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名词解释精品作者:夏威夷松鼠1.表皮通过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上移,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需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
(P6)2.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P7)3.桥粒:是角质层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P8)4.半桥粒:是基底细胞与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结构,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P8)5.斑块: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见于银屑病等(P19)6.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P19)7.斑丘疹: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
(P19)8.丘疹: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cm。
(P19)9.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
见于荨麻疹(P20)10.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肤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P23)11.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懈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水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皮肤一同剥离。
(P24)12.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P27)13.色素失禁:基底细胞或黑素细胞受损后,黑素脱落至真皮内,或游离于组织间隙,或被组织细胞吞噬。
见于扁平苔藓等。
(P31)14.Auspitz征:若刮除最上层的银白色鳞屑,可观察到鳞屑成层状的特点,就像在刮蜡滴一样,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
(P40)15.醋酸白试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与正常细胞产生的角蛋白不同,能被冰醋酸致白。
以棉签清除局部分泌物后,蘸5%冰醋酸涂在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黏膜,2~5分钟后皮损变为白色、周围正常组织不变色为阳性。
(p42)16.糊剂(paste):含25-5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
多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等,毛发部位不宜使用。
(P48)17.双相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P81)18.软膏(ointment):是用凡士林、单软膏、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
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
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
(P48)19.乳剂(emulsion):油和水经过乳化而成的剂型。
分为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类型,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
(P48)20.Ramsay-Hunt综合征: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累及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P66)21.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P75)22.麻风反应:某些麻风患者病程中可突然出现原有皮损或神经炎加重,同时出现新皮损和神经损害,并伴有畏寒。
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称为麻风反应。
(P79)23.皮肤癣菌病:浅部真菌即皮肤癣菌包括毛线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廯菌属,只侵犯表皮的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它们所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
(P81)24.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P106)25.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部位或粘膜的急性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及遗传性两种。
损害为突然发生的限局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
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滑,触之弹性感。
皮损一般持续1~3天可渐行消退,亦可在同一部位发复发作。
(P119)26.交叉过敏:指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或有共同化学基团的药物亦可诱发药疹的现象。
(P121)27.药物性皮炎(药疹):药物通过内服、注射、灌注、吸收、栓剂、外用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
(P121)28.多形红斑样皮损:皮疹为多形性,具有靶形或虹膜样特征性的红斑,重症者皮疹泛发,出现水疱大疱,常有粘膜损害,并可伴有严重全身症状。
(P123)29.Stevens-Johson综合征:即重症多形红斑。
发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
特征皮损为水肿性鲜红色或暗红色虹膜样斑点或瘀斑,迅速扩大,相互融洽,泛发全身,其上出现水疱、大疱或血疱,尼氏征阳性。
(P144)30.ANA(抗核抗体):是机体针对细胞核各种成分产生的抗体的总称,抗原有双链DNA、单链D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
(P150)31.皮肤异色症:部分患者面、颈、上胸躯干部分在红斑鳞屑基础上逐渐出现褐色色素沉着、点状色素脱失、点状角化、轻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称为异色症或色性皮肌炎。
(P156)32.Gottron征:皮肌炎患者手指以及肘、膝关节侧面对称性散在扁平的紫红色、糠状鳞屑性丘疹称为Gottron征,为皮肌炎特征性皮损,约见于1/3的患者。
(P156)33.雷诺现象:雷诺现象和雷诺病合称雷诺综合征,表现为遇冷后双手出现阵发性苍白、发冷、麻木,后变青紫,再转为潮红。
同时可有不规则发热,关节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P159)34.CREST综合症:肢端硬皮病的一种亚型,包括皮肤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异常,肢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由于系统受累有限,病程缓慢,预后良好。
(P160)35.STD:为性传播疾病,是由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炎、性病淋巴肉芽肿、软下疳和艾滋病等。
(P219)36.扁平湿疣:二期梅毒疹之一,好发于肛周或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潮湿部位的,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红色扁平丘疹或斑疹,表面米兰湿润或轻度结痂,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
(P223)37.吉-海反应:系梅毒患者接受高效抗TP药物治疗后TP被迅速杀死并释放出大量异性蛋白,引起机体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
多在用药后数小时发生,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全身不适及原发疾病加重,严重时心血管梅毒患者可发生主动脉破裂。
(P227)38.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STD,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厌食,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死亡。
(236)39.同形反应(isomorphism):某些皮肤病如银屑病、扁平苔藓等,外观正常的皮肤被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后可出现类似病变区样的皮损。
40.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大量勾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简称赫氏反应。
皮肤大题16041.简述皮肤的生理功能。
(14)1)屏障功能 2)吸收功能 3)感觉功能 4)分泌和排泄功能 5)体温调节功能 6)代谢功能 7)免疫功能2.如何区别结节和丘疹?(P19)丘疹为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性损害,直径小于1厘米,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
而结节为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
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
3.糜烂与溃疡有何区别?P21糜烂为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
基底部较清洁。
因损害表浅,愈后不留瘢痕。
溃疡为局限性皮肤或粘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达真皮或更深位置。
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
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溃疡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
4.简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P48(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处方外用药后,应当给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5.写出五种皮肤物理治疗方法的名称。
(55)1)电疗术 2)光疗术 3)微波疗法 4)冷冻疗法 5)激光 6)水疗法 7)放射疗法6.简述手足癣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
P84手足癣可分为三型:⑴水疱鳞屑型: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
初起为针尖大小深在性水疱,疱壁厚,可融合,瘙痒明显。
水疱干涸后呈现脱屑。
⑵角化过度型:好发于足跟及掌跖部。
皮损角质增厚,干燥脱屑,易发生皲裂、出血。
一般不痒,有皲裂时疼痛。
⑶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缝,患处皮肤浸渍发白,表皮松软易剥脱并露出糜烂面。
有明显瘙痒,激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7.简述湿疹的治疗。
P101应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
①系统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②外用药物治疗,应充分遵循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8.试述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P107)致敏原(大多为半抗原)与皮肤表皮细胞膜载体蛋白以及表皮内抗原提呈细胞(为朗格汉斯细胞)表面的免疫反应HLA-DR抗原结合后,即形成完全抗原复合物,朗格汉斯细胞将此抗原信息递呈给T细胞,后者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