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兼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冲突

浅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兼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冲突

浅谈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兼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冲突
摘要: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中的特殊群体,其隐私权自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此类人群的私人信息享有知情权,由此,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完善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特殊法律保护,设立解决冲突机制刻不容缓。

关键词:公众人物;隐私权;知情权;冲突;法律保护
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一部分,受法律严格保护,2010年7月1日生效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该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隐私权。

公众人物隐私权也受法律保护,但公众人物由于其政治、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其个人信息享有知情权,由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就产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则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隐私权概述
隐私,顾名思义,隐蔽、不公开的私事。

在汉语中,"隐"字的主要含义是隐避、隐藏,《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

"引申为不公开之意。

"私"字的主要含义是个人的、自己的,秘密、不公开,《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1] 可见,隐私即指个人的不愿公开的私事或秘密。

对隐私权的概念,学理上存在着不同的学说:"独处权说"认为,隐私权是一种个人独处不受侵扰的权利;"私密关系自治说"认为,隐私权
就是保障个人私密关系不受侵害的权利;"私生活自由说"认为,隐私权就是个人支配自己私人生活的一种自由;"一般人格权说"认为,隐私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涵盖了整个私人生活自由的权利,应视为一般人格权。

以上学说各有利弊,从不同角度也揭示了隐私权的内涵,但是笔者比较赞同: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即,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不愿让他人知道的,免于向社会公开的,不想受到他人干扰的私人信息、私人秘密以及私人生活安宁的状态等的权利。

第一,主体的特定性。

隐私权只能由个人享有,而不能由法人享有。

第二,内涵的广泛性。

隐私权的内容不断丰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公众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秘密及私人生活安私人生活状态等属于隐私权的范畴。

第三,可利用性。

隐私权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隐私作为一种个人可控的信息资源,具有可利用的价值,可以进行商业性的利用。

第四,可支配性。

隐私权人有权自由处分和支配自己隐私的自由和权利,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权加以利用或许可他人利用,并决定利用与支配的方式,以满足自己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

权利人也有权决定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以正当的方式披露自己的隐私,从而对自己的隐私利益予以放弃。

第五,具有可限制性。

法律基于维护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等角度考虑,需要保护个人的隐私。

但是,法律亦需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考虑对个人隐私作出必要的限制。

二、我国隐私权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除《宪法》、《刑法》和诉讼法有所规定外,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民事法律的重点保护,我国之前的民事立法对隐私权尚无明文规定,是以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弥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这是用名誉权的方式对隐私权进行的间接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隐私权作了具有突破性的解释。

该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人们认为,"这是我国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予以保护。

"[2]直至《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才将隐私权作为一项民事权益进行法律保护的正式以立法的规定。

然而,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过于原则和单薄,更没有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特别规定。

三、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
公众人物的概念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67年提出的,首席大法官沃伦认为公众人物是指其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对于相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

在国内外的学者论述当中按不同的标准将公众人物分为自愿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经常的公众人物和偶然的公众人物。

笔者认为上述的分类都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根据王利明教授的观点,公众人物应当分为社会公众人物和政治公众人物。

政治公众人物,主要指政府公职人员等国家官员。

社会公众人物主要包括,公益组织领导人,文艺界、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文学家、科学家、知名学者、劳动模范等知名人士。

[3]
由于公众人物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或者特殊角色,决定了其隐私权除具有一般社会成员的特点外,还有自己鲜明的特性:
第一,公众兴趣性。

公众人物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其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第二,法律保护的限制性。

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限制。

公众人物拥有更多的权力或地位,在权利的行使上应当受到限制,在隐私权方面享有的法律保护范围就要比普通公民小。

第三,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性。

由于公众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公众人物的工作、生活、言行举止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构成了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四,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性。

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是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另一特点。

一方面公众人物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其隐私权,维护个人
信息秘密和个人生活安宁,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得公众人物的部分私人信息成为公众需要知晓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公众知情权与公众隐私权却存在着固有矛盾。

隐私权是要不为人知,其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公民有权支配、维护和隐瞒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生活,防止其受到非法侵犯。

而知情权追求的是要广为人知,其设立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知道自己应知的一切。

这样,隐私权便和知情权产生冲突。

四、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冲突的思考
公众人物隐私权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对公众人物的公众知情权也应当得到保障,则必然要对公众人物隐私权在保护的同时做出必要的限制,具体设想如下:
我国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大量的司法解释都对名誉权、隐私权保护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却没有作例外的规定。

因此,应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在立法时设置公民名誉权、隐私权保护的例外性规定。

我国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公开开庭制度,但我国三大诉讼法均规定:有关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因此,我国法院对涉及到公民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没有突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特殊性,而做出特殊规定,使得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也就受到了与普通公民同等的保护,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在程序上设置对于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案件中可能影响公共利益或公众知情权的案件公开审理。

对公众人物的犯罪、违法、违纪、违反道德等不良行为实行曝光特许,
大众传媒可以公开披露。

公众人物社会地位越高、职权越大,与公共利益相关等程度也就越高,这些公众人物无论公务活动还是私人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其不良行为会构成对社会公序良俗的严重危害,新闻舆论有责任加以披露。

为确保党政官员的公务廉洁和勤政高效,公开选择各种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趋势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运行的公开性。

即对各级党政主要官员的个人学识、财产和家庭成员等有关情况也进行任前公示,将拟任职人员的个人才识、工作经历、财产、家庭状况予以公示,听取公众反馈意见,再予综合考虑。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制度也是对重要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的限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众了解社会、传播信息的能力日益剧增,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和公众知情权的冲突问题也日渐突出,设立解决冲突机制刻不容缓,本文就此斗胆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望做引玉之砖,以期引起理论学界和司法实践的广泛关注,推动法律的不断完善,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为公众人物隐私权提供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934.
[2]魏永征.隐私权保护的新突破[J].新闻三味,2001,(7).
[3]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