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基本交往礼仪与技能中学生之间应怎样交往调查结果(一)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在中学生的日常交往之中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交往不文明,缺乏交往礼仪常识主要表现在:接人待物不礼貌,为人处世不懂规矩,日常行为不讲社会公德,自律性差。
2、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理解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意向别人敞开交往的大门。
俗话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因此,人们大多不愿与孤僻的人交往。
具有孤僻心理的学生往往不合群,独来独往。
在公开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他们常常躲在一边,不愿主动参与群体活动。
3、孤僻心理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
有孤僻心理的人由于不相信别人会理解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意向别人敞开交往的大门。
俗话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因此,人们大多不愿与孤僻的人交往。
具有孤僻心理的学生往往不合群,独来独往。
在公开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他们常常躲在一边,不愿主动参与群体活动。
4、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个人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们处事过分谨小慎微,凡事都靠边站,缺乏进取心,因此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
有调查显示,自卑心理是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首要因素。
5、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6、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影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
自私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
7、羞怯心理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心理,一般多见于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害羞,二是胆怯。
具有羞怯心理的学生在他人面前,特别是在陌生人、异性面前,感到不自在、脸红、冒汗,甚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他们常常不敢与人接触,.人际交往的范围很狭小。
8、多疑心理它是指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
这种主观想象在被证实以前会使猜疑者误入歧途,愈陷愈深,人为地制造交往的阻力和障碍。
9、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与家长和教师闹对立而形成的。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止不加分析地批判、对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论文(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是个体的基本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相互间交往,人与人之间在情感、认识、行为等方面全面接触,形成心理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既可以得到支持与理解,又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人是社会的一员,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小鸟离不开天空一样,人总是需要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价值。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自然地成熟的,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首先,人是以他人为镜,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的。
其次,人还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形象。
人际交往范围越大,接触的人越多,也就越能了解更多人的品行。
人生的许多经验,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
当代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一个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学业知识的阶段,再加上当今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的过度保护,他们在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等方面的不同明显增加,带来了人际交往上的困窘,往往在交往中出现相当多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的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我们经常因为这样的问题烦恼不已,不安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于是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变得犹疑不决,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变得忐忑不安。
我们经常会在热闹的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跟身边的人越来越远;很多次我们都会停下脚步询问自己,到底我是怎么了?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现象以及想法,至少说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出现了一点问题。
而此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正是解决我们众多烦恼的的灵丹妙药。
可见,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
由此结合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实际,探讨学生人际交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交往特征、交往艺术,分析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寻找对策,有利于解除学生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压抑、紧张、孤独、寂寞,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从而选择更为恰当的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质量,使人际关系得到良性发展,以助于当代学生建立和谐、自然、友好的人际关系。
在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
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
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
不少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
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
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
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技巧研究报告(二)人际交往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学生应当学会以下一些技能。
1、学习微笑技能。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一份永恒的介绍信。
笑容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反之,脸色忧郁,刻板阴沉,别人会退避三舍。
因而,在交往过程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缓和是十分重要的技能。
2、学习倾听技能。
学会做个能耐心且善于倾听别人诉说的听众,对交往来说很重要。
在交往中,有些同学往往不注意“倾听”,对对方的话不耐心听,从头到尾只说自己的事情,随意打断并插入自己的意见,夸夸其谈,自我陶醉,很明显,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同学是难以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3、学习赞美技能。
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赞美的话语最能激起别人的自尊心,这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因而在交往中宜多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给予真诚的称赞与肯定,从而激发释放与你交往的热诚,获得别人的好感。
当然,赞美也得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弄巧成拙,特别要防止虚伪的谄媚之辞。
心得体会(二)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中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
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并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德、智、体几方面,能比较均衡地发展。
我们班就班级团结开了一个主题班会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次班会,听着班长发自肺腑的期望,我们都很感动,仿佛立刻心都走到了一起。
其实们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处理得好,既然大家的期望都一样,那么认识到自己人际交往的不足,并想方设法地改变这种不足,对我们来说,尤其对处于敏感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的确很有必要。
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
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感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
中学生常乐于在交往中发展友谊,但又会因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矛盾而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
因而可以通过如心理学讲座、精神文明活动或青少年修养课等方式来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以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
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向上,朝气蓬勃融洽的班集体,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通过宣传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相处之间的不足,并通过改进自己的待人态度,使大家相处更加和睦,使处人态度达到更好状态。
通过调查,访谈等活动使我们齐心协力,使小组成员之间更融洽。
一个小小的调研实践小组都能够做到心照不宣,跟何况是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呢?他们单纯,善良,对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活力,富有创造力。
是新的一代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发现只要做到:善与人交,诚信为要;遇到矛盾,平和处之;学会说“不”;打破异性交往障碍;要善于沟通;就可以克服中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特点。
中学生之间的交往礼仪研究报告(三)一、见面礼仪学生见到老师或同学要面带笑容,问候几句,或者招呼致意等。
通过见面礼仪,传递师生情谊,同学友谊。
这也是与老师、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
二、拜访礼仪拿拜访老师举例,学生拜访老师,要注意礼节。
1、选好时机,要预约;2、守时;3、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办公室或寝室;4、衣着整洁,用语合理;5、举止稳重;6、要体谅老师。
三、交谈礼仪首先是与老师的交谈,学生向老师反映情况或找老师交谈,除了用嘴说话以外,还要善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
在交谈过程中,用目光注视老师是一种最起码的礼仪要求,目光随着谈话内容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交谈礼仪的延伸。
交谈时要注意保持谦虚,三思而后语,听老师谈话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当然,与同学交谈也应尊重对方,等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言。
四、拒绝礼仪老师或同学提出的要求学生要尽力做到,实在不能做到时,要有勇气适时说“不”,不能一概承诺而“言而无信”。
那么学生应怎样拒绝呢?1、要道明原委。
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寻求别人的理解,要实事求是,真心诚意地讲出拒绝的理由。
2、要委婉拒绝。
拒绝时,首先要尊重对方,说话要适当、得体,使用一些敬语,让他人能理解、接受。
五、电话礼仪中学生在使用电话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1、爱护电信设施;2、铃声一响,要尽快接话;3、接通电话,莫忘客套,要首先说“你好!”;4、控制音量,勿扰他人;5、对方找人,要热情接待。
六、服饰礼仪中学生的服饰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要穿着得体。
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穿太露太短的衣裤,这会使人产生距离感;公众场所不要穿拖鞋;不涂抹口红、画眉、染指甲、染头发,不留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