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讲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6 讲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化学剩磁(chemical remanent magnetism): 是指在地磁场中, 某
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点稳定的条件下,经过相变过程(重结晶)
或者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
粘滞剩磁(viscous remanent magnetism) :是指岩石在长期的地 磁场作用和一定温度下所获得的随时间逐渐增加的剩磁。 其中前三种为原生剩磁,后一种为次生剩磁(需要退磁)。
件,其变化周期各异,即控时性不同。如地磁极性倒转的持续时间 短的一般为0.05—0.1Ma,长的可为0.5—1Ma。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1、磁极性地层单位
磁极性地层单位:是指在正常地层序列中,以其磁极性基本一致 而组合在一起,并以此区别于相邻单位的岩石体(据《中国地层指 南》,2001)。 磁极性地层单位极性特征有三种情况:
地 质 时 期 偏 极 性 超 时K 年 龄Fra bibliotekAr 正
M ) a
向 极 性
中 间 极 性
反 向 极 性
边 界 年 龄 ( M a )
极 性 时 间
极 性 事 件

2 .6 8
. 3 0
2 3 3
. 9 .2 卡 伊 纳 0 . 1

新 生 代 晚 期 地 磁 极 性 年 代 表
0 .73 1 . 0 0 .9 0 0 .9 7 贾 拉 米 洛
剖 面 m 3 0 5 0 磁 率 线 化 曲 7 0 9 0 10 1 10 3

( ×0 6Ik L 1 —S )9 S 0
2
4
L 1
6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M 0 0 20 40 60 80 120 160180 × 10 Sk I( )
— 6
M 0
L L 9
L 9
L 1 0
5 5
L 1 0
L 1 1 J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2、地磁极性年表
根据化石带和岩石的绝对年龄值建立地层层序后,确立各层序的 地磁极性,列出年龄—地层—地磁极性对应的序列表,这种表称为 地磁极性年表。
建立地质时期地磁极性年表是磁极性地层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1969年,A.cox等人首先综合编制出第一个4.5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 表。此后,随着K—Ar法测年手段的改进,加之国际地层规范有关 术 语 的 规 定 , 一 些 新 的 地 磁 极 性 年 表 相 继 作 出 。 J.A.Jacobs (1984)作出了新生代晚期地磁极性年表。
巨时 超时 时 亚时 微时
巨时间带 超时间带 时间带 亚时间带 微时间带
107—108 106—107 105—106 104—105 >104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磁极性地层单位:极性带是基本单位.通常每个极性带是以自身所 特有的极性为基本特征,其时空位置均以上限和下限来区分,这种 界限被称为转换带,标志着两种相反极性符号的变化。 极性带的延续时间:在105—106年。例如距今2.4Ma至0.73Ma间的 一段极性,基本上以反向为主,称其为松山反向极性带。 磁极性地层柱状图中,正向极性带(亚带或超带)通常用黑色表 示,而反向极性带(亚带或超带)则用白色表示。
1 .7 6 奥 杜 威 2 . 0 1 2 2 2 2 .8 7 .0 1 .4 留 尼 沃 0 .2 1 .1 4 ‘ × ’ ?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一、概念及定义 二、磁性地层学的原理 三、磁化率地层学 四、极性磁性地层学 五、长周期磁性地层学及视极移曲线磁性地层学 六、现状与前景 七、采样、制样、加工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一、概念及定义
• 磁性地层学(Magnetic stratigraphy):是根据岩石的磁学特 征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由于磁化率与古气候、地质事件、沉积物源及沉积物颗粒大小, 尤其是古气候或地质事件有重要的联系,而古气候或地质事件的垂 向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同的。 所以,地层剖面中磁化率的垂向分布特征能反映这种古气候或地 质事件的垂向变化。
因此,通过研究地层中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可以进行精确的地层划 分、对比。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参数。铁磁质物质的磁化率随外磁场的大小而变化。具有下列规律, 即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的关系:M=κ/H,κ为磁化率。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磁性物质可分为三类,即抗磁质、顺磁质以及铁磁质。 上述三类物质在常温下受到外磁场作用时的磁化效果存 在以下不同:前者产生的磁矩与磁场相反,而后两者产生 的磁矩与磁场相同; 前两者产生的的磁矩较弱,而后者产生的磁矩较强; 前两者的磁化过程是可逆的,而后者的磁化过程是不可 逆的。
概念:在恒定磁场的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 到居里点以下,在通过居里点附近(阻挡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 剩磁,称为热剩余磁性,即热剩磁。
特点:强度大,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稳定性高和可加性等特
点。一般来说,火成岩的剩磁即来源于热剩磁。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沉积剩磁(depositional remanent magnetism):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其中的铁磁质颗粒在水中沉积时,受当 时的地磁场作用,沿地磁场方向定向排列;或这些磁性颗粒在沉积 物的含水孔隙中转向地磁场方向,沉积物固结后,按地磁场方向保 存下来的磁性,称为沉积剩余磁性,即沉积剩磁。其稳定性较热剩 磁小 。
三、磁化率地层学
磁化率地层学应用最好的是第四纪地层,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的 黄土—古土壤层。 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代表不同古气候条件的黄土和古土壤有 明显不同的磁化率值,因此,可以利用磁化率曲线来辨别黄土层和 古土壤层。
即使是一些肉眼不易辨别的弱古土壤层也可以用磁化率曲线辨别。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1)整个单位为单一的极性;
(2)可由正向与负向的交替组成;
(3)以正向极性为主又包含了次要的负向极性,或者相反。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磁极性地层单位的等级及其时间跨度的划分(据岳乐平等,1996)
磁性地层极 性单位
地质年代等 级
年代地层单 位等级
时间跨度等 列(年)
极性巨带 极性超带 极性带 极性亚带 极性微带
二、磁性地层学的原理
1、地球磁场的时空特征(地磁场三要素)
③磁场强度(磁感应强
度):是指磁场强度
矢量的绝对值,地球
平 均 为 50μt ( 微 特 斯
拉),在赤道附近最 小,为30μt。
F等值线图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2、磁性地层学分支学科
磁性地层学分为三类:①以周期约10 2—10 4a的地磁场长期 变化为依据,称长期变化磁性地层学;②以周期为10 5—10 7a 的极性带为依据,称极性磁性地层学;③以磁化率变化为依据
• 磁性地层学以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和磁化率的特征和变化作为基
础。前者主要基于地球磁场的极性倒转以及长期变化性质; 后 者取决于来自于气候异常或火山活动以及外星撞击的区域性磁化 率异常。
二、磁性地层学的原理
1、地球磁场的时空特征(地磁场三要素) •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 受磁性物质作用的空间称 为地磁场。 • 地磁场近似于一个由在地 心放置的磁棒所产生的磁 偶极子磁场。 • 磁南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 磁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
称为反向极性(Reversal,用R表示)。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四、极性磁性地层学
但是在一定的地质时间里,地球磁场的极性是一定的, 与现今磁场极性方向一致或相反。
三个重要的特征:全球性,同时性,控时性.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四、极性磁性地层学 全球性:是指地磁场倒转事件具有全球分布的特征。 同时性:是指同一地质时期的岩石中所记录的地磁场特征相同。 控时性:泛指极性转换变化的周期或持续时间。不同类型的地磁事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剩磁(remanent magnetism)
不同类别的岩石获得天然剩余磁性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有以下几种剩磁方式:热剩磁、沉积剩磁、化学剩磁、
粘滞剩磁、等温剩磁及非粘滞剩磁。
其中以沉积剩磁和热剩磁在极性磁性地层学中使用较多。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热剩磁(thermoremanentmagnetism):
的磁化率磁性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当中,极性磁性地层学应用最广。 长期变化磁性地层学以及磁化率磁性地层学常辅助于极性磁 性地层学在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发挥作用。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3、磁化率及剩磁的概念
磁化率(magnetic susceptibility)
磁化率是表示在外磁场中物质被磁化的难易程度,是一个重要的
岩石次生剩磁的清洗
(测试,逐步增幅交流磁场或加热退磁)
注:1.边退磁边测试、逐步增幅、退尽剩磁的意义。 2.不同载体剩磁与原生、次生剩磁的关系。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三、磁化率地层学
磁化率地层学(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tratigraphy)是以 磁化率变化为依据的磁性地层学。
二、磁性地层学的原理
1、地球磁场的时空特征(地磁场三要素)
• 地磁场的三要素:磁 偏角、磁倾角、磁场 强度。
①磁偏角:是指磁子午 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 夹角,也就是磁场强 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 正北方向的夹角。
二、磁性地层学的原理
1、地球磁场的时空特征(地磁场三要素)
②磁倾角:是磁场强度 矢量与水平面间的夹 角,通常以磁场强度 矢量指向下为正值, 指向上为负值。在赤 道 为 00 。 由 磁 赤 道 到 磁 北 极 磁 倾 角 由 00 变 900 。在北半球磁场强 度矢量指向下/上?
L 1 1 L 1 2
L 1 2
第七章 磁性地层学
四、极性磁性地层学
极性磁性地层学( Magnetic polarity stratigraphy)的基本原理: 是地磁场的反转理论,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基于地磁场极性的正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