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略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我自信,我展示,我成功!)1、①换裤子;赠送羚羊;询问羚羊、索回羚羊。
插叙②羚羊木雕、金钱、友情2、爸爸的性格:冷酷(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妈妈的性格:严厉(或重财轻义)奶奶的性格:通情达理(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万芳的性格:宽容大度(或仗义、纯真)我的性格:诚实守信(或重友情、纯洁)三、课堂练习(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1、A;2、C;3、⑴B、 C⑵A⑶C4、顺叙、倒叙、插叙,倒叙六、拓展阅读1、略2.文章插叙了母亲为女儿上学辛苦地筹集了1万元钱的事情。
3.(1)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2)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4.感激;委屈。
5.(1)母亲对女儿不理解(2)女儿伤心失望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我自信,我展示,我成功!)1.答案:质地好(黑色硬木雕成),产地远(来自非洲),贵重(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等。
在爸妈的眼里,羚羊木雕是亲情的见证;在“我”的眼里,羚羊木雕与小藏刀一样是友谊的见证。
2.景物描写: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作用: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内心的哀伤心情。
3.答案:这句话表达的是这事怪我,但不全怪我,父母也有部分责任。
第二问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自圆其说就行。
4.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自圆其说就行。
5.这个问题引导大家学会对所读内容加以评论。
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
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料不到的,但是将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
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
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
由此还可以明白,凡事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消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三、课堂练习(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C级)1、因为母亲对待儿女态度的亲疏是以所送物质的多少来衡量的。
2、因为母亲在头年过生日时对“我”和大姐的态度极大地刺伤了“我”,“我”对母亲很不满。
3、哥哥以实际行动来揭示人之常情,以“我”对哥哥的表现来道出母亲不是圣人,目的是劝“我”不应该责怪母亲。
4、第一次流泪可理解为母亲对“我”和大姐不同的态度刺痛了“我”的心,“我”难过得流出了眼泪;第二次的眼泪是“我”听了哥哥的陈述后的感动的泪。
5、答题指向:可以直接跟母亲言明;可以不以为然,不必将母亲的态度放在心上。
张之路:关于《羚羊木雕》(节选)编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对文章作了比较大的改动,除了题目之外,首先改动的是主人公的性别,我的朋友万方原来是个男生,现在改称万芳,被称为“她”,这样一改,“我”在书中也被理解为女生了。
由于这样的改动,我和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就不是那么准确和顺畅了。
比如万芳和我换礼物的时候,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女孩子玩小藏刀让人感到稍稍有些别扭。
课文中的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我和万芳在体育课换裤子,虽然课文中已经删掉了“忽然,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这样的句子,把地点移到树底下,换好了拍拍屁股,还嘿嘿的笑,读起来还是让人有一种生硬的感觉!我在网上看到的《羚羊木雕》的教案中有的称我是女作家,是不是受到课本中女生的暗示?第二,删去了前面的五个小小的自然段落。
在结尾的部分也作了较大的改动。
文章原来的结尾是: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
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
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
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方的声音。
我惊奇地回过头。
万方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
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
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来。
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
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而改动后的结尾是: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
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最后加上的这句话,我以为有些直露了。
2羚羊木雕答案还有对于文章中几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台词”的改动,比如我的奶奶,万方的妈妈,她们在文章里只有一两句台词。
正是这一两句台词被改变了,缩减了,使她们的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
比如“我”到万芳家要羚羊木雕,万芳妈妈知道后——原来文章中说:“你怎么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我呆会儿说他!”改动以后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好拿着,我呆会儿揍他!”再比如奶奶在原文是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而在课文中却被简化为,“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对于这些改动,我理解课本编者的苦心和课本作为范本必须体现教学目的的意图。
但这些改动有成功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这期间许多杂志的编辑希望我讲讲写这篇作品的背景和动机。
我没有动笔,总觉得写作是件很“偶然”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书写在作者,而理解在读者!于是一直搁置到现在。
及至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大量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案。
有些老师还把我当成女作家,我感到又热闹又奇怪!于是我想写写有关的情况,希望能给教学这篇课文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点微小的帮助!【课堂实录】【现场】屏显:下面是张之路《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
学习任务:1、比较一下课文和原文,看看课文删改了哪些地方。
2、请你来评价一下删改的效果——你认为删改成功的地方和不成功的地方及理由。
(《反悔》原文,略。
)下面是对第二个问题的课堂讨论:师:(大体了解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示意在第一堂课上提出疑问的那个女生)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读过原文你明白了吗?生:原文中的“万方”原来是个男生!怪不得“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说明:后面的记述中凡涉及课文时用“万芳”或“她”,涉及原文或同时涉及课文和原文时用“万方”或“他”。
)生:这样一改,课文中的“我”自然也就成了女生了。
编者为什么非要改变主人公的性别呢?生:女孩子性格比较柔顺,感情比较细腻,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师:编者可能也是这样考虑的吧。
从注解中我们知道,原文的题目是“反悔”,为什么编进教材时要改成“羚羊木雕”呢?生:“反悔”太直白了。
“羚羊木雕”就比较含蓄,也很耐人寻味,给了读者构思和想象的空间,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题目。
生:“反悔”感情倾向明确,它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突出了“我”个人的内心感受。
以物为题那就不同了。
生:以“羚羊木雕”为题,一方面显示了此物的重要性,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羚羊木雕”也是“我”和朋友感情发展的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生:“羚羊木雕”这个题目不偏不倚,便于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
师:“羚羊木雕”是中性词,不褒也不贬,更客观更理性,可以使读者站在每个人物他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这个题目还好在它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文本的张力。
大家也注意到了,原作被编者掐头接尾,说说你的看法。
生:课文删去了原文前面的五个自然段,这样处理对文章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使得文章更为简洁。
生:课文删去了原文前面的铺垫,难免显得有些生硬和突兀,我更偏爱原文的开头。
原文开头前两段的场景描写衬托了“我”内心的沉痛,后三段则体现了家庭温馨幸福的一面,和下文形成-3-了鲜明的对比。
而课文直接以妈妈突然查问羚羊的下落开头,就体现不出原文开头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生:“‘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句先声夺人。
课文直接从妈妈的追问开头,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生:这个开头的人物对话火药味很浓,一上来就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预示了一场家庭纠葛的悲剧就要上演。
师:老师也觉得这一改动尚属成功。
这样开头很有戏剧性,劈头就从妈妈的追问写起,笔势突兀,更有悬念效果。
生:课文对结尾部分也作了较大改动。
原文的结尾着力刻画了“我”虽然得到了朋友的谅解但被逼反悔后内心极为痛苦的心理。
“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衬托了“我”心情的沉重。
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在原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生:原文以哭结尾还是很有味道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内省和自我谴责,也是对父母迫使“我”“反悔”的抗议。
生:“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编者最后凭空加上去的这句话有些直露了。
这句话还让人感到好像不负责任,把“我”对万方失信而感到的愧疚自责指向了对家长的批评指责,这样一来就使主题变得比较浅薄了。
师:原文的结尾大有讲究,对结尾的改动违背了作者的初衷,简化了原文的主题思想,损害了原文结尾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再向细处看看,比如,两个文本的细节、语言等方面。
生:原文“收在哪儿了”我们一般不这样问,课文改为“放在哪儿了”更好一些。
生:原文“我的裤子被树杈化了一个长长的口子。
”“化”字用错了,课文改为了“划”;把“个”改为“道”,量词的使用也更讲究一些。
生:课文在“送给万芳了”后面又补充了一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强调了“我”希望得到妈妈理解的心理。
生:问“送给谁了”,妈妈的动作也不一样,原文是“妈妈用手摇着我的肩膀”,“摇”似乎有些不理智,也过于粗暴了。
课文改为了“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搭”就显得比较温柔亲切自然,给人的感觉,自我情绪被压制了,虽然生气又不缺乏理智,有一种温和商量的情态。
师:一个“搭”字还透着撩人的亲切劲。
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生:“我”的裤子被划破了,当时万方就在场,“偷偷地抹眼泪”表明“我”非常伤心而又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心理,原文“使劲地哭”就像寻求万方的帮助似的,没有什么味道。
生:原文“你能不能把羚羊……换回去”,课文“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换”和“还”不是一个概念,“换”意思很含蓄也很明确,“还”是什么意思?“我”与万方是互换礼物的。
师: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他们不太明白一个非洲木雕和一把小藏刀的价值到底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