2018年的8.2%。
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教授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杠杆率整体上与家庭消费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家庭部门加杠杆的速度加快,家庭债务对消费的挤出作用愈加明显。
3.居民家庭债务违约风险加大,引发局部地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经济较高水平增长,房价持续上涨,家庭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是支撑居民部门一直以来不断加杠杆的隐含假设。
一旦经济下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居民可持续偿债能力下降,难以支撑高房价,居民抵押住房价值低于未偿还的银行房贷余额,大量购房者债务违约不还贷。
继而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开发商资金回收困难、资金链断裂,连带土地价格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崩溃,最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给整体金融经济带来重大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