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_高二政治教案_模板【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因和外因的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天下第二个问题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中的有些同学可能见过母鸡孵化小鸡的过程,老师要问了,一只鸡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为小鸡?(提问)鸡蛋变成小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必须是种蛋,第二必须有适宜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二者的作用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这里所说的种蛋,即受精的鸡蛋,原来种蛋产出时,受精卵就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了,胚胎本身就存在着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其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性状遗传信息,正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才决定了鸡蛋能够变成小鸡。

而且只能变成小鸡,这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也就是内因,由此可见,内固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我们在看,尽管种蛋是孵化出小鸡的根本原因,但适宜的温度也是不可缺少的,得不到适宜的温度,种蛋同样孵化不出小鸡,由于外界的温度总是低于体温,不适宜胚胎的发育,所以种蛋产出后,胚胎的发育处于停滞状态,如果存放时间过长,胚胎就会死亡,给予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会继续发育,长成小鸡,种蛋与温度之间的矛盾是鸡蛋变成小鸡的必备条件,也就是外因,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国科学家曾在辽宁挖掘出了一些在泥炭层中沉睡了一千多年的莲子,人们把古莲子种下去,两年后竟开出了粉红色的荷花,你能用我们所学的哲学观点对这一现象作出简要的解释吗?(提问)我们在回到鸡蛋变成小鸡的例子,如果我们把种蛋换成未受精的鸡蛋或石头,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能不能孵化出小鸡?(提问)这说明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以上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那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有何方法论意义呢?P78首选,要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P78[1] [2] 下一页3.7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理解: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运用:⑴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⑵运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观点,对当前某一领域的形势发表见解。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

觉悟方面⑴初步学会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⑵学会正确评价人和事,明白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有利于增进团结和理解,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⑶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借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教学难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教学方法事例说理法、自学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2003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

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

从利上讲,三峡工程完成后,可以使长江、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l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使1500万人免受洪水威胁:它1500发电量相当于6.5个葛洲坝工程,每年可送出846亿千瓦时的强大电力;三峡建坝后形成的“高峡平湖”可使川江航道100多处险滩全部淹没,万吨级船队从宜昌直达重庆......秭归新县城巴东新县城6月11日,一艘水翼飞船从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驶过。

三峡水库实现135米蓄水目标后,长江三峡西陵峡和三峡水库库首景色更加怡人2003年6月11日拍摄的三峡大坝全景[1] [2] [3] [4] 下一页3.6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能力方面①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经过剪辑的“辽沈战役”电影资料、录像机、投影仪、自制胶片教学过程忆旧导新1.复习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设疑: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3.录像: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提问: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攻克锦州战役图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一、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6页第2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1] [2] [3] [4] [5] 下一页《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的概念。

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明确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方面:通过对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对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觉悟方面:增强商品质量意识,认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教学难点:商品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按照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设疑引思,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

我先来复习一下。

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学生回答][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说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

那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讲的那个小故事吗?甲部落的首领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领相遇,偶然的他们两个就用一头牛和300斤大米进行了交换,这个时候商品产生了。

那我们的故事还没讲完。

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一个他们为什么要交换呢?二是他们为什么能够交换呢?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下商品的基本属性。

[讲授新课]二、商品的基本属性[师]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过交换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

一件劳动产品要想实现交换,它首先就必须得有用,得能够满足别人的某种需要。

没有用处的东西,是不能够用于交换的。

所以商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基本属性,对于这个属性我要强调几点:第一、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板书〉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去交换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商品对自己是否有用。

没有用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去交换的。

所以商品要想实现交换就必须得有用——即有使用价值。

第二、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比如说:煤能够满足人们取暖、做饭的需要,而蔬菜可以满足人们吃饭的需要┈┈煤、蔬菜是不同的商品,那么他们满足的也是人们不同的需求,即它们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

第三、同一种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手机,这样一种商品,具有很多的功能,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上网、娱乐、摄相、甚至有的手机还可以看电视。

同样是一种商品,它就可以满足人们许多不同的需求,即手机这一种商品就有很多不同的使用价值。

到此,我们就应该能够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呢?[生]因为甲部落的牛和乙部落的大米都有使用价值,但是牛和大米的使用价值不同,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所以甲乙需要交换。

[师]答的真好,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回答喝彩。

牛和大米满足的是两个不同部落的人的不同的需求,原由是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造成的。

为什么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呢?这是由这两种商品自身的物质构成和其化学成分决定的,而这些都属于物质自身的自然的属性。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