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当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当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薛宏立吴莉芳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全方位利率风险来源入手,解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实逻辑,以及从现实逻辑中衍化出来的多角度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组合,进而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可以使用的四大利率风险度量工具和两大利率风险控制工具。

最后,结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和我国利率风险的特定结构,作者提出了一个对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比较现实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作者简介:薛宏立,山西太原人,经济学博士,中国光大银行资金部副处长。

吴莉芳,山西大同人,经济学博士,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计划财务部。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波动或市场价值与预期值的偏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面前一向处于被动地位,加之认为中央银行会对其遭受的利率风险损失进行弥补①,所以商业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方面意识淡薄,只重视经营风险,忽略利率风险。

今年8月份之前,央行已经三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三次加息,表现为三种加息结构,三种加息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从正面影响到基本中性影响,再到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央行在向商业银行敲响利率风险管理的警钟②,也意味着利率风险管理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一、全方位的利率风险来源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五类:1、再定价风险:资产与负债再定价的时间不一致引致的风险自1996年以来持续8年的降息周期中,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特定的适应降息环境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

从负债方来看,由于存款利率期限结构逐步趋于平坦,1-5年存款利率期限溢价长期仅为81BP,居民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趋势。

2000-2006年,活期存款占比从33.08%上升为48.3%。

从资产方来看,由于贷款利率期限结构逐渐陡峭化及国内长期融资对银行的严重依赖等原因,中长期贷①邓丽琳 .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J]. 新金融 . 2006.05。

②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11月7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强调: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主体要学会认识和应对利率风险问题。

款增速高于短期贷款。

2000-2006年,1-5年贷款利率期限溢价从18BP上升为45BP,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从25.4%上升到47.3%。

资产负债的这种变化使得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负且有加大趋势,这种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上升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③。

在2005年开始的升息周期内,“央行存贷款加息幅度相等且活期存款不加息”的加息模式,又给商业银行一个“美妙的幻觉”,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天然适合于升息周期,在升息周期中利率风险相对较小”④。

这种幻觉符合以下逻辑推理,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1年以上)基本都是浮动利率的,随着加息在一年内进行重新定价,利息收入增加;而中长期负债(1年以上)基本都是固定利率的,不随着加息进行重新定价,利息成本不变;再加上负债的50%都是活期存款,在活期存款不加息的前提下成本不变。

因此,加息对商业银行是有好处的,没有利率风险,不需要利率风险管理。

然而,央行加息模式改变(活期存款也加息、存贷款加息幅度不等)打破了商业银行的美妙幻觉,10年经营惯性导致的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负缺口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麻烦。

如招商银行3个月内再定价缺口远小于0,将面临年度净利息收入减少风险(见表1)。

2、基差风险:资产与负债再定价的时间虽然相同,但利率变化的幅度不同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管制利率负债支撑市场利率资产。

在目前双轨运行的利率体制下,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由央行制定,占资产比例20%左右的国债、同业拆借等的利率却随行就市,两者之间虽有关联但变化并不同步,由此导致基差风险。

比如2005年3-9月,存款利率并未调整,市场收益率曲线却大幅度变动(见图1)⑤。

③期限不匹配是银行经营中的常态,风险管理良好的银行会在科学预测利率基础上,有效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但是一旦预测失误或者资产负债结构不能及时调整,将会酿成严重后果,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就是因为利用短期储蓄存款来支撑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在短期利率大幅上升后使全行业陷入危机。

④吴莉芳. 加息模式变化凸显商业银行利率风险[N]. 上海证券报. 2007-8。

⑤吴莉芳、薛宏立. 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受到多重挤压[N]. 金融时报. 2005-11。

(2)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同。

央行出于不同的调控意图,有时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往往并不同幅,如表2。

银行的资产负债在面临中央银行非对称利率调整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基差风险组合,这些组合效应的叠加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基差风险。

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规模估算可知,存贷款加息幅度一致且活期利率不动时(3月18日加息),对净利息收入是正面影响0.5~0.8亿元;存款加息幅度大于贷款加息幅度且活期不动时(5月18日),影响基本中性;存贷款加息幅度一致但活期也加息时(7月20日),负面影响-1.5~-3.0亿元。

可见,基差风险影响之大。

3、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率曲线出现异常波动收益率曲线风险一般表现为收益率曲线反转风险和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风险。

(1)收益率曲线反转风险。

一般情况下,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但在两种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斜率可能为负,第一是市场预期将进入降息周期,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

如07年上半年美元收益率曲线斜率为负。

第二是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尤为普遍,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的隔夜利率一度高达300%,这对那些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会造成很大风险。

(2)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风险。

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品种逐渐拓宽,资产方面,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债券投资余额占总资产的1/5;负债方面,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改善其负债结构,如兴业银行(500亿),这些头寸的市值对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十分敏感。

截至2007年7月底,商业银行持有各类债券83283亿元,平均待偿期限为3.7年,平均修正久期为3(今年三次加息使得久期为3年的债券收益率大约上升70BP),那么全部商业银行债券市值损失为1749亿元。

假设待售账户债券为总量的三分之一,那么其市值损失为583亿元。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待售账户市值损失直接冲减资本金,意味着全部商业银行净资产减少583亿元。

4、期权性风险:内含期权改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敞口期权性风险可以分开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内嵌式期权产品的大量存在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敞口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准确度量敞口风险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国内银行含权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往往在一些产品中嵌入某种期权,如资产方可提前还贷的抵押贷款、债券提前赎回,负债方如定期存款提前提取权等都包含着这种期权。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很难对期权进行合理定价或收取合理期权费进行风险补偿。

由于银行是期权的卖方,一旦市场发生不利变动理论上将会给银行带来无限损失,特别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或者缺乏定价技术,往往没有能力向客户收取合理的期权费进行补偿,从而使得期权性风险成为利率风险控制中最为困难的一环。

5、计结息风险:计结息规则放大利率风险活期储蓄存款的计结息方式使得加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雪上加霜。

我国活期储蓄存款计结息方式采用“按季结息,并按照结息日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

中国商业银行一年中的四个固定结息日为3月20日、6月20日、9月20日和12月20日,7月20日央行宣布活期存款利率从0.72%上升到0.81%,因为不分段计息,这意味着0.81%的利率要倒溯到6月21日开始执行。

截止7月底,全国金融机构活期储蓄存款余额为63740亿元,将因为计结息方式而多付出利息成本4.8亿元。

总的来看,五种形式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已经全面显露,其中重定价和基差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而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将会伴随市场化步伐而逐步成为利率风险的重要来源。

二、多角度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1、利率风险管理的现实逻辑⑥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危机,使利率风险开始进入银行管理层和监管当局的视野。

90年代末巴塞尔Ⅱ正式提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标志着对利率风险实施监管成为共识。

⑥潘文波、张中朝.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 新金融. 2007-05。

(1)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容易诱发利率风险的过度膨胀。

利率风险具有“风险滞后”和“收益当前实现”特征,银行不合理的盈利诉求很容易转化为利率风险的简单膨胀,从而伴随着盈利增加出现利率风险的急剧扩大。

另外,不同于信用风险的逐笔暴露特征,利率变动对单个银行和整个银行业的所有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的影响具有瞬时性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率风险如果控制不当会引发重大风险事件。

(2)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使得利率风险凸现。

近年来,我国运用利率工具加强宏观调控日益频繁,加之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利率环境的波动性显著增加。

例如2007年3-7月份短短的5个月内,存贷款利率调整达三次,而且存款利率曲线呈现陡峭化特征,贷款利率曲线则呈现平坦化特征。

如此频繁的利率调整幅度和加息模式的改变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日益严峻。

此外,2006年起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要求部分资产负债实施“市值重估”,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由此,利率波动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实时暴露,使银行账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3)国内银行收益模式包含着巨大的利率敏感性。

目前,净利息收入是国内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从2006年的数据来看,除中国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为78.9%外,其他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均在90%以上。

而国外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60%以下,例如花旗银行2004年度该比例为50.4%,而同时期摩根大通银行该比例则更低,仅为34%(见图2)。

如此严重依赖净利息收入的收益模式,使得利率风险管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至关重要。

图2 2006年中外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对比图0.0%20.0%40.0%60.0%80.0%100.0%中行工行建行交行花旗摩根大通2、多角度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讨论利率风险管理目标:(1)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范围。

利率风险管理应当涵盖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但主要是银行账户。

对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一般不在同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内进行管理。

(2)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职责。

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职责,主流的观点有两种。

保守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以避免利率波动造成净利息收入大幅减少为主;而积极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则是双重的,不仅要控制利率风险敞口,而且要在可接受的利率风险限度内使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