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第2版 ppt课件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第2版 ppt课件


9
§2.3 液态金属成形件工艺过程设计
2.3.1 铸造工艺设计内容与步骤。
1、铸造工艺设计的内容。
大批量生产或大型铸件: 铸件图,铸造工艺过程图,铸型装配图, 操作技术规程等。
小批量生产或一般产品: 铸件图,铸造工艺过程图。
2、铸造工艺设计步骤。 ( 依据零件图按步骤设计 )
1)结构工艺过程分析; 2)铸造工艺过程方案的拟定; 3)砂芯设计;
(图 2.9)
7
5、铸造应力。
—— 铸件在冷却过程中,因固态收缩受到阻碍而引起的内应力。
1)热应力; 2)相变应力; 3)机械阻碍应力。
6、铸件的变形和裂纹。
◎铸造应力的防止:
- 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尽量选用收缩率小的合金; -采用同时凝固工艺; -合理设置浇口和冒口; -时效处理。
—— 当铸造残余应力超过金属的屈服强度极限时,铸件变形; —— 当铸造残余应力超过金属的抗拉强度极限时,铸件开裂。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第2版)
胡亚民 主编
1
1、绪论
§1.1 材料成形技术过程形态学模型简介
1.1.1 产品和过程。
产品技术的主题是“设计”——“做什么” 过程技术的主题是“制造”——“怎么做”
1.1.2 过程技术。
(把产品的设计和构思制造成物化的具体产品。)
过程形态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图1.1)
1.1.3 材料过程系统。
2、气体在金属液中的溶解度。
—— 金属吸收气体的饱和浓度。 ( cm³ / 100g )
3、气体的析出。
1)气体以分子形式扩散析出; 2)于金属内形成化合物排出; 3)以气泡形式从金属液中逸出。
4、气孔。 侵入气孔, 析出气孔, 反应气孔。 5、气体对铸件品质的影响。
(表 2.8)
2.2.5 铸件化学成分的偏析。 宏观偏析, 微观偏析。
11
2.3.3 浇注系统及其设计。
1、浇注系统概述。 —— 引导金属液进入铸型的系列通道。
1)功能。 ① 将液态金属导入型腔;
② 挡渣并排除型腔内的空气;
③ 调节铸件温度分布; ④ 保证金属液充满型腔。
2)结构。 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
(图 2.35)
3)形式。顶部注入式、中间注入式、底部注入式、阶梯注入式。 (图 2.36)
1、切削加工;
3、电加工; (图1.7)
2、化学腐蚀加工;
4、冲压加工。 (图1.8)
1.2.3 质量增加过程。
被加工材料的质量在制造过程会增加。 1、电镀; 2、快速成型。
4
2、液态材料铸造成形技术过程
§2.1 概述
铸造成形技术是指制造铸型、熔炼金属、将金属液
注入型腔凝固,获得金属工件的成形方法。
1.1.6 制造过程的完整模型。
制造过程包涵材料过程、能量过程、信息过程。 (图1.5)
3
§1.2 现代制造过程分类
1.2.1 质量不变过程。
被加工材料在制造过程没有或很少改变质量。 (图1.6) 1、 塑性变形。 锻造、扎制、粉末压制。 2、 浇注。
1.2.2 质量减少过程。
被加工材料的质量在制造过程会减少。
1、金属凝固的条件。 液、固两相的能量差为相变驱动力。
2、金属凝固的过程。 液相中不断形成晶核并长大,直至结晶终了。
3、铸件的三种凝固方式。
(图 2.4)
1)逐层凝固; 2)体积凝固; 3)中间凝固。
6
2.2.3 铸件的收缩。
1、基本概念。
—— 铸件在“液态→凝固→固态→冷却”过程中体积减小的现象。
(图 2.1)
优点:投资小,生产周期短,技术过程灵活,能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 缺点:工序多,难以精确控制;易产生铸造缺陷,铸件品质不稳定。
类型: 1)生产方式分类: 砂型铸造,特种铸造。
2)材料分类: 铸铁,铸钢,铸铜,铸铝,……
铸造是制造零件毛柸常用的一种生产方式。
(表 2.1)
5
§2.2 铸造成型技术过程理论基础
2、浇注系统的设计。
1)要求。
① 阻止熔渣、气体、非金属夹杂物进入型腔; ② 防止型腔和型芯被冲蚀; ③ 降低浇注温度; ④ 在设定的部位把金属液引入型腔; ⑤ 减小浇注系统的体积,节约材料。
1、贯通过程 —— 质量不变过程; 2、发散过程 —— 质量减少过程; 3、收敛过程 —— 质量增加过程。
(图1.2)
2
1.1.4 能量过程系统。
通过传递媒体向被加工材料提供能量。
(图1.3)
1.1.5 信息过程系统。
通过传递媒体把形状信息加于被加工材料,
使之改变形状。
(图1.4)
(形状信息过程伴随着性能信息过程。)
以单位体积或长度的变化量表示。
(式2.1 式2.2)
2、收缩的三个阶段。
1)液态收缩阶段; (图2.5)
2)凝固收缩阶段;
3)固态收缩阶段。
3、铸件的实际收缩。
1)摩擦阻力; 2)热阻力;
3)机械阻力。
4、铸件的缩孔和缩松
缩孔形成 缩松形成
(图 2.6) (图 2.8)
缩孔和缩松的防止: 1)采用顺序凝固原则; 2) 加压补缩。
2、选择分型面。
1)使全部或大部分铸件处于同一半型内,避免错型; (图 2.30)
2)减少分型面的数目;
(图 2.31)
3)分型面尽量选用平面;
(图 2.32)
4)使型腔和主要型芯位于下腔。
3、确定主要工艺过程参数。 1)加工余量;
2)最小铸出孔; 3)起模斜度; 4)铸造圆角; 5)铸造收缩率。
(表 2.12) (图 2.34)
1)变形与防止。 变形: (图 2.15 图 2.16)
防止:铸造应力;采用反变形法。 (图 2.17)
2)裂纹与防止。 热裂:(图 2.18)
冷裂:(图 2.19)
8
2.2.4 金属的吸气性。
1、金属液吸收气体的过程。
1)气体分子撞击到金属液表面,并吸附在表面; 力。
—— 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合格铸件的能力。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 1)金属的流动性;(图 2.2 表2.3 图2.3)
2)铸型的性质; 3)浇注条件;
4)铸件结构。 R = V / S (折算厚度) 2.2.2 铸件的凝固。
——铸型中的合金从液态转变成固态的过程。
4)浇注系统设计; 5) 冒口、冷铁的设计; 6)绘制铸造工艺过程图。
10
2.3.2 铸造成形方案的拟定。
1、确定铸型位置。 1)铸件的重要表面向下; (图 2.25 图2.26)
2)铸件的宽大平面向下或倾斜浇注; (图 2.27)
3)铸件的薄壁部分向下;
(图 2.28)
4)铸件的厚大部分向上。
(图 2.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