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一、概论
1.概念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皮神经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的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的下方穿出,浅行于大腿前外侧。
2.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无菌性炎症、神经受压或外伤等,引起该神经末梢代谢障碍,血供受限而发病。
常由外伤、腰椎退行性病变、强直性脊柱炎、腰大肌压迫、糖尿病、肥胖、妊娠、腹部手术等情况引起。
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肥胖、风湿热、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而致本病的发生。
有些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及腹部盆腔的发炎、肿瘤、结石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肌肉痹症范畴,《针灸甲乙经》中有“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的记载,颇似对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的描述。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为外感风寒湿邪,致营卫不和;或外伤、受压等因素导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20~50岁较肥胖的男性。
大多为单侧性,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大腿前外侧面出现疼痛、麻木、烧灼感、寒凉感、针刺感、出汗减少及沉重感亦可出现,以麻木最为多见。
体力劳动、站立过久时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查体可有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主要是痛觉与温度觉减退而压觉存在。
少数患者可有色素减退或沉着。
有些患者皮肤可呈轻度菲薄,稍干燥,毳毛减少。
本病通常为单侧性,少数双侧发病。
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
三、诊断:
主要是根据症状诊断。
该病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
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
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都可使感觉异常加重。
查体时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有的伴有皮肤萎缩,但肌肉无萎缩,腱反射正常存在,也无运动障碍。
四、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为足少阳经穴,且风市位于病变局部,可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加腰夹脊、大肠腧。
操作: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法,或用隔姜灸,加拔火罐;余穴常规操作。
2.其他疗法
(1)皮肤针:在病变局部用皮肤针叩刺,以局部渗血为度。
(2)三菱针:在病变局部用三菱针点刺或散刺出血,再加拔火罐。
适用于病程长、以麻木为主。
(3)电针:在病变局部围刺后,接通电针仪,以疏密波中等刺激20分钟。
五、验案举例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遇寒加重。
曾服中医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区,痛觉及温觉明显减退。
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取血海、环跳、风市、阿是穴。
局部围刺后加刺络拔罐,出血量3ml 左右,隔日1次。
治疗4次后,麻木感明显减轻,麻木范围缩小至6.5cm
×10cm,10次后基本痊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73)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