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ppt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ppt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 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 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 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 ,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 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 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 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 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 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 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 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 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 是人皮在闪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 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 之处?
比较的项目 一般报道
比较的方面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 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
• 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然后
• 是:如果 运气好,我去找肯
• (他的密友,在采访托可扎暴
• 力事件时被枪杀)了。”
•
3、1999年渤海海难发生后,《南方 周末》的报道
这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渤海湾异 常地寒冷。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发生了 世纪末最大的一次海难。1999年11月24 日23时45分,随着一艘名叫“大舜”号 滚装船的沉没,两百多人从这个世界是 消失了。
• 2、 普利策奖得主、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1994年7 月27日被发现死在他的小货车内,显然是自杀身亡,终 年33岁。他留下的遗书充溢着恶梦般的呓语。他极力想 写下自己的一 生,分析自己的性格,还要解释、道歉 。在从纽约回来后,他写 到:“心情恶劣,没有电话 ……没有付房租的钱……钱!!!我被鲜明的杀人、尸 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
《饥饿的女孩》凯文·卡特
1993年,卡特和西尔瓦一起赶到北部边界去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 的叛乱活动。当飞机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卡特马上着手拍摄 那些
饥民。为了让自己从成堆的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 他走进了灌木丛。这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一个小女孩正 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大鹰落 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 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 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 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 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 然后坐在 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 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 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 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一个世纪以来,普利策奖一直是新闻业的标杆,与美国社会一同经历了战争 硝烟、政治丑闻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最初的新闻奖,普利策奖现在还设立 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综合奖项,其影响力历久不衰。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 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 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 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 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 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 。
• 俄罗斯最畅销报纸之一———《消息报》总编 辑谢柯罗2004年9月6日被迫辞职。谢柯罗在接 受俄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的辞职与《消息 报》报道别斯兰人质事件时采取的方式有关。 据报道,在俄罗斯政府采访强攻方式解救人质 的第二天(9月4日),《消息报》就在显著版 面刊登了解救人质的全过程,而且还用了大量 令人震惊的死伤儿童照片。这些照片给俄罗斯 民众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俄罗斯政 府的高度关注。谢柯罗因此被迫辞职。
险恶的风浪,失火的大船,拼命的 挣扎,绝望的表情,凄厉的呼唤,奋力 的救援……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他们曾经和我 们共同生活在世间,他们本应继续和我们共 同奋斗着,共同欢乐着。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痛失亲 人的哀者,他们本应享受着亲情和爱情,享 受着憧憬和希望。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伸出救 援之手的人们,他们给了死难者最后一把温 暖,给了生还者第二次生命。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 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 对比有什么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 报道?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 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 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 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3段 导语 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 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 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 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 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 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 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 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 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 ,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 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 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 上面的?7-15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 有什么反应?(7-15)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 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 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 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 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 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 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 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 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 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 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 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 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 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思考:本新闻曾获
普利策新闻奖,为什
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 新闻获得如此殊荣?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 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 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 这是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原来看这些并 没有什么感触,现在实际接触新闻了,也许才初步产生 那么一点点的思考,就好像普利策的名言:“倘若一个 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 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 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
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 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 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 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 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 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 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 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 ,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 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 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 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零度写作
•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 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 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 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 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 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 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 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 静、从容地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