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

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

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

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

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

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性和个性的发展,陷入乱伦的精神病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与顺从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和同伴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理性的。

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神的启示、自己的种族的优越性等,这就是非理性的。

三、社会性格论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和潜意识是在以上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assimilation);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

所谓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他所说的能量不是里比多,而是需要.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倾向。

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可以划分性格类型:(一)同化过程中的倾向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productiveness),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倾向和创生性倾向。

非创生性倾向包括四种类型:(1)接受倾向。

这种人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产品;(2)剥削倾向。

这种人用强取豪夺或狡诈欺骗从外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3)囤积倾向。

这种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得安全感,讲究秩序和清洁;(4)市场倾向。

这种人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把自身也看成商品。

创生性倾向的人则关心人的潜能实现。

弗洛姆描述了创生性倾向的人在思维、工作和情感上的特点。

在思维上,这种人具有理性,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

在工作上,这种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生存或强权所迫,也不是为了填补空虚无聊。

在感情上,这种人对他人有爱的情感,意思是既保持自我的完整和独立,又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他人结为一体。

他认为爱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四个基本要素,并提出健康的人应该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泊、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感。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弗洛姆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倾向:施虐、受虐、破坏和迎合,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倾向——剥削、接受、囤积和市场倾向是一一对应的。

他认为,所谓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spontaneity)地爱和工作。

自发性这一概念是1941年提出的,到1947年就变为创生性,因此二者的含义相近。

弗洛姆指出,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

(三)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弗洛姆在《人之心》(1984)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这两种性格类型。

前者是爱死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的结合体。

后者是爱生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的结合体。

恋尸癖、自恋和共生----乱伦的固着三者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称为堕落综合症。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导地位。

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四)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1976)中将人的生存是分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前者关注的是对物、人、精神的占有,后者关注的则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即以爱和工作的潜能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

弗洛姆的这一观点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对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分析.弗洛姆在以上的性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

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它有如下基本特性:一、它是群体心理,指一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心理;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说明经济基础如何决定意识形态这种上层建筑,而他提出的“社会性格”的概念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

因为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基础在其中起着更大的作用,所以社会性格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具体来说,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造成那个社会的人的处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性格是在这种处境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共同的社会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观念,它们被一些杰出人物理论化,这就是意识形态。

反过来,已经形成的意识形态又容易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格的人所接受,并强化这种社会性格,通过社会性格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就是社会性格的中介作用,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对社会进程起作用。

四、社会潜意识论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和荣格把潜意识理解为是类似于一座房子的地窖部分,这就把意识和潜意识截然区分开来,是一种实体性的理解,而潜意识和意识的区分实际上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都只是主观状态而已。

因此,只要是觉察到的经验、感情和欲望等就是意识,反之觉察不到的就是潜意识.弗洛姆认为,要达到解除潜意识压抑的目的,就要研究社会潜意识。

社会潜意识是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他指出,历史上大多数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并剥削多数人,因此必然会想方设法不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这种社会的不合理,必须把人们的怨恨情绪压抑下去。

压抑的机制是每个社会都有的一套决定人的认识方式的体系,其作用类似于过滤器。

除非人们的经验能够透过这个过滤器否则就不能成为意识。

这种社会过滤器由三种要素组成:一、语言。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确的意识;二、逻辑,不合逻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逻辑;三、社会禁忌,指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在构成过滤器的三种要素中,社会禁忌是最重要的。

社会潜意识和社会性格一样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就个人来说,它们都是个体为逃避被他人和社会所孤立和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五、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弗洛姆终生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生活的具体状况下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

他的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西方人的困境、精神危机和出路。

(一)逃避自由弗洛姆认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使人感到安全。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迁越来越频繁,人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和战争频繁难料,导致人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

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看来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加了,但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加了。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是不安全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所以人们要逃避自由。

只有到未来健全的社会,人们才能获得安全的自由,即“积极自由”。

(二)异化弗洛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决定了人只能成为他人或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工具,成为庞大的非人的经济机器的工具。

人们只是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感;劳动的目的不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身,而是获得金钱。

消费也不是基于人的真实需要,而是被资本主义扩大利润而人为刺激起来的膨胀的欲望。

总之,在弗洛姆看来,现代社会的异化无处不在,人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和对立,人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反过来成为压抑了人性。

(三)现代人性格和潜意识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艰难的处境下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潜意识。

法西斯主义国家常采用施虐、受虐和破坏的方式,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常采用迎合的方式。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性格是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的结合,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则是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的结合。

现代人被机械的东西深深地吸引,发展各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这是恋尸癖混合着自恋的倾向。

人们迷恋高科技的享受,就象婴儿依恋母亲,这是成人的乱伦倾向。

因此现代人患上了堕落综合症。

(四)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弗洛姆认为,纳粹意识形态曾获得大众的狂热拥护并占据统治地位,因此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