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

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

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

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

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

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

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

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

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

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

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观后感》,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二、习作示例及评析:习作示例①蒙太奇手段,妙!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北大附中全国理科试验班高三(10)班王一恺《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

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

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

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

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

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

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

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

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

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

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

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

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人性美丽的震撼——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北大附中全国理科班高三10班姜懿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

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

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

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

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

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

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

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

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

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

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

”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

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

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

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习作示例③出路在哪里北大附中理科实验班高三王大地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

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

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

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

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

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

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

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

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

《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

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

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

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

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

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

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

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

习作示例④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北大附中理科试验班李鹏飞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

当然,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

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

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

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

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

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

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

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

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

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

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

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